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7日

分享

拜訪古宅第的考驗與忠告


拜訪宅第的旅程,常讓人刻苦銘心.一來很多宅第己成廢墟,喜攝過往繁華的人,那能錯過.
二來若巧遇宅裏的主人,那更是喜獲甘霖,洗耳恭聽.讓住在都市怪獸下的我們,
感受不一樣的住宅空間裏,生活中的人們是怎樣的起居哲學,和過往傲人的家世歷史.
也因如此,很多宅第的記錄,實在是非常讓人感動,除了滿滿宅第的人情温暖外,
還有那拜訪旅遊過程中找尋到的自己,是讓人難以忘懷而感謝再三的.


最記得一次拜訪宅第,是計劃己久的行程,也是該拜訪旅程中的最後一天.
一大早興高彩烈的看著情空萬里的天氣,來到大宅門口,庭門深鎖.
偌大的前庭下,著急透過窗櫺,等待屋內主人是否安在.


等待,這件事,那時真是一門學問.
一來不知屋內是否有人,心裏還要估算若無法入內,那下一步旅程為何?
二來有著這樣的不確定感,也無法心平靜氣的在屋外端詳細膩的玄關.
15分鐘的等待,換來一隻黃金獵犬的叫聲.
苦等的我,終於見到一絲曙光,繼續等待主人的出現.
又過了約來分鐘,屋主推出應門,詢問來者何意?
回應了拜訪目的後,得到的盡是"不好意思,今天不方便參訪".
如入痛苦深淵的心情,只好又在前庭門外四處遊盪,如孤魂野鬼一般.


這時己無退路的我,只好靜下心來,四處細看整個前庭結構,和門前精彩的架棟外.
又過了十來分鐘,正苦思要直回台北,還是再找找看附近有没有其它古厝參訪時,
主人又出來,看我看的這麼用心,趕也趕不走,便大方開門讓我入內.
這才知道阿伯等待的考驗,只是這趟旅程的前菜.


進入宅第,老人家又自行離去,留我一人獨自觀賞.
偌大的古宅,其規模和細緻,在台灣現存古宅裏,也算是名列前茅.
建構細緻的細部,是龜毛求疵的我,一看再看的重點,除了讚嘆還是讚嘆.
往往一個點我就可以端詳好幾分鐘,不亦樂乎.
過了半小時,長者又出來和我打招呼,這才開始打開話夾子.
訴說這古厝的過往,和人生處世的道理.
言語中更免不了告知過往曾半夜小偷入內,偷取重要家當和建材壁畫,
當然最容易搬動的主廳傢俱,亳不放過.
二來,老宅被維修後,很多建材和精緻作品,被貍貓換太子.
種種維修過程中,不肖產官學界的醜樣,一一被揭露,
從阿伯身上,可以看到那無力保護自己宅第,又無法阻止現象發生的痛心.
以及宅第裏人與建築關係的維持,可能就喪送到自己手上的憐惜.


整個早上的參訪,從無到有,從陌生到熟識(都可以聊到互有關係的遠房親戚去).
看我一直在拍古宅細部的阿伯,一直在旁建議我,不要去研究別人己讚研過的領域,
大胆邁向陌生的範疇,那樣的研究和發掘,才更有意義.
回台北一路狂飆的高速公路上,長者提醒的這句話,
一直在心裏盤旋反覆著,非比尋常,又彌足珍貴.

2011年5月21日

分享

港邊的黑輪伯


想到黑輪,一定是先想到二十多年前林強唱紅的黑輪伯.
當時這首唱遍大街小巷的歌,不知感動了多少遊子.
也讓當時只知甜不辣,不知黑輪的我,才知黑輪的長像是那樣子的.

黑輪,我想應該是日語おでん的諧音吧.台灣家喻互曉的日式美食,
早從日本時代就流傳到現在,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好嗞味.
早些時侯因魚獲地利之便,很多黑輪都是在港口附近叫賣.
加上早期服務於繁忙港口邊旳黑輪攤,為了滿足長時間辛勞的碼頭工人,
和人來人往不定時間的繁雜旅客,常準備黑輪到滿滿的攤位上而收獲盈盈.
但曾幾何時,空運替代的海運,再加上基隆和高雄的港都没落,現己很難找到碼頭邊還在叫賣的黑輪伯了.

不過在基隆的港西碼頭鐵枝路邊,還有一位在當地賣龍鳳腿的老阿伯.
阿伯在這地方賣龍鳳腿和早期黑輪己有63年之久了,像我們這年紀曾在馬祖東引當兵的人就知道,
這堅持用碳火保温的龍鳳腿,實在令人難忘.尤其記得年輕時在馬祖服役,每每要去港西碼頭報到搭AP艦,
走在車站到碼頭的港西路上,那種抓不到台灣的感覺,甚為強烈.
上船前的阿兵哥,没有不我一袋你一袋的食物,等著上船後,陪我們渡過漫漫的長夜.
哨口前的龍鳳腿阿伯,在當時不知陪伴了多少阿兵哥的愁悵.
上次為了去基隆拍港西碼頭旁,被拆除的老冷凍倉庫時,走在路上看到阿伯還在,真是高興.
和他聊了聊天,真是感嘆這時代的變化,港都的變遷,連這早期一旁繁忙的鐵枝路,都要拆除.
人物,路景,碼頭,變化到實在讓人無法想像.唯一没有變的,是龍鳳腿的嗞味,那碳火香的木火味
有別於其它地方的美食.港都特有的老風味,真怕在基隆車站大改特改的當下,
港都特有的碳火龍鳳腿,不知以後是否還會存在.


