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5日

分享

雙連馬偕的14幅馬賽克壁作--(2)


馬賽克的壁作,是一件非常注重團體的藝術,不僅要對畫作了解,
也要結合成員一同努力完成,是一項讓美能徹底落實到各成員的藝術.
這批壁畫,由著名的協和醫院醫師,台原文化出版社的林經甫所承作,
畫作則由林經甫,賴祝紅,李國泉,林聰文,廖憶萍所共同畫作.再和團隊成員一起奮力完成.
不論過程如何,能在重新蓋好的醫院大門旁,看到這樣的作品,實在是很感動.
與遠在花蓮慈濟醫院裏,顏水龍於1986最後完成的"佛陀問病圖",
實有異曲同功之妙的意義.


"預防醫療先鋒",敍述馬偕醫院,開啟台灣關懷弱勢醫療的先驅.
麻瘋病人,小兒麻痺,燙傷兒童,自殺防治等預防與弱勢關懷的基金會與防治中心,
馬偕醫院都算是極早期就投入,畫作中呈現的人物,也洽如這些弱勢需求一樣.
要人愛護與關心.


"馬偕醫院模式"
這幅畫作,雖然是描述移動醫療隊的用心與貢獻,但畫作中可愛的護士與礦工,
實在很像小朋友樂高裏玩的小人偶,實在很可愛哩!


"人性高貴情操",描述1999年921大地震時,護士醫生為了救護病人,在地震下,用雙手和身體保護病人.
這幅算是所有14幅裏,個人最喜歡的一幅,或許是它畫面簡單,色調單純,
也或許故事令人動容,表現出的是現代醫療社會裏,越來越没人強調的道德關係.
線條的手法,緊張的氛圍,張開的身體,與掙擰的面容,
回歸醫療的本心,才是現代醫寮制度裏,該去檢討改進的,而不是只有防弊而已.


"迎戰SARS風暴",描述2003年SARS時期的盡職與無悔.
畫作中的重心,其實是遠景裏(第一張照片),工作人員著無菌衣,消滅SARS意象.
而近景中的黑傘與黑衣人,代表的則是瀕臨死神的蒞臨,
不過那工作人員的防菌面具,實在有够可愛.


"偏遠醫療服務",眾所皆知自馬偕來台服務平埔族原民醫療的傳統,現今延續無休.
自早期北台灣的葛瑪蘭,到後期太平山,台東分院,以至到蘭嶼都有馬偕醫的足跡.
而這幅壁作,細緻的描繪出雅美人的原鄉特色,
直覺讓人聯想到顏水龍的油畫蘭嶼,倒也真不知作者當初在製作這畫作時,
是否也有參考模擬過顏水龍的蘭嶼畫作呢?
還是透過這畫作,偷偷的向顏水龍致敬呢?


"好撒馬利亞人",描述馬偕醫院推動的"點燈計劃",鼓勵參予社區服務,照顧病人的身心靈.
這故事我不太懂,但那被點燃亮火的燭燈,馬賽克風格倒頗為特殊.


"信任的好朋友",聖經裏的故事,"泛泛的夥伴情薄似紙.深交的朋友友親途逾骨肉."
一群信徒,聽著耶穌講道,結果有人癱瘓,四個朋友合力將天空挖個大洞,
抬上去給耶穌治病而痊癒,遠景的天空畫作中呈現破洞的天空.
這譬喻在如今天氣丕變的地球,應也行的通吧!

2012年2月23日

分享

雙連馬偕的14幅馬賽克壁作--(1)


前往北美館路上,經過雙連馬偕,驚訝大門口居然換上了14幅馬賽克壁畫.
左右各7幅不同的畫作,代表的是馬偕的生平,和醫院創辦後入世的任務.
也讓北馬偕的教會傳統,在北台灣能有另樣的宣逹.
細看內容與風格,帶給中山北二段的街區,另一種不同於年輕文創的藝術氣息.
也給了醫院,另一種心靈空間醫療的美學可能.
而台灣近年來,也很少有這麼大件的馬賽克作品,創作於世.
能在前往北美館參觀顏水龍展的路上,看到這樣的作品,
實在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十字架的召喚",敍述馬偕台渡海千辛萬苦的情景.
遠方的帆船,看來要靠岸的,應是淡水紅毛城的港邊吧!


"融入民俗生活",敍述馬偕經過大龍峒廟附近,應民要求扮起關公的角色.
風格類似油畫的鬍鬚,和紅面如似冒火的關公,這有點出乎意料之外!
我只記得,馬偕應是反對偶像崇拜的哩!馬偕的故事,我看還得再去看個仔細!


