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27日

分享

職工教會的先驅--四結長老教會


拍攝教會,是一種對過往宗教空間的記錄,就如同近來眾多對廟宇愛護者的熱心自主研究一樣,過往宗教空間的社區教化意義,因全球都市化及工業化浪潮下,地方上的宗教空間開始質變,自西方傳到台灣的長老教會,在地方上也逐漸越來越萎縮,一方面因教會年齡層老化,另方面建物之利用空間不够以及過於老舊,讓早期地方的老教堂漸漸凋零,而那曾帶給人們心靈慰藉的教堂,也一個一個的因重建或整修而漸漸的淡出我們的地方記憶.

位於宜蘭四結的長老教會,是台灣第一個職工領域的教會,當初為了服務日益增加的教友,特別設立在羅東中興紙廠一旁,就近服務,更重要的是,1965年建立教堂時,特別邀請東大畢業的台藉日本派的建築師劉明國設計,運用現代主義中幾何線條及原始材料質感的直接表達,來塑造出流動空間與建築元素之間對話的關係,一樓牧師長老私領域辦公室與二樓神崇拜領域的分離,清水混泥的材料風格與鐘塔功能的對話,一樓到二樓及屋頂平台間雙雙對對寬距的樓梯,反映出諾亞方舟前一對一對動物上船的隱寓,二樓如階梯般往前遞升的屋頂,讓拜堂裏的聖歌班唱聖歌時無所回音,而頂樓階梯陽台的美景,更是原鄉教友時而聚會吟唱的好場所,左側不規則方向的幾何方形氣窗,對比洞洞磚的迴廊,及右側清水磚的空透採光設計,不同的材質,對映出不同的造形完美而富當地趣味,極為優異,尤其清水磚的應用,對照出曾為台灣三大產磚區的宜蘭,與本土現代建築空間的對話,建築師的用心,已真誠的表達在整棟教堂的風格上.

這次拜訪期間巧遇牧師及長老,有幸能在宜蘭縣政府要積極整修屋內的漏水等瑕疵工程之前,做了這篇記錄,了解了更多當時的設計原理及故事,讓這片因重建而因緣際會整棟遷移的教堂,有了新的生命,而當地的文化局積極主動的和教會溝通,諒解和互動,也讓這棟建物在未來新教堂成立時,得以與這棟精典保留的老教堂相輔相成,達到雙贏的局面,讓四結教會能再次重生,成為宜蘭區發光的教會.

僅以這篇,獻給曾經在四結教會服務貢獻過的牧師,長老.尤其現任的楊家麟牧師.


樓頂陽台上的圓筒形氣窗及高聳入雲端的清水混泥鐘塔,完美幾何的比例搭配


教會的後方,就是漸漸荒廢的羅東中興紙廠,也是四結教會過去傳教的重要職工領域


遞漸昇高的陽台台階,形塑出流動空間的最後領域,也暗喻諾亞方舟上各人類動物坐在船上的想像


樣似船祪的鐘樓及屋頂空間,令人讚嘆建築師的用心


清水混泥粗獷風格的鐘塔及露空十字架,在資源技術缺乏的當時,堪稱清水混泥的企圖作品


標準的不對稱幾何與從一樓到二樓及三樓屋頂的流動空間,與建物材質對話的最佳範例


左側三角菱形突窗的對應,採行50/60年代慣用的經色丁掛磁磚表現材質,
可惜爾後外加裸露的線路造成部份零亂的一面,若整修時能再次重新整理線路表現建物原貌更好


右側大量採用當地清水磚的通透立面,以及通往神之領域拜堂的動線樓梯


一樓通往辦公室私領域的圓孔洞洞窗迴廊,採水泥空心圓磚材質,對應其左右二側不同立面材質之變化,幹練而簡單


清水紅磚通透的疊窗,似乎是像台灣傳統建築中漏窗形式來致敬


清水混泥的露空十字架對應清水紅磚露空的十字架,輔以雙雙對對寬度的樓梯,比例對稱洽如其份


一樓清水紅磚牆上嵌入的水泥信望愛奠基立碑AD1965/12/27


一樓入口

Chronicle:
1962年--由羅東長老教會牧師陳耀宗發起,成立"四結工業職域傳道中心教會",為台灣第一所職工教會.
1965年--獲得美國聯合長老教會之捐助25萬台幣,及長老張德耀之借款協助,於8/27破土,12/27奠基
1966年--舉行獻堂典禮,
2003年--台九線拓寬,縣府文化局協助遷移後方,成為縣歷史建物

