2014年9月23日

分享

認真活下去的勇氣---永遠的0



不論多麼痛苦,都要努力活下去。

近來日本社會,大量在探索二戰時的過往,歷史與人事.
無論從戰後對大東亞戰爭的追尋,或是戰前滿州國,台灣的殖民.
都有進一步民間社會的反省與論述.
尤其對二戰時期的軍國主義,也有強烈的民間批判.
但在繼承戰後大量社會主義左翼的反殖民論述為主軸的歷史觀,
開始有了新一代人道與重返自我民族意識的反思.
而這部描述特攻隊後代的子孫,為了找尋親生外公的事蹟.
如同偵探小說般,揭開一段不為人知的特攻隊歷史故事.
正是在這樣的反思下,另一種新時代的自我發掘與論述.
再再反應出日本的民間社會,是非常有自我反省能力的.

電影裏新世代不冀的孫子,在經歷考試不順,外婆過世後,
掉入親生外公宮部久藏的過往追尋日子裏,
從海軍之恥的污名,到技術高超的飛行員,
堅持活下去摯愛妻子的先生,到因揹負太多學生戰死亡魂,
最後仍加入特攻隊,把57戰機留給大石存活下來的人格者.
電影在現實口述與時代場景中來回切換,
一步一步的把歷史追尋的過程描述的淋漓盡致,讓觀眾有如身入其境,
也讓孫子感同身受,找尋到自己人生的使命.

或許自己過往這些年,也一直在找尋日本時代台灣的歷史,
一個被污衊却又被遺忘的時代,讓60,70年代後出生的我們,
要靠自己一一的尋找爬梳,還要小心奕奕的分辨對錯是非.
而飛快過去的時間,快速凋零的老一代,如同朋友所說,
都來不及一一記錄採訪他們的口述歷史過往.
看到電影裏追尋外公歷史的孫子,在華麗的餐廳裏,
因為不苟同朋友對特攻隊的解釋而和朋友暴怒大吵一架時,
身處台灣新一代的我們,又何不曾如此?
面對在台灣只知被灌輸扭曲歷史的人們,我們又何嚐不生氣暴怒過?

當然戰爭的殘酷與特攻隊軍國主義的無知,再再在電影中都有精彩的交代.
赤城號空母被轟炸擊中時,宮部與井崎在飛行艙中俯瞰船上同仁們如同地獄一般.
當實行特攻轟炸任務時,再再要求同仁不可無謂犠牲,
生命的寶貴,是為了深愛自己的親人與家人而勇敢的活下去.
為了保護自己的學生,一而再的寧可被長官修理,也不願放行讓他們畢業.
一直到最後,受不了做為保護特攻隊送抵戰場的任務,
眼睜睜看著學生根本没有一架可以抵逹空母而一個一個戰死.
承担了太多的死,而存活下來的苟命,是否應該再活下去?
對親人的愛,又如何透過苟活下去來表逹?
當活下去的精神,己淪落到苟活逃離戰火時,那活下去的意義,又是什麼?
批判了軍國主義明知已無法戰勝的戰場,還要犠牲無辜的學生,
又批判了苟活下去的精神,到底要創造出怎樣的日本?
魂魄不滅,同時讓己捐驅的宮部,隨著大石的身軀,回到了妻女身邊來.
大時代下的軍人,最想念與難忘的,還是自己身後的家人.
如同最後大石外公所提,那一時代的人,有自己戰後苦難生活的生存之道.
大石娶了宮部的妻子,承繼了生命.也珍貴了宮部保留給自己的生命,
好好的照顧了新的一代.
在台灣的我們,老一輩的人,有的經歷了二戰南洋的經歷,
有的飽受國共內戰的紛亂與白色恐怖的洗禮,但為了生活,在那個歷史時代的浪潮下,
裝作没事的過了七八十年,形成了現在的家庭與社會,
而這又何嘗不是那一代人,走過苦難的大時代下,自己的生存之道?

