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的晚上,疾行於公路,從台北直奔學校,迫不急待的想目睹這群孩子努力的果實.
昏暗的天空下,入門的邀請海報,似也讓人期待會是怎樣的一晚?
回想著那引導成員自我調整,想像可能的預演,
粗糙且在摸索中的情結,與混沌未明的氛圍,
都要在這天,全部驗收呈現.
是壓力,也是自我實現的過程,
不同的是,没有制式要求下的哈姆雷特,又會是怎樣的回相?
觀前數分鐘,各方家長親屬,一一就定了位,仔細觀察,
其實都已是很有學習共識的家庭,累積了9年來一路過來的心情,
期待這不同制式的學校,給予一個獨立成長的心靈,結下令人滿意的果實.
篤定,尊重,自信,快樂,似乎是台下家長群裏感受到的氣息.
也驗証了華德福,教育(Education)與學習,不是只有孩子,家長也是需要同時成長的要員!
開始的佈景,華麗的劇服,配合的燈光,引導情緒的劇情,
在這四處田野的地方學校裏,讓我吃驚.
吃驚於這些孩子,完全超過我對這年紀該有的想像,
不是才這星期三零零散散的預演,怎全如此讓人意料之外的順暢?
唱不上去的女聆,今天怎那麼有勇氣,一氣呵成,亳無怯場?
背不下去的台詞,怎這下又全都流暢無比,語中更帶出應有的情緒?
本無著落的劇服,又是誰的巧思,一一的在發表的今天,展現了出來?
本在台下拿刀嘶殺玩耍的王子,這會怎變的如此英挺,正經的扮演了起來?
一連串的驚豔,實在讓人產生太多的疑惑?
也讓這没有課本,没有教鞭,没有操場的學校,給了我太多的啟示?
星期六的夜晚,台下的家長,己迫不急待的等著畢業公演的開始.
國王與母后的婚禮,眾臣子共相道賀,而這些服裝,却全是學生自己想辦法調度來的.
王子好友們,急忙告知遇到被害父王的魑魅,盤倨在山中不去.
王子與已成魑魅父王的對話,是恨懟與復仇的起源.
輔佐國王的普隆涅斯大臣,與國王母后,未來要面對的,是一場腥風血雨的殘酷殺戮.
現實世界裏,將要畢業的這些孩子,又何嚐不是要面對更嚴峻的學習未來?
夢境,死神,魑魅,毒藥,這一幕讓人驚豔的服裝與意境,讓人聯想到柏格曼的第七封印和雲門的水月.
與母后的辯解,和普隆大臣的刺殺,復仇王子的哈姆雷特,
內心到底是對母后改嫁的怨懟,還是如同佛洛依德說的,弒父情結的肇端?
超乎想像的國王,15歲的身軀,居然心裏長的是城府深沉,心思細密的靈魂.
這個奇特的角色,華德福,你到底是灌概了什麼養份呢?實在讓我驚奇了一整晚!
這次的觀賞,最令人預料之外的,是奧菲莉亞,居然出現了一小段女聆的變奏,
大胆又直帥的唱出對王子的深情與王子復仇怒火下無法容納的愛情.
這實在是太.....煽情了啊! 原始莎劇是没有這一段的啊!
預演的紅色布幔,換成了藍色,我永遠無法想像,
三天內,孩子們可以一變再變三變,最後還能真做出如此對味的布景.
情緒,聲調,與觀眾的對應,這位國王,實在是今晚最讓人驚奇的人物.
怒氣復仇下的王子,對大臣之女,未來的妻子的自殺,己無心再戀.
復仇的王子,報殺父之復仇的大臣之子,陰沉的國王,愛子心切的母后
全在死神的安排下,互殘荼毒至死.最後的皇冠,交到了好友霍雷修手中.
謝幕時,歡喜鼓舞迎接公演的結束,音樂,燈光,服裝,布景,一一介紹,缺一不可.
原來孩子們身兼數職,武藝樣樣精通.
結束前,細細回想過程的種種,
哈姆雷特,一齣以突破成長歷程著名的舞台劇,
本以為應是心理強度够厚的高中或大學生,才會挑戰成功的劇本,
居然在慈心華德福,就這樣讓9年級的學生跨了過去.
心中對這所學校的好奇,又更加深了一層完全不可思議的想像.
在答謝老師的邀請觀賞,夜奔回台北的高速公路上,
那頂被垂死邊緣的王子,深抱懷中的紅色皇冠,
一直深刻的在腦海裏盤踞著.
經過了交流道進入了台北的紅綠燈後,才深刻的体認到.
原來世上的紛紛擾擾,現行教育制度的千奇百怪,
讓這已斬斷千絲萬縷的哈姆雷特,將心中純潔無上的皇冠,
獻給這過去9年來,以體諒,尊重,互信,激勵又信任為準則的學校
一個最後的畢業禮物啊!
4 則留言:
轉載了您這一系列的文章在facebook上,引起同事、好友、學生極大迴響,真的衷心感謝您細膩的觀察與見解。如果您不嫌棄,班上同學想致贈一份哈姆雷特的錄影光碟送您。
這一齣戲劇,是這群孩子將近半年努力的成果,編寫劇本、繪製布幕(利用一個學期的西畫課和老師共同完成)、製作戲服(國王一身、哈姆雷特藍色外套、雷歐提斯紅色外套、何瑞修咖啡色外套、波洛尼厄斯一身、吉登斯坦羅森克蘭咖啡色背心、四大臣長袍皆為服裝組在手工老師指導下製作)、設計音樂(奧菲莉亞獨唱是上西洋現代史主課程,觀看完悲慘世界音樂劇之後的靈感)這些龐雜的事項,我們拉長準備時間,慢慢醞釀,雖說半年,但是做為導師,卻認為真的是這麼多年在華德福教育養成的能力。
從六年級來,「聖火」、「King Arthur」、「哈姆雷特」一步步挑戰自我,也一步步挑戰團體合作,競爭角色這件事轉換為一場戲分四場演出,觀眾會不會比較哪個王子演的比較好?孩子們說:「每個王子有不同特色,如何比較!」
感謝您參與彩排和公演,親身見證孩子身上藏有的潛力,說實話,我的心臟經過一次又一次的戲劇演出,已經被訓練的很強了,孩子們會在凌亂的彩排時,告訴我:「老師,妳放心啦,我們正式演就好了。」結果也真的這樣,或許,一鬆一緊之間,曾有創造火花的機會。
三月份忙完公演,接著準備基測,昨日結束畢業旅行,在這時刻再次透過您的照片與文章回味哈姆雷特,心裡感動滿滿。謝謝。
慈心詩閔
你真是寫得太精彩了…
千里馬遇到伯樂,真是人生一大樂事!
To Areyzone:
要不是提醒已上演好多年,我真不知老師這種担心,要如何突破?
這種制度,提供給台灣另一種教育的可能,
給有心又想改變的家長,一個新的選擇,
是華德福在台灣最大的貢獻.
當然系統制度都有好有壞,關於貴班其實還有另一篇後記,
會提出個人心中的猶豫與疑問.到時再請教老師了.
To Benson:
這學校老師的用心,真要長期觀察才看的出來.
可惜實在没有充足的時間再行觀察.
也很感謝您的一同參予取景,不然我一個人的細觀,
反而會造成學生們的唯一負担!
Benson在另一個BLOG裏同一天的華德福記錄.
http://www.wretch.cc/blog/benwolf/16112357
照片還是wolf拍的好哩!
張貼留言
請非Google用戶「留言身份」請使用「名稱/網址」,網址可不填,唯勿匿名,以便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