2010年8月23日

分享

農畜工業下的冷酷-沉默的食物


没有任何對白,没有任何配樂,没有任何文字,只有影像,
只有要送到我們餐桌前的動物!

紀錄片的形式,一直受到很多的影响,到底要直接進入議題,還是脫離議題,有機的發展內容,
一直是很多不同年代紀錄片裏的辯証方法.
在這部偉大的紀錄片面前,我們面對的,是冷酷物化的食物供應鏈,以及去生命化的養殖模式
小到蔬菜,橄欖油,大到雞,豬,鱒魚和牛.每一幕被摘取生命生存的最後一刻
都是毫無尊嚴赤裸的吊在機械台上,去骨剝皮,毫無掩飾的真誠

被摘取器大量採摘橄欖的大片橄欖樹山坡
被温室建構出高生產力的水耕蔬菜
被機械控制空間的母豬眷養機房
被牛欄固定吸乳器的生奶製造場
如水吸取般的鱒魚被SOP屠宰在產線上
如屍体般的豬隻被斷頭去腿的遊走於流線裏
如衣架般的雞隻被割喉後還展翅掙扎在吊勾產線上
當然獸醫界裏最難搞的"電牛",
活生生的也昏厥在鐵箱裏亳無扺抗(台灣的屠宰法可能更殘忍)

當看到這樣如此真誠的冷調影像,
就不免讓人想到近來狂牛症,雞瘟,口啼疫等,實在是動物生態界的一種反噗
也讓人更加相信食物的在地化及個別化,
才是解決當今社會發展失衡和產業結構全球化的最佳方法
影片中每屠完動物或摘採完食物後,都要清理或整地,
似乎是對人類過份掘取自然資源後的一種自我洗滌,自我救贖
問題是,有時是怎麼洗也洗不乾淨的!

這種西方式工業革命下的食物生產方式,在台灣也行之多年,
固定資源產值極大化的效率生產,是工業化下農畜業的宗旨
而完全工業化的畜牧業,也是台灣在面臨WTO及全球化下,不得不去面臨的困境
所幸台灣這些年食品在地有機化及人道飼養,
也開始成為這些年鼓勵發展出來的有效策略
面對自己要食用的食物,從這部片裏,我己經看到導演的反芻
是對一個西方近代機械化農畜業的工業記錄
也是對西方食物供應鏈裏的一種無聲的控訴
而身為遠在東方的台灣,面對尚屬相對原始的農業
不懂珍惜還想直接跳過而易地開發,
政府官僚的思維,才是今天台灣農業衰退的主因
而做為台灣消費者的我們,看完了此片
應更懂的如何珍惜自己豐富的傳統農業價值了.

2010年8月19日

分享

南方澳內埤


去南方澳,現在是方便的
過去路途遙遠,心却是詩意的
石碇山上的雲霧裊繞,坪林溪谷的秀麗清涼
北宜公路的續發等待,宜蘭縣界的龜山初探
總要過了這北宜,才能真正的欣賞到宜蘭的美

而平原最南方的內埤,也是旅人最後的期待
尤其下午3點過後,太陽被後面的雪山山脈所掩蓋
海面層次,美麗而動人
礫灘海浪聲,更讓人難忘
只是高速公路開通後
遊客多了,礫石少了,美化灘岸的現在,少了那原始豪放的滋味