電影中,人性的多樣性,在黑道大哥的景浦身上最看的見.
本來已視死如無物的景浦,猛追盟軍擊落的戰機,在遇到技術高超的宮部時,完全失控,
死本來很容易,但却因對宮部開槍,宮部反而可以射殺景浦而没有,造成景浦後面的貪生怕死.
本來可以死的很容易的景浦,却變成要有勇氣苟活下去的黑道大哥.
這樣的變化,也再次驗証,人真的必致於死地而生的這句話.
没有好人,没有壞人,抉擇没有對錯,也没有後悔,
在大時代的浪潮下,人們有的,只有逆來順受,苟活下來.
導演想表逹的,仍是他自"幸福的三丁目裏",對小老百姓精神的致敬,與對國民記憶的記錄.

面對歷史,真誠實究,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義務,
雖說是本小說,是部電影,但我們仍然看到電影描述歷史時代下的真誠,
也給小人物在無奈環境下,求生存的另一種鼓舞與光輝.
這才是導演想傳逹給觀眾的角度.也反映出是部負責任又勵志的好電影.
對日本,對台灣,都應該有另一種鼓舞作用才是.

2014年9月9日

分享

不是樂園的軍中----軍中樂園


海龍,外島,831,兵變,叛逃,是的,我是因為這些元素才進去豆導這部電影世界裏的.
在台灣過往戰後5,60年裏,這些軍中的元素,曾深刻的陪伴影响台灣社會的形成.
曾入過海龍,抽中外島,在港口選兵操過來馬新兵的我,在看完前導宣傳廣告後,
實在没有道理不去看這部,
看似向過往曾在外島當兵,經歷過大時代洗禮的阿兵哥們致敬的電影.

坦白說,導演的野心,是大的,一開始的開口笑,海龍的快艇,
滿街綠衫軍的金門,找了坦克車和老吉普活著讓他四處亂跑.
想回到60/70年代的金門,確實是用了點心,
也讓人期望,是否在故事中,能再給我們更多時代中,人們在歷史時代裏,更多的蛛絲馬跡.
(那些武器,吉普,坦克車是否專業到位,就有勞老杜找碴一下了).

坐著開口笑到金門的羅保台,一出船艙,伶著黃埔大背包,就被要求排排站好,
等著被來自各連隊的士官長選兵,那種出艙口時傍偟,無助,被選中後,被同梯羨慕的背影,真是精彩.
可惜只差没有把新兵注目長官身上是什麼戰地符號的眼神,拍攝出來.
而各種入海龍前的要求,如揹著背包,在碎石地上伏葡前進,在海邊被操的半死,
不及格時三不五時士官長來個大卸八塊等,均著實到位.
再再都期待著這部電影,會給那時的阿兵哥,什麼樣的致敬???

可惜離開了海龍,因被退訓下部隊到831的保台,開始進入豆導的樂園散文裏.
海龍,只不過是導演包裝致敬的糖衣,
而看似亮麗的831,開始成為觀眾挖掘探奇的新樂園.但真象真的是這樣嗎?

導演透過保台的眼睛,讓觀眾看到831裏的社會,派系的分壘,各有苦衷的姑娘.
看似依公行事的主任,照顧學弟的學長,每天熱鬧無比的廳堂.
士官長的痴心,同梯的叛逃,弒夫的姑娘,愛錢如命的阿矯.
到底導演想告訴我們的是什麼???

其實,這是一個不是樂園旳軍中,除了服從的軍令,服從的學長學弟制外,更是互相啃食的社會,
遇到金錢來者不拒的阿矯,三不五時打點小牌的雜牌軍官,被欺負到受不了的同梯.
被恩客捅又被撞頭的姑娘,菜鳥過後變成老鳥的保台~~
但在導演的敍事中,這一切變成鎖碎,片段,隨機的記憶,
煽情的愛情,改變的承諾,如同"鐵皮鼓"裏,長不大的男孩一樣.
一鏡一鏡的窺視,在拒絕長大與被迫長大中掙扎.
但終究,也只是導演的記憶散文,没有對錯,只有命運.