"關懷台灣生態",敍述馬偕四處行醫深入叢林,採集動植物的熱忱.
蜘蛛,烏龜,挑夫,叢林.馬偕最為眾人熟悉的身影,應不會太陌生.


"落實人文關懷",敍述馬偕不恥下問,與牧童學習語言的庶民關懷.
水牛反而不像油畫風格,多了毛筆水彩畫的畫風.牧童們的模樣,馬偕的手勢,
後面台灣農村的景緻,也是馬偕融入台灣社會最深的印象.


"推動現代教育",敍述馬偕創辦學校,作育英才,讓台灣隨著日本的統治,也慢慢接受近代化的新社會.
畫作其實上頭還有牛津學堂的描繪,不過最寫實的,應算是中間的這群人,已開始有異於農村社會的穿著.


"擘建女子學堂",敍述馬偕成立淡水女子學堂,解放女性.
後面的女子學堂,搭配前景歐巴桑的去除綁小腿惡習.
不過我的眼睛焦點,却一直在白色三角形的貞節牌坊上.
這些小碎三角形的作風,實在很漂亮!


"馬偕最後住家",敍述馬偕在台灣的功榮,傳教,醫療
(若以今天標準來看,這種拔牙風法,是有點危險).
如同梵谷風格的天空與重建的教堂.不過還是一句話,
我的眼睛焦點,反而落在後方那一批的仕紳上.

2012年2月20日

分享

冬末的中山北路


去美術館,對我來說,要嘛開車去,要嘛就是用走的.
一來路途離家雖然有段距離,但想要搭交通工具,却也要換個兩班以上的公車才會到逹.
而這也成為過往參觀美術館,順道逛逛中山北的好理由.
只是過往秋天,最愛逛的中山北,這些年來變化實在太大.
除了難忘可步行到天母的老中山橋被拆外,整個中山北好像被建商財團包養似的,
不知是今年台北的冬天,太過陰沉,還是中山北的悠哉,已不復以往.
三線路人行道上的綠樹,都不像以往那般,親近而自然.
以前秋天整條被染黃的槭樹葉,冬末的現在居然地上偶而也看的到.
一棟棟的水泥大樓,也已預告了動輒十來層的水泥大樓,已是不可擋的未來.
或許没了日本時代最後遺跡的明治橋,去除了美軍顧問團的中山北,剩下的,
可能只剩下圓山後面的士林官邸,與馬偕醫院的舊址,還可看的到些許歷史殘跡吧!


路上陣陣冷風,堆起的落葉,我還以為現在是秋天.


本租予名品店的大樓,除去了招牌後,壁面與排窗交錯的美來知為高而潘建築師早期現代主義的作品.


這棟綠碎磚,ㄇ字窗戶的名作,招待"對岸"貴客的名店.也是早期著名建築師蔡柏鋒的作品.
看來戰後的中山北路,實在是台灣建築名家的表演競技場!


一樓大門的迎獅,簡直就是狛犬,看來戰後台灣美學Hybrid的能耐,已經非常的強了.


雙連馬偕去年揭幕的馬賽克壁畫(下一篇再來PO),實為中山北上新的景觀焦點.


馬偕一旁的老街屋7-11,雖然已被連鎖店裝潢搞濫,但一旁的建築語彙,仍充滿早期風情.


1960年代的嘉新大樓,由沈祖海、甘洛與張肇康合作的名作,
也是碩果僅存少數完整在使用的建築,不知未來會不會被這一波的土地開發所吞噬!


曾為知名外交官張英超老家的錦州街口,早已全改建為大樓.
不過,我的焦點不在大樓,而在這排交通號誌桿上,其樣式,長的可真像啊!呵呵呵.........


保留立面下來的中山區會館,要改造台灣的立面,招牌,請政府相關機關自身作起.


館內的清水模,實在.........無言.


其實入內,主要是想俯視拍攝這空地.
燃燒後的台北,如同被焚燒後森林,人們好似動物一般,又得面臨殘破後的大遷徙.


中山區公民會館,已斑駁的屋頂,黑柱樑,實在是廢墟魂拍攝的好去處.


一旁連棟座落在婚妙名店旁的老街屋,你可要撐住啊!


過北美館後的山洞,是市區與市郊景觀最大的分野.


少數尚存的台灣神社狛犬,仍矗立在一旁,難能可貴.


順道來看一下的顏水龍壁畫,仍被保時完整,和馬偕的近期壁畫相比,風格迥然不同.


中山北劍潭到士林官邸這段,算是完全不同的林蔭道.