不過,那垃圾山依舊動人漂亮,還是行仔內釣客的私人漁場
被磨圓的玻璃瓶石,再也找不到存在的痕跡
看著宛如海外仙山的綠色小島
下次不知是否依然存在,在這個被水泥燃燒的海岸線上















2010年8月14日

分享

台鐵北投員工訓練員工宿舍


整理老照片,想起去年和老杜去北投探訪的北投員工訓練中心後方山坡下的廢墟,一排眾多宿舍群等著被轉賣蓋成大樓,也不知現今安在,不過那一大片山坡地,真是奇幻的場域,那制高點的大廳二層樓房,一旁的宿舍,以及中間的大片平台,感覺上好像年輕在外島山區裏的連集合場,盛開的鳳凰花,詭異的紅漆一樓大廳,散落於一旁一樓一樓的宿舍及石砌樓階,又是另一座奇幻的廢墟之旅.


三層高的階梯,遠端便是員工訓練中心的鐵路實作訓練場


據說曾為拍片場景


來這種地方,吃紅豆冰是免不了的


盛夏開滿整個樹上的鳯凰樹花


火車鐵道訓練場,小弟不是火車迷,所以一竅不通,也懶得一探究竟


鐵軌控制匝及標誌


一旁宿舍一景,差不多有10棟左右的宿舍,感覺和虎尾糖廠宿舍群似曾相似


兩排的宿舍,且依山面訓練中心,綠樹扶疏


4,5年級生熟悉的標語


破窗的廢墟


看到這建物一樓ㄇ形雨遮,好似期戰後初期的建物


唯一一間看來還有人住的宿舍,唭哩岩石的門柱


每次到廢墟,好像動畫電影"怪怪屋Monster House"裏那些小朋友一樣,担心隨時會被房屋吞噬.
不過不用担心,在偉大的政府努力用好好看及都更來保護市民的措施下,未來這種怪怪屋絕不會再危害老百姓了!
分享

公路總局重大橋樑工程處


5月份的假日,載老婆回娘家返程的路上經過東園路,突然看到一片低矮的城牆石牆壁,好奇心趨使下,前往探就,才知是公路總局重大橋樑工程處,以前曾為公路總局的工會所在.不過查遍資料,還是無法得知其園區內過去日本時期到底為那個軍營單位所使用,園內綠意盎然,實在是難得的社區綠地,再加上仍座落不少日本時代遺留下來的磚造建物,頗為特別,前些陣子經過,聽說政府已確定要拆除蓋大樓了,另一邊是要改成公園,看來我只能拍照做個影像紀錄,等找到資料後再來考証了.


東園路上茂密的茄冬林,不知改建大樓這些樹還會不會被砍掉,嘆!


看不出來的反共愛國標語,和疑似台北城牆的城牆石


一入眼簾的是公路總局局史館,2006年開幕,只供局內使用,不對外開放
不過也没機會參觀了,所有文物全已封箱,只有等待大樓蓋好後再說了


一旁和磚造的辦公室,理應日本時期的建築,但真是找不到相關資料


更奇妙的是,這個看來類似倉庫的建物,其後側看來還有水泥砌成的斜坡通往二樓


右側為平緩斜坡,左側為樓梯


一旁的倉庫摩拖車停車場,還可以看到"台灣省公路局"的字樣


後面另一棟倉庫


數數這些紅磚倉庫至少有5/6間

最靠近華江高中的一排紅磚倉庫


8月就要拆除了,不知現在還在不在,想拍的朋友,要拍要快!



進入園區裏右後方的守衛亭,看來已經存在好一陣子了


右側大樓旁的老榕密佈,在台北市已難得還有這樣的綠樹亭園


園區裏唯一一塊屬於台北市政府的地產,未來要蓋成公園,
尚可以看到早期洗石桌椅,游泳池以及日本時期遺留下來的防空洞


防空洞及茂密的老榕


1945年美軍台北地圖裏左下角標式為"Barracks"軍營


園內疑似老台北城牆一景




檢視較大的地圖
看來整塊面積真的是還不算小,看到這麼綠的園區要被拆除,實在是很惋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