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9日
分享台中復興路上的肉丸
台中的飲食,對我來說印象較深的,就數這個台中復興路上的肉丸了.或許是因為小時侯來台中,對這個內容實在,肉質飽滿的肉丸,印象極為深刻,也或許以前在國產汽車上班的Shitsu阿姨,曾遠從台中拿回一堆肉丸給我老媽"ㄅㄨˊ"對那個一起沾用的醬汁,懷念不已,曾幾何時,也都二三十年過了,那個味道,到現在還是維持没變.唯一改變的,是那為了服務更多的客人而修改裝潢過的大店面.肉丸,醬汁,並没有隨時間而改變.
肉丸,分類極多,台灣俗稱的肉丸,大部份都是用蕃薯粉裹以豬肉和竹筍內餡,再分別採行熱油低温油炸,或置入竹篩,入鍋蒸煮至熟成.而復興路上的這家肉丸,則類屬前者,最大不同處,在於其切開粉嫩蕃薯粉皮後,其所包含的內餡,肉塊紮實有勁,亳無肥肉,再佐以店家獨門再來米醬汁,看似稠膩,却清爽而不油躁.
當淋於丸上,那丸中本被熱油逼熟的內容,一遇到稠膩粉紅的醬汁,溶合成極為獨特的美好滋味.它没有彰化肉丸那般油膩而Q軟的口感,却有溶於舌腔中無法自拔的黏密順口的咀嚼美味,再加上內餡中那二塊厚實粗飽的豬里肌,讓整碗的肉丸,不到3分鐘就可以讓饕客見底而回味無窮,當然,很多時候饕客都是一次叫兩顆,才能滿足那難忘的肉感及黏順.
對我而言,它也是一家我無法忘懷的台中老店家,記憶,味蕾,和堅持,没有了那二塊豬里肌,那台中後火車站的復興路,就不再對我有任何意義了!
座落在大馬路旁
檢視較大的地圖
2009年9月27日
分享台中光怪陸離的落寞八大街屋
2009年9月25日
分享台中街屋(14)民權路96號黃小兒科
台灣的小醫院,其實是很有味道,也是最值得大家記錄的店種,那種因早期醫療資源缺乏而造就台灣對從醫人員的高度鼓勵所產生的中產仕紳階級,在日治及戰後時期都有著不錯的經濟能力及地方社會地位,不儘當時的醫生懷有救世濟貧的好紀律(如杜聰明,蔣渭水,賴和等),更因能幫助台灣的整體衛生改善盡最大的力量,使得醫生為當時最為大家所敬重的行業.然在台灣實行全民健保的努力下,這些小醫院在無法與大醫院競爭的情況下,應該很快會走入歷史,要嘛改建成超級豪華大醫院(好像豪華五星級hotel),要嘛就隨著老醫師的凋零,漸漸的消失在建商改建的塵土飛滅之中了.
在台中的老街區,有不少的老醫院,這座位於民權路底快到車站的黃小兒科,歷史悠久,從外部看來應也是昭和末期戰後的建築,採Art Deco直條紋飾來修飾窗戶間連續的空間感,再加上菱格形的綴紋飾,整齊又不失現代裝飾風格,最重要的,是入到醫院內,看到還是維持以前傳統早期的醫院擺設及傢飾,仿佛時光機回到小時侯看病的場景,不論候椅,門板或是掛號窗台,都是歷史悠久發黑到亮的實質木頭,這樣的場景,對現在的小朋友而言,應已不多見,而放眼台北也應没剩多少家老醫院還有在營業,每當看到這樣的老醫院,只有感謝,不捨及嘆息.
正面條狀壯觀的垂直線條Art Deco紋飾,連續而不單調的風格
黃小兒科的正牆
繼光路上醫院窗台上可以看到二側的菱形飾紋,及深綠土黃風格的國防色塗面
另一樓窗台上下的菱形圖飾及垂直線條
黃小兒科正門上悠久的匾額及正門老式的鐵製拉門
入內後如回到小孩時期的侯診室
門口的條形座椅,好是懷念那波浪般的形狀及厚實的木頭質感.還有那都已發亮的洗石階梯
早期的"診療室"示牌
乾淨古老的老式玻璃鏡及發黑又發亮的掛號櫃台
"妙手回春"墨寶及令人懷念的掛號櫃台
2009年9月22日
分享冏男孩和卡達天王 -- 台中荒癈的酒店
2009年9月20日
分享維納斯的鐵板燒--台中紅地氈西餐廳
台中市平等街75號的紅地氈餐廳,就在日本時期台中大正町附近,當初2007年來看這個街屋時,只覺這樣的餐廳真是壯觀,不鏽鋼(或是鋁金屬)打造的看版,成型為維納斯的貝殼狀屏風,也塑造為整個餐廳門面的象徵.顯目而特別,以現在眼光來看,真是相當有表現主義的手法,展現出台中70/80年代"文化城"風華的美貌,也是在逛台中老街區時,常看到破落的昔日老餐廳酒家等八大行業建築時,少有看到的純金屬的大COMBAN.
