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假的第一天,意外的出了個大太陽,
本要下南部因氣侯的突變,頓時不知所措.
索興一個早上,回到小時的圓環,
看看這些老街屋朋友,是否健在?
果然,新時代的圓環,已開始進入不同的氛圍.
庶民的老街屋,在此已無發言的位置.
拆掉的,變成摩天大樓,以及藝廊.
被保護的,成了木乃伊奇幻般的展示中心,
還没拆的,都貼了帆布條,等著被都更.
那種地產蠢蠢欲動的浮躁,走在路上隨便都感受的到.
一路上,
到處都可看到,推著資源回收車的在地人,航向回收中心.
行經法主公路口,
也曾遇到手拿マップ ガイド的日本遊客,在尋找歷史,庶民的身影.
四處的工地,怪手,帆布看板,
Firing的城市,終於最後還是會來吞噬這最後的一塊庶民聖地.
而經歷日本時代新社區的與起,
戰後驚恐萬分,家家戶戶門檻緊閉的恐怖時代.
到經濟起飛,小吃露店林立,庶民美食聞名的圓環
未來,看來是鐵定走入文創天龍風的新天地.
但歷史,又在那裏呢?
圓環,謝謝你陪我渡過小時最甜蜜的孩童時光.
而過往的庶民風華的時光片羽,
看來只能永遠存活在我的記憶裏.
八角窗,還能有多少時光?
ホテル,看來也要都更再見了.
百年孤寂的巷弄,看來只剩下文史導覽人員的大聲公.
但那樣的歷史,是真,還是假,是庶民,還是精英?
巷內年歲已久的竹節管,不用解剖,也不用重新製作的像拱搥一樣,
扎扎實實的告訴路過的人們,什麼是生活的美學.
五條通口,歷史面牆的街屋,正被怪手,
如同被機器昆蟲吞噬般,一塊一塊的拆吃入肚.
您可知曉,這裏曾為裕仁太子來台時,
所設立的歡迎唐人牌樓入口.
也是戰後台灣光復時,張燈結彩喜洋洋的布牌重要場景.
摩天高樓的天龍生活,或許真是整個社會努力在追求的?
蓬萊閣口的現代街屋,不知是否也會......
南洋傳回台灣的洗石子+嵌銅線工藝,又那是人行道好好看有辦法比擬的.
碩果僅存的戰後馬賽克街屋,充滿了日本遺留下來細緻工藝的氣息.
實在是40年代,古典,和洋,台灣店家商號裝飾趣味的精典.
15+1,圓環藝勢力,這條文創風,讓我對圓環越來越陌生了.
日本時代,曾是阿媽拍攝寫真的圓環寫真館,已然高樓矗立,
看來圓環是已經,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