剛開始,當兵人的心中,可能還有那麼一點對愛的渴望,一點點對人性的詩篇,
但這些詩篇,可能只在日記裏,也可能只在信封裏,但有多少人,又曾在外島當兵時,
假日躺在海岸無人的港邊,望著大海,無聲無息的度過一個下午呢?
只是這是豆導的作品,他還是得回到傳統敍事的搧情手法裏,
把士官長的殺人情節帶出,把同梯救援姑娘的情事跨大,
把情色但又壓抑的弒夫姑娘愛慕之情,放大又縮小.
讓觀眾忽冷忽熱之際,又來一個大時代荒膠情境的回馬槍~~
單打雙不打,解放台灣,光復大陸,民國60週年國慶的蔣介石勞軍等,
,他不是"紅色警戒"裏,同樣在批判戰爭荒謬,却採用史詩散文般的巨擘泰倫斯·馬利克.
他,只是豆導,無力去批判這歷史軍中的荒誕,也無法去扭轉大時代下,小人物的悲哀.
他只能依自己的環境,操作最擅長的老芋仔情結,
那種自小被強迫帶走的少年兵,有家歸不得的歷史悲哀,這才是整部片子最讓人感動的一刻.

其它如士官長娶媳婦的單想,同梯結夥叛逃遊向對岸,殺夫姑娘的愛慕情愫等,
都只是導演對那個的時代,如同831的窺視般,自己的長篇散文詩歌的想像罷了.
逃跑叛逃的同梯,飽受學長同袍的欺凌,數次無法自己,本以為會自裁,或趁站衛兵的他,
會舉槍對同袍掃射.(外島當兵時,此種案例彼彼皆是)
最後没想到居然是協助被欺負的姑娘游向共產主義的懷抱??
最有權勢的士官長,上831大家都得讓讓的老張,傾家蕩產,最後是裁在姑娘的手上??
收到分手信的保台,每天窺視的茶室小姐,愛慕的妮妮,在接到特赦令的同時,
激情的一景,最後得到的是要留給未來媳婦用的答案??
這些劇情安排,没有答案,也太鎖碎,鎖碎到最後戲裏的小孩出生的重生,
都没了任何意義,說到最後,這個樂園,只是導演自己的愛情散文.
如同電影裏所說的,River no return的歌曲.
又怎麼要人回答出"為什麼人要當兵?為什麼我們都沒有選擇?"的答案呢?

没有答案,却又放空的情節,
只能說這次的導演,已很收斂,找了個史詩的題材,却只是陽春麵般的切了點小菜,塞塞牙縫.
讓人有點意猶未盡之憾,若與以往作品相比,確實也進步不少,
唯時代區域語言使用問題,仍是非常的不對味,如同艋舺一般,
台語在電影中的應用,實在太没著墨,也著實証明,整部片子普通話的氣味,好似是一篇自淫的散文,
而豆導還是只能在那自己的想像裏,操用自己最擅長的外省老芋仔腔,才能在這時代歷史情節,找到感動的痕跡.
而我們這些,曾經在外島當兵,海龍受過訓,從輔仔手中拿到兵變信,也看過阿兵哥叛逃而參加雷霆演習,
進而想透過電影裏找尋軍中時代記憶與過往救贖的人來說,這部片子,真的實在很難搔的到癢處.

2014年9月7日

分享

萊特遺產的追尋---田上義也的小熊邸


萊特在日本的影响,不單單只是東京的帝國大飯店,阪神間的社長住宅.
其在日本所影响的後進,一一的承襲了不少萊特風的語彙,
展現在日後散落日本各地的建築風格上.
而2013年造訪的札幌小熊邸,更是少數能容易一探究竟的好去處.