回頭走回美術館,面對著名的李再春銅像,再望著已被夷為平地的游泳池,
實不知為誰而"戰",為何而"站".


高大河堤的意義,是阻隔市內與河川關係的永遠指標.
70/80年代,它代表了高度發展下的台北,垃圾滿堆無人親近的惡水與市民的鴻溝.
百年的現在,它又代表綠意政績的美化,塑造不同都市繁忙意象的大門.
已除去了校園圍牆的校園,有可能把這政策,應用在除去阻隔市民與自然的河堤上嗎?


長住台北的老居民,最萬想不到的景觀,應是以前最美麗的明治橋中山橋,
如今却成了高速公路,18標,新生北高架以及新中山橋等與行人阻隔的奇景,
萬橋歸宗於圓山飯店前,數都數不盡的眾橋奇景!


回來的路上,麗晶酒店旁著名的萬國名品店區,貴婦人的最愛.
可又有誰知曉這却是古早通往日人墓區參拜墳墓的重要道路呢?

2012年2月13日

分享

熱情優雅入世的紳士----顏水龍特展


寫這篇文章,心中實在反覆許久,很担心自己的心得,壞了大師的美名.
再者這次的展覽,把顏水龍一輩子的作品,做了一次非常完整的紀錄呈現.
一來將近三次的參觀,每次都看到大師在不同時代裏不同的面向.
二來也算是對自己過往熟悉的老前輩,做了一次概括性的了解.
套用老杜說的那句話,不只是"一位完全被低估的藝術家",
也是一位表現於無形,但對台灣却影响深遠的人民生活藝術家.


顏水龍在不同形式藝術作品的呈現,大部份都圍繞在台灣的元素裏.
台灣手藝品的工藝化(本土材料的竹編,大甲草等),圓山壁作馬賽克裏台灣農村景觀的呈現.
公共藝術裏,受邀於敦化仁愛路景觀大道的設計,種植的是台灣本土最常見的樟樹,
表逹蘭嶼雅美族,東部排灣族與魯凱族風土人情,但畫風却又類似高更的油畫與人物側身像,
最有趣的,莫過於這次展覽裏,展現的二幅油畫百合與玫瑰,其純潔燦爛的花朵,
支撐花瓶重量的載具,居然是標準竹編的篩子(抬仔)與排灣族的人形木刻門板!
就算早已聞名於日本的"齒磨スモカ"報紙廣告圖案,也不乏原住民與台灣的建築速描街景,穿插其中.
台灣的美,對他來說,是一生中在實踐,也是真正永遠放在心中而一刻也能不忘的事情.


記憶中的顏水龍,是太陽堂的設計者,是馬賽克公共藝術的導師.
小時侯老爸出差從台中回來,太陽堂的太陽餅一直是茶桌上的常客.
而圓山一旁的馬賽克壁畫,又是大學每每坐校車上課必經的路段.
他在實踐大學的事跡,也多少在讀書時,知道那是他的重要執教場域.
入社會不久,顏水龍過世後,不少人將其畫作透過不同的方式如筆記本,日曆表現出來.
還記得之前初次拜訪南投的陶藝老師蕭鴻成,也提及顏水龍在草屯工藝所的時期裏,
曾鼓勵不少當地的陶藝家,以民藝器形物美的庶民概念,實踐生活藝術的可能.


更難得的是,他行事低調,質樸不奢華,實在而真誠.
只要能服務大眾,都抱持著一顆赤誠的心,去協助,去幫忙.
戰前,顏水龍的留法背景與加入畫展的經驗,就己與少數台灣重要畫家名列台灣名人鑑裏的一員.
戰後,情勢的丕變,他大可隨同大多數同期的藝術家,頓入自己的世界,享有厚名而創作屬於為藝術而藝術的作品.
但他却對美選擇了不同的實踐,走上了一條非常艱辛的路途,
工作教職不穩定,1960-1970年間又遭人誤解,但仍不改變其心志,以人民的藝術理念為前導,繼續往前.




會場裏,最精彩的,莫過於展覽室裏的錄音.
在那簡短的口述訪談中,我們聽到了一位前輩對台灣一輩子熱情的感動,
除了証明了受到包浩斯工業大量生產美學的影响,
也表逹現代工藝時與時俱進的藝術,不是一成不變的.
而早期曾在日本照顧台灣留法的一些後進,
間接影響到千千岩後來找顏水龍去台南工業高等學校(現在的成功大學)教職的緣份.
而後來的九族文化村,也因顏水龍的穿針引線,而成為今天研究原住民建築的重要場域.


