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日本期間,拜訪不少建築空間.
最深感興趣的,就是所謂活化歷史空間建物是如何實踐?
尤其大面積公有空間的小學校,在日本面臨少子化的現象後(最近好像有好一點),
其命運最後是如何,實在令人好奇!
第一次遇到的小學校,是神戶的北野小學,因少子化與淡路的大地震,造成該小學停校.
但當地居民為了保存該社區共同的成長記憶,決定以社區之力來保存,並修改為北野工房.
提供北野TOR ROAD地區在地商品的展示販售與社區的交流空間.
已稍微損傷的建築教室,一間一間的被當成小店家來使用.
有地方重要的名產商店,也有在地的小文創店家來展售.
而偌大的操場,則被改為地方社區小巴發車的集合站場,
除了空間的再利用,也解決地方交通擁擠,觀光化人潮所帶來的不便!
除了商業誘因的進入外,也保留一間以前遺留下來的小教室,
維持相同的課桌椅,黑板與教室設施,讓人進入過往的小學時光記憶之中.
走在二樓的地皮上,老實木的地板嗄嗄作響,
仿佛回到了小時台北老社區裏的小學時光.
再來看看京都的小學校,京都不愧為文化之都,很多快要被廢校的小學校,
其空間再利用多朝博物館和藝術中心的方向前進.
位於五條烏丸的明倫小學校,也是飽受少子化的影响,加上地處市中心,
保存既有的社區共同記憶空間接(學校還是有在上課,只是人員非常少),
轉型為藝術中心,為在地提供不一樣文化發展的可能.
(其實小弟是為了這裏面的咖啡廳和那保存完整的教室順便前去的).
而另一間龍池小學校,轉型的更徹底,一半以上的空間,
全轉型為國際漫畫博物館,綠油油的人工草皮,讓學生與參觀的人,
可以恣意拿著和博物館商借的漫畫,或坐,或躺的在大草皮上,看到忘我.
這應是中小學反對看漫畫的台灣學校,完全無法想像的事!
(小學校的將來,居然是要靠漫畫,圖鴨來解救?)
不過也有最保守的學校共有記憶保存方式,
位於石川縣金澤的舊紫錦台中學校校舍,現己改為金沢くらしの博物館.
其專以當地過往庶民文化財的展示為中心,
蒐集不少當地過去明治/大正/昭和時期的庶民用品,極為有趣.
没有商業化的誘因,也不需要再另闢商業空間,
札札實實的定期辦活動展覽,服務市民.
不僅保存學校在過去的共同學習記憶空間,
也為地方多了一間當地的博物館.
看到這麼多的空間再應用,讓人想到台北市歷史悠久的建成小學校(後來為台北市政府),
要不是後來成為台北市政府(不是學校噢),而且要搬遷到東區新大樓去.
又遇上有心的陳市長,強力讓這保有老社區地方記憶的紅磚小學校,改成當代美術館.
不然老學校今天,極有可能被歸回建成國中或國小後,拆除改建新校舍,又不知會變成什麼樣子?
再看看現在台北市區裏的小學校,一棟一棟的改建,
要嘛增設游泳池,要嘛開挖停車場,再者又一大堆諸如資訊中心的新設備,
實不知己少子化的西區,為了這些需求要幹嘛?
雖說教育窮不能窮小孩,可是肥也不應肥這些學校和......吧?
而曾為老居民的學校學習記憶,也因一棟一棟的校舍改觀,而蕩然無存.
失根失憶的國民,實在莫過如此,想追憶小時的過往校園記憶,
在台北,看來只有在Facebook裏憑相片回憶矣!
歷經地震與少子化後的神戶北野小學校,現已成為地方觀光的資訊交通中心.
入內後才發現,小學校的樓梯扶牆,圓形露窗和早期台灣小學校的一樣哩!(見大龍國小)
專闢一室做為老教具和課桌椅的展示空間,加入歷史的老照片,以供回憶.
為了觀光節點的幫助,也另闢一間旅遊中心做為社區重要景點特產的服務簡介.
另一間京都明倫小學校,因建物保存完整,空間利用風格就又有所不同.