說到北海道的萊特風承襲者,不能不提這位1919年,
曾在東京帝國大飯店裏幫助萊特營繕的田上義也.
這位自1923年定居北海道的先生,不僅是位建築師,更是Orchesta的指揮家.
在他散落北海道的建築作品裏,些許的在那精典的窗戶中,
看到了融入萊特語彙,但却又飽富詩意與音樂調性的趣味,
也讓我一直很難忘懷的是,北國的小屋玻璃窗,
是否這樣的風格與建築史的發展脈絡,
又是如何的,傳接到台灣日本時代的另類日式宿舍裏呢?

若詳細了解這棟建築,原本自1927年建造的址原,應是位於札幌市內,
但歷經都市成長常見的現象,1998年也因開發而被搬遷到藻岩山的山麓上.
少了地理原址的建築經典,為了讓這裏不只是一座建築收集的倉庫,
地方政府也導入了商業自主的咖啡經營,
並保存彰顯曾為北海道大學著名的蜻蜓研究權威小熊捍的相關資料.
好讓在已經失去原汁原味,無法與完整地理歷史結合的空間中,
能多點對過往昭和時代,理性博物學術的歷史彰顯.
也同時彌補了,座落在偏遠山麓上,難以吸引遊客的不足.

對一個想找歷史的,空間的,建築的,咖啡的地方,
好好休息一下的旅人來說,無疑這裏是舒服的.
親切的服務,還巧遇台灣人定居在北海道的服務生.
讓人感念這樣的空間,何謂舒適?何謂生活?何謂人生?
喝著送來的咖啡,想想現在的台灣,
如火如荼,上自政府,下到百姓NGO,
想方設法的保存日本時代的建築時,
又同時要讓它能自負盈虧的巧用各種方法,巧立名目,實在很是辛苦.
其實,生存,生活,是可以很單純的,很簡單的.
只是我們自己知不知道可以那樣過而已.


現在已是ろいず珈琲館的旧小熊邸正門


整個小熊邸的格局,是完全繼承日式宅邸平面不對稱的格局.
而屋頂原來是銅板,亦或是鍍鋅鋼板,倒是可以再仔細研究一番.


入門前的側窗,單窗不對稱又雙窗對稱的風格,台灣的老街屋倒也常見.


不對稱的格局,在入門的屋簷上,顯而易見.明顯的萊特燈飾語彙,就嵌在入門的燈罩上.


淨潔的玻璃透窗,標準的萊特風,線條,羽飾,三角,不對稱.


一旁窗戶內,如馬賽克,又如馬雅紋的語彙,也曾同時出現在萊特的ヨドコウ迎賓館裏.


再也熟悉不過的語彙,這次只是簡單的木板裝飾,而不是萊特的ヨドコウ迎賓館裏,銅片的材質.


通往二樓的實木階梯,仍可看到標準日式和館的菱形棃地玻璃窗,和樓梯間的小扶台.


單要看這保存良好的窗戶,遙想台灣的老街屋,實在是讓人羨慕.


一樓的主廳,夕陽的光線打進來,不只有萊特,還有旋律和音樂.


讓人最感念的小態捍的相關文件,彰顯的,是日本昭和時代,科學博物的精神.


還是很讓人迷戀的燈罩,再看仍不厭倦.


二樓的住宅展示空間,早期的嵌入式木格廚櫃.細緻而饒富風味.


望外的窗戶,線條,主軸,不對稱交錯,真是難得.


對照外觀,其實這主軸中,不對稱的窗戶飾紋,與拱型尖屋簷的對比,完全繼承萊特的風格.


入內再望,還是很讓人讚嘆,田上的小屋萊特學的傳承,仍有著北國難以忘懷的詩意調性


標準日式咖啡館的SOP, おしぼり,冰開水,乖乖燙過杯的咖啡杯.讓人舒舒服服的的度過一個下午.


彰顯建築的百選LOGO,低調而雋永.


門外再一眼,北海道田上的萊特風小宅邸,實在很讓人驚艷,
很遺撼没能在這次的旅途中,把他散落的寶貝看個够.


夏天的北海道,藻岩山麓下的ろいず珈琲館,幽靜又詩意的午后,留下了難忘的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