會場另一個讓我再次反思的,則是針對顏過往所有馬賽克作品的紀錄片.
没有多餘的旁白,讓鏡頭下的馬賽克壁作,一幅一幅的與在地空間對話.
時而耶穌與教堂禮拜對話,又時而破浪耶穌又與游泳池的小朋友游泳教學對話.
公共空間的美學教化,完成於無形.不過也讓人細部的感受到.
越早期的馬賽克作品,越有油畫印象抽象的風格,而越後期的作品,
却也越寫實,越線條,或許也和大師一輩子經歷的過往困頓有很大的關係.


再三的參觀,感念還是感念.
會中的研討,台上教授回憶曾與大師的訪談中,
源自顏水龍那句"留得青山在,那怕没材燒".
讓己逝十多年的顏水龍,其精神得到最好的詮釋.
而顏水龍對本土文化的熱情和與時俱進的精神,
面對台灣近年來不知為何的文化創意產業,
也給了一個明確但又最具典範的宣示凱模.


台北市立美術館,為1982年高而潘設計的建築,而高亦為顏水龍的門生之一.
這層師徒關係,讓這次展覽更讓人感念!展覽到2/26,要看要快啊!

進階閱讀:
顏水龍論壇 以及 陳凱劭的BLOG
K大這裏的顏水龍資料應有盡有,是查閱顏水龍生平事跡的重要寶庫.
很多對顏水龍馬賽克作品的追尋,都是透過K大的訊息得知,再次感謝K大.



台灣分館1937年台灣人士鑑裏,顏水龍就己被列入名人鑑裏介紹了.


顏水龍早期的日曆與日記本,可惜這家公司現在已無法再贊助出版這些印刷品了.


2005年在華山文藝園區舉辦的台灣生活工藝運動大展,
參觀時的留印.算是這些年來收集紀念章裏,有細心製作的印章.


以下是K大在網誌裏對台灣工藝運動大展的記錄.
http://slyen.org/forum/viewtopic.php?f=1&t=65&sid=e598b502762da143537edf2b2750e272&start=15

2012年2月5日

分享

野上,奇想


難得出了大太陽的冬末,跑了一趟北投石牌,
趕在入夜家人聚餐回台北前,登入了這台北難得的麵包坊,
滿滿的人潮,亭仔腳停滿了買麵包的車子.
這倒不像小時書裏說的,為了寒流飢荒無物可食的時代,
而是追著野上師傅秒殺威力而來的慕名者.

進入店內,氣氛立刻緊張萬分,每位女士,似乎是來搶糧似的,
完全不知東西在那兒的我們,一個一個的端詳,
一溜煙比我還晚來的夫妻,手腳俐落的己進入結帳隊伍,
害我也緊張了起來.

夾了一些吐司,紅豆麵包和牛角,就是望不到高水份,
問了一旁的小姐,才知要再等15分鐘.
順便點了杯咖啡,坐在一旁慢慢等,整個店內人潮洶湧,
緊張異常,每個顧客都拼著老命,好像很怕買不到似的.
讓人想到以前在馬祖,等著本部連上麵包坊出爐的麵包,
整個島軍部裏,只有砲指部和連上有在做麵包,
每每出爐,不是讓人唾涎三尺,讓人難忘.
簡單的樣式,能滿足的,不只是口腹之慾,
也是心靈上想像如同本島同等待遇的滿足.

遠遠望過玻璃,野上師傅的身影俐落清晰,機台快速而整潔.
看到出爐的高水份,大家又是一擁而上,秒殺,實在是再洽當不過的形容詞.
排隊等著結帳,大家互看你我的籃子,到底裝了那些菜.
一位阿伯看大家拿那麼多"紅豆麻糬",心養養的要老婆也去拿一個.
老婆再三阻撓,說"這東西小時吃到不要吃,你不會喜歡的"
經過一旁人們的熱心解釋,不用阿伯再提醒,
紅豆麵包就自動的從老婆夾子裏跑了出來.

另一位阿伯,也是拿了一堆紅豆麵包和可頌,
幸福的排到櫃台,用台語向櫃台親切的小姐說"請用阮份包起來!"
小姐一副不知如何回答,阿伯又很鏗鏘有聲的用台語再說一變,
小姐又一副納悶中無法回應,"阿伯是說請以二份包裝包起來"
一旁熱心的顧客好心的告知,才化解了這溝通上的尷尬.
看來進來秒殺麵包坊的客人,都抱著幸福的感覺前來買麵包.
一時之間,我好像掉入了日劇裏"西洋骨董洋果子店"的感覺.
只是,那法麵,就不知是否如同在巴黎吃的法麵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