入內即可看到日本時代每個學校都有的二宮金次,揹薪苦讀成功的雕像.
明倫的校名,老舊的實木學校書櫃和光滑的老タイル,依舊服務人群!
高掛的老時鐘,謹訓學生們要守時的教誨,仍時時刻刻警示著老百姓.
當成藝術中心的校區,既有的三拱門,仍見早期低温釉燒的飾紋工藝.
拱圈的搭樓,和一旁現代風十足的教室,其實這樓學校比較有仿西班牙的風格.
看到二樓的實木地板與教室,又讓我快要感動的受不了.
學校也保留了一間早期的教室實體,發黃的課桌椅,老式的黑板,
重點是級任老師的辦公桌椅,正確的位置就是在那裏.
和台灣早期國民小學一樣的黑板與粉筆實木盒吔!
保留了一小間教室,給地區著名的老咖啡廳活化運用.
另一間京都的龍池小學校,更是有趣,己轉型成漫畫博物館,和學校共存.
而這跨張的ArtDeco昭和風的出挑,是當時日本風行的公有建築風格哩!
綠地,太陽,漫畫,博物館,學校,這種應用想來,台灣只會用在工業遺跡裏.
學校這種勢力龐大又保守的單位,在台灣,想都不要想.
老鐵線大門,要是在台灣,早就被當歹銅歹鐵拿去賣了.
位於金沢的くらしの博物館,又是另一種在日本最傳統保留建物的典型.
實木的玄關,實在是明治時期遺留下來大木匠與西化過程中,最典型的Hybrid混血精典建築.
玄關上的木造天花板.仍保存完整.
學校建物的基座,己開始運用紅磚混泥,來做為木作立面架設的基礎.
大門種了不少歷史悠久的老樹,和台灣相比,這些學校從不珍惜早期先人的植樹,能移則移.
要嘛以要開挖停車場為由,亂移一通,要嘛以要蓋游泳池為由,又快速拆除.
而那無牆化校園,和綠化校牆,更是讓人搖頭的空間理論與市政政策.
巨大完整的實木校舍,讓人感動,裏面展示不少民間庶民的物品.
最有趣的是入門口的雙櫃台(入內禁止拍照),看來極像台灣醫生館早期的實木掛號台.
好奇的詢問了當地的歐吉桑,才知這不是急救室的掛號台,
是早期明治時期,來學校讀書是要先繳錢的,繳完錢才能進去學校讀書.
果然這校園,己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關係發展博物館學校了.
不一樣的活化,不一樣的意義與結果,都代表地方政府的用心與目的.
每次看看別人,想想台北,我們被這些無知的媒體和權力金錢致上的學校,搞的我們是誰都不知道了.
朋友們,要你回去現在你小時讀過的學校,你還找的到你小時侯的記憶嗎?
我的己是完全找不到了,從國小,初中,到高中.
7 則留言:
http://www.5819375.idv.tw/phpbb3/viewtopic.php?f=5&t=16851
這是目前拋出的磚,希望能引出更多人關心那些不被注意的學校建築物
好用心的整理,借轉,謝謝~
Franz您好:NoooKami & Franz兄真是有心,不過台北市的小學校已經被淘洗的太厲害.没法度了!
http://www.5819375.idv.tw/phpbb3/viewtopic.php?f=5&t=19339
新竹現存的日本時代鋼筋混凝土校舍,大概僅次於台北
新竹國小還有五七桐紋的鐵窗(不知是否是古物)
風格來看,有像,但這可能要進一步再查証!
新竹自蔡市長下台後,對地方文化遺產的保存就非常的消極.新竹算是北台灣保留早期城市區塊最完整的城市,可惜老民宅留不住,北門街斷根,學校.....
好漂亮!這才是真的空間活化呀~
台灣先是蓋了一堆蚊子館,然後再來喊活化,簡直是… !#%@#$%^(*^%$#
您好: 我想借用此資料做些報告 不知可否 另外想請問一下日本還有哪些學校活化案例 謝謝
張貼留言
請非Google用戶「留言身份」請使用「名稱/網址」,網址可不填,唯勿匿名,以便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