但最妙的還不僅如此,當我懷著喜悅的心把這個照片帶回台北看時,越想越覺的眼熟,年輕高中時期,曾經尾隨父親到中部的餐廳廚房工地幫忙工程,印象最深的莫過於有二間超大型的鐵板燒餐廳(超大泛指鐵板燒桌數超多,動輒上10枱桌數以上),一間在台中市舊市區裏,有著進門就看到的大紅地毯,裏面有著數量不少的鐵板燒枱面,而那入口就依稀還記得有著一面超大的不鏽鋼招牌,餐廳名稱我己忘,越想到這裏,真是越是興奮,那個餐廳,是我第一次和父親去鐵板燒工地,因為暑假没事,去工地幫忙看看現場的氛圍,到現在我還是很難忘當時的情景,一堆鐵板燒師傅們,每個人都各忙各的,有的在幫鐵板燒枱面"ㄍㄚˋ火",有的在做蛋糕用的奶油,有的在做玉米濃湯及牛尾湯,那種印象,一輩子也難忘,也是我這輩子第一次實際看到和聞到西餐的整個準備過程,影響極深.只是没想到20多年後這個餐廳的遺址還在,而且是被改成停車場,當再次去拜訪時,遇見了住在裏頭的老婦,回答確實以前是鐵板燒餐廳,己將近收掉快10來年了.
然而當你走入大門,還依稀可以感受到那昔日的榮華,白色鐵桿編織成的天棚,和深藍色的棚布交錯著過往高貴的情調,餐廳名稱的紅地毯,也全部早就被拆走,只剩下水泥地讓人暫停車輛使用,裏頭我記得的幾間餐廳包廂,也都變成了屋主的房間,當然所有的鐵板燒枱面,早應己被搬走或變賣掉了吧,這樣的街屋經驗,真的是有點超現實,陌生的寞落和熟悉的餐廳氛圍,讓我既感受到過去奶油及椰子油交錯鐵板燒熟悉的氣味,還有那不鏽鋼枱面"尬火"時和椰子油互溶的一種粗獷但粘膩的味道.再加上看到那已敗落的場景,不只是一種悵然,更是一種懷念,我想!
鐵板燒,是一個很特別的餐廳種類,它不似其它餐廳不需大花裝潢搞廚房器具,市上除了Shiabu Shiabu之外,没一個餐種可以和它比擬,所以此種餐廳一旦要設立,投資金額超大,工程也相當繁覆,一開始該餐種從日本被引進台灣時,定位就己經是高價位的走向,全是達官顯貴之徒或者商業應酬的場合,台北第一家鐵板燒餐廳"紅花"打響知名度後,從此很多高級的鐵板燒餐廳都取名"紅"字頭,以便延伸其名氣及生意,這一間"紅地毯"也是這樣的前題下取名的,直到大眾化的經營模式出現後,才開始普及,總記得那時,常要在家裏幫忙父親,曬圖,影印,跑工地幫助師傅們,在功課及家庭壓力下兼顧,好不忙錄,現在回想起來,那也是我對工程最有概念的一段日子,也是台灣經濟繁榮生活優渥的社會.曾幾何時,在路上已少見高檔鐵板燒餐廳,家父公司也因我們兄弟兩無意承接而退休歇業,或許這種現象和台灣一窩蜂的餐飲文化有很大的關係.無解却又如此真實.
2009年9月12日
分享台中春水堂的冰檸紅
開始喝冰檸紅,就一直忘不了台中的春水堂,從第一間的女中店光顧到現在,人事已非,店面也早就換到另一側.但唯一不變的.檸紅味一點都没變,也是每次來台中必來回味的味道,一杯冰檸紅,洗盡20年來人生旅途的鉛華,讓自己回到20年前的單純,意猶未盡,也從不厭倦.
檸檬紅茶,多麼單純的飲料,但却又是如此複雜的藝術,知曉製作步驟的人,嫌太單純無趣的流程.
但享受過檸檬紅茶而感動的人,絶對可以認同它是多麼的不簡單.
當您大熱天汗流夾背的來到春水,坐定後店家端上一大杯冰檸紅時,
做為20年來常客的我,拎著吸管,一飲盡半,
整個味蕾從煩躁乾熱的氛圍中,立刻轉進為清香的檸樹味,入口後再轉折為澀酸入甘的回津,
等口中順而入喉進肚時,整個紅茶茶湯沉穩內斂的回首再望,讓每一口都迴腸不已!
