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hrUAH3xgFsGe9lbNkggvmigLHTXKsYok7pi5xcMpKn1WEP8hBodpL_Lb448EUxwXmGE0GZh3z9RLKzdWb_Mp3TTLJzalF5bhiHwZlHWGXMgklsTbZg_tF8NH8dnvSiQDwo50p1vYsyFq4/s500/BLOG%E8%BF%AA%E5%8C%96%E8%A1%970001.JPG)
參加了台南老屋欣力的台北座談,說真格的,是有些失望,
失望的倒不是基金會的用心,而是在場台北人對老街屋空間發展的冷漠和無知.
做為台灣第一個成功的空間再造基金會,這次難得來台北針對老屋空間的再運用
做進一步的個案交流,我看到了台北除了二條通咖啡館鐘建築師的用心外,
介紹的的台北案例,看來大多都是公共空間或是政府介入的領域,URS127/巡撫街洋樓等
其實台北私人空間成功的案例不少,
萬華的莽葛拾遺二手書店,南西中山站後很多的文化公司如PPAPER和田園出版社
永康街巷子裏的冶堂,龍泉街裏的舊香居等,都是非常好的案例
或許是主辦者對台北老屋空間案例不熟悉的考量,也或許是在場太多的學者分享介入的經驗佔據太多的時間,
導致私人空間再利用的交流時間不足而大打折扣,實在可惜.
座談裏,與會的學者們完全無視私有空間歸屬感的認同問題,
我們看到了介入空間及如何吸取社造主導空間發展的方向
台北的舊空間,除了被都市比較利益法則所完全宰制外
被寄予厚望的政府或學術單位,對私有空間保留的立場,
居然不是鼓勵,而是介入,都發局扮演的,居然是一個案子一個案的改造
因為介入社造,造成庶民空間被完全扭曲的現象,越來越多,
是SOHO化,也是庶民意識完全被忽略的學術文創自我現象
明明是私有空間,却透過政府都更公權力的介入及引導
造成都更比較利益完全被發揮極致的表現,進而本為保護古蹟的良意政策被扭曲成軟體敗壞的主因
大稻埕舊城區裏,若要恢復光榮根基,
基本在於街屋故事的再追尋,以及居民在地空間的再認同及歸屬感
而不是由政府介入後的學術學者,藉由社造或文創建築空間的導入
來和當地的文化又激盪出不一樣的生命可能
因為一般私人的空間租賃使用,就已朝這個方向在邁進
政府資源的進註,應是以回歸到朝向庶民文化的時間凝結為依歸
若還是文創,建築,那應該也不必政府資源的介入吧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jsGUJNPpDUMy9E0s5sfob2QEv1V0Av9CFAnquxvNP7Zo4ojifYgYhk4xw5HUKOCE7F1_EP_xMnMDO8b_gyBcSkHoHrkl1usi5p9MLWGx5gnaQiRCEq6aES85yrimvHecfD7ASsWeF0Jfk/s500/BLOG%E8%BF%AA%E5%8C%96%E8%A1%970002.JPG)
另外更重要的一點,空間美學的定義,是由誰決定?
台南的成功,我看到很多是南部大學的學生們進入市區
自發意識的在無任何資源協助的情況下,自己必需負担租金營運的壓力
一點一滴的累積融和當地庶民和新美學的可能
在台北,因地價問題,有心的庶民無法負担成本,而新置入的居民
尤其是政府資源下的單位,抱持的美學,反而没有上述的精神及負担,
進而導入了另一種天馬行空的毀壞,與當地及空間没有任何連結的美學
這樣的美學,到底是由誰來決定的美學呢?
其實最遺憾的,是舊城區裏的大稻埕
現在正進入另一種毁滅,那種毁滅,
不是硬體更新的崩潰,而是軟體精神的喪失,
北皮寮硬體更新後軟體展示文化的空洞
大稻埕裏都更後硬體與庶民空間連結的不可行性
問題的徵結,除了舊都區內公共硬體空間計劃的不足
如地方交通的不便利,捷運街區的不通行(艋舺例外),
行人行走亭仔腳的不淨空,這些都是要大量心思長期與地方居民溝通才能凝結共識的政策
但很少有政府願意在舊街區裏協助推動的.
而無法讓舊街區進入一個友善的生活空間,維持在地居民的居住品質的認同
才是造成今天容積率移轉政策發佈後在地居民都離去的窘境,這樣的結果
却反被認為商人只向錢看的造成的結果,執政者錯誤的心態
濫用好的政策而未加以嚴格管控,才是造成當今台北都更政策完全失控
而迪化街老街區也跟著毀滅的重要原因.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iN7T4vT7tCa2xMLHSwp9XUMxr86Fe6-uXfkeXsuyS8kj71lksUAiDqfQ7H0znSH5AIYjHZZtHU6-XjcO-qubekDvcgLkc1AWGCyV0PWElnWJ317_jexwAH9PYBHNna8MASXBgcIMxOBhE/s500/BLOG%E8%BF%AA%E5%8C%96%E8%A1%970003.JPG)
雖然在地的庶民文化本來就已漸漸在消失中,
但在政府介入後,消失的更為徹底,介入的,反而是另一種中產階級的利用,
以及亳無任何在地連結的空間運用.我個人雖然不完全反對這樣的現象
因為如赤峰街內成功的文化創意等出版空間的舊屋再利用,
以及台南的老屋欣力等,都有不錯的結果,但台北政府介入老街區
若做的和老百姓私人文創的都一樣,那政府的角色也只是與民爭利而已.
這種現象,和文建會大力倡導文化創意產業,反而忽略文化資產保存多元性的深入可能
以及北美館增加商業性展覽的比例,提高票房為依歸,同時忽略了做為公共美術館的使命,
是如何提昇市民美學可能性的深度追求,都是同樣台灣膚淺的美學現象.
如果連一般的老舊空間,都進入了如同以上的思考模式,以創造利益為一切前導
那可以顯而易見的,台灣的文創,美術,空間,將會進入另一個空有其表,亳無內容的假性文化產業.
而對台灣庶民空間中的老舊街屋,也就不用抱持太大的期待
那私人歷史空間的保存在台北,將永遠比不上南部的府城,
所以想享受老台灣庶民空間的老百姓,還是乖乖的到台南去享受比較切實一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