這也是每次來台中必來拜訪暢飲的一間店,而且一定要到女中店來,因為味道差了一截
為什麼差一截?
大約10年前,春水堂也開始在台北開展分店.讓我這個望穿春水的愛好者高興不已.
高興的不只是消費空間的親和和人文氣息,而是期待己久的冰檸紅終於不用再到台中去喝了.
但在經歷好幾次及好多家台北分店的消費後,我只能說,少了一味.只有80%的味道.
那個轉皮澀為甘的驚喜及厚度不見了.我本以為可能是加盟店的關係,或許品質還尚未穩定.
又經歷了好多次的比較後,真的是有所差別.
那個差異,正好對映二個城市的生活步調,台北變化快速而講求效率,台中休閒悠哉而著重漫活.
洽好都在春水不同都市的檸紅中.給了答案.
記得第一次帶老婆到東海國際街上的春水喝檸紅時,老婆還一副半信半疑,想說她一個中興唸了5年的人.怎會不知有這種東西及差異,没想到一喝完,過些天回台北再去喝台北的檸紅,不用我說,她就己經受不了直說怎麼差這麼多,爾後每次她只要到台中榮總出差,也都一定報到.這樣的差異,
害我們這對挑嘴的夫妻,無法自拔.
直到自己身體前一陣太濕,被中醫師警告不能冰飲後.
就開始不太敢喝冰飲.先是家裏没了冰水這個東西,再來是台北春水也很久没去,
但是台中春水,只要有到台中,不管身體問題如何,一定前往.因為我真的很担心,
以後那一天老了無法下台中.去享受那年青痛快暢飲的快樂及細嚐澀酸轉甘的回味,到時才會甘願吧!
在這個台中越來越没落的中區,能有這樣一家店,也算是春水在這個被遺忘的台中貴族區中,
有著這一丁點光榮及榮耀吧!春水第一間店,堅持與難忘的老店家.
座立在台中的四維路上,已不是原始的位置
檢視較大的地圖
現在四維店的地址
2009年9月6日
分享圖說台灣建築文化遺產日治時期篇1895-1945
上個月看到網站上有人提及成大教授傅朝卿出了一本日治時期的台灣文化遺產,於是就上網就訂了一本回來研究,没想到一收到,真的是讓我相當吃驚,傅主任的這本書,實在是放眼現階段既存日治時期建築研究中,圖片最為豐富精良,而建築物也最多的一本重要大作,也讓我一直苦尋要找一本建築圖鑑,日治時期建築物本體的歷史來龍去脈能交代清楚的想法,得以很快的在現在就找到了.
這本書5月才剛初版,7月才發行,其中不僅針對日治時代四個主要建築風格東洋風情/西洋風情/台灣風情/現代風情有深入的解釋及分析,還針對不同的建築功能別做不同地方古蹟建築的比較,其內容宛如在看細部的建築圖案分析及成立風格的差異比較,對我們這些不是學術內而有心要了解的小老百姓而言,實在是一本極好的圖鑑及參考教材,也讓我在拜訪這些日治時期建築時,有更深一層的了解,尤其自己這些年來拍老房子,若没有精細的花時間去觀察建築的細部,有時真的無法看到一些玄外之音,不只全本五百多頁全是彩色銅版紙印刷.更重要的是老師拍的建築細部,真的是相當的徹底細緻,要是没有花時間及精力是絕對不可能做到.加上照片光影極為清楚,想必老師也是花了很多時間來和天氣搏鬥才有可能有這樣的成果,這樣的書,非常適合對日治時期建築有興趣了解又苦於無入門工具的讀者來閱讀.
當然,闗於建築中建材及特殊名辭應用的敍述,本書並未做太多的細述(這種建材等專辭可能參考李乾朗老師的台灣古建築圖解世典會比較清楚)但其針對建物本身單一個案的介紹確是相當完整,對我們這種老建築業餘的愛好者又不想了解太多專業的語彙及匠師用語而言,是最方便的入門工具了.更有趣的是,你也會看到很多你從没看過的建築細部紋飾,那不是早期的古蹟研究書籍所能比擬的(因為現在的照相器材及望遠鏡頭較以前普及了).這種用心又負責客觀的書籍,不讓人勸拜也難.
小弟力推推推---------------
露天的網路書店,我是在這裏買的
http://goods.ruten.com.tw/item/show?11090706575674
1992-台東回首
2009年9月1日
分享高雄街屋(10)新興街162號
高雄街屋(9)新興街152號榮美金銀商
高雄街屋(6)瀨南街150號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