3年前,去高雄拍街屋,在鹽埕區碼頭邊第一銀行倉庫口,也有一攤賣黑輪的老阿伯.
也在碼頭邊賣黑輪賣了好久(只要看那古董的木攤車就知有多久).
那整筒的黑輪,和放在一旁等著要下鍋的存料,讓整個攤位上滿滿的食材,好不熱鬧.
有趣的是阿伯賣的也不只有黑輪,碳烤香腸,BU魷魚等,和對面的挫冰攤,應少說也賣了三四十個年頭有.
上次經過也是叫了黑輪和糯米腸,那港邊獨有低調的老黑輪攤,對味又刷嘴的醬料,
實在不是四處都看的到的7-11關東煮可以比擬.

港都碼頭的文化,不是只有船舶,不是只有運輸,那裏在地的飲食文化,若再不想辦法承傳,看來以後新的一代,
搞不好會以為和淡水一樣,只有基隆廟口夜市,是賣給觀光客的另一個夜市市集而己.

2011年5月14日

分享

台灣鐵道文化志--移動空間文化遺產記


4,5月份,是出版界的旺季,喜歡看建築老屋和文史古蹟的我,總喜歡碰碰運氣,逛逛書店,看看今年是否又有大作值得珍藏.好讓已被遺忘的百年台灣歷史記憶,重現於世.然而書店裏整滿坑滿谷的新書,有的包裝精美,看似部落格,以照片取勝.讓人目不暇給,却總少了能讓人感動的一撇.直到看到了洪致文這本台灣鐵道文化志,才發現在台灣己失落很久的古蹟保護前進派,現在最有力的團體,竟然是資源最少的鐵道迷.

說真格的,鐵道和火車,對我而言,都不是太熱衷的東西,一來自初中就迷上古建築的我,念茲在茲的,還是建築和人的意念,在台灣空間裏形成的關係.早期建築學者前輩們大力倡導保留的人文精神,進入21世紀後,看到的是體制內妥協的結合和批判的無力感.2010年的台北好好看和花博,汐止周宅的無預警催毀,風靡台灣的老街屋風華更新以及淡水街區的完全毀滅,讓愛好古蹟的我,掉入了失根的疑慮.不過這些年來,在世界謂為潮流的近代遺址保護與再發現,給了文化古蹟認定一個新的方向.保護的內容不再只是建築,產業內的機器,渦爐,結構等己開始被視為另一種文化再發現的可能,甚至連廢墟也被視為人文景觀納入其中.基於這樣的想法,當看完這本書時,就完全可以解釋台灣當今近代化遺產保存被"文創應用空間"的破壞,是一種完全被誤導的方向.內文中所提的保存概念都是國外歐洲日本已行之有年的寶貴經驗,可惜這些年來,台灣不僅没有避開別人所犯的錯誤,相反的還移植了完全不同奇想修復的怪異美學,走入了一條媚民又不知如何長久保存,奠定可長可久的文化路線.

身為台灣近代化遺產裏,最寶貴重要的鐵道文化,是台灣邁入近代化進程中,各產業的重要載具.更是所有近代化遺址裏,最早出現的遺構(没有鐵道,所有近代化產業的基地都無法建造).早期運送土炭礦業的煤礦鐵道,運送甘蔗入糖廠的糖鐵,林業開採所延伸出來的林鐵,海邊曬鹽所回收的小火車鹽鐵,軍方遺跡下的鐵道,亦或是其次產業如樟腦工廠裏的鐵道,松菸的鐵道,甚至還存留於服務水泥產業等其它鐵道,讓這些涵蓋農林礦等台灣鐵道,成為當初各近代化產業裏的神精系統.而這也是為什麼在保存台灣重要近代化產業遺址時,多少都會找到軌道經過再載往主幹道鐵道的原因.書中提及不少車箱和火車頭的怪異修復術,不禁令人莞爾,這樣的現象,又豈止是在古建築界,街屋修復時才會發生呢?


前些年開始專心拍老房子以來,才知鐵道迷實在令人佩服.一來没有"傳好家私",實在很難拍到鐵道的好照片,二來拍火車真的也要有耐心.像我們這種愛拍老房子或建築的,頂多進入廢墟被跳蚤咬,或今天天氣不好,調查好日照,再擇期定點來拍都還有機會.可是鐵道火車是活的,有時挪出時間拍火車,不代表你就一定拍的到.尤其一但等待的火車經過後,可能以後一輩子就没機會再拍到同場景同車號火車的照片.這樣的認知,也讓這本書,充滿了不少精彩難得的照片.如藍皮普通車和糖鐵的交會,或東勢支線上火車從瀑布上鐵橋駛過的佳照等.當然,對廢墟迷而言(近來台灣有激增的趨勢),這也可算是一本鐵道廢墟景觀的參考書,書中刊載不少報廢的機關車,客貨車廂和車站廢墟照片,如台東線被遺棄的老火車頭,宛如廢墟墳場般北機客車車庫,驚人的岡山車站等.都再再的震撼閱讀經驗.文中作者對這些報廢舊車的嘆息,終也讓人了解到去糖廠拍遺址時,路邊被遺棄,曝露於外,風吹雨打的火車頭和車廂,究竟是怎回事了.

很少有本書能像鐵道文化志一樣,讓我一口氣就把它讀完.除了有太多論點心有戚戚焉外,精彩的歷史照片,難見鐵道文物的相關收集,以及過往密度極高的台灣鐵道景像,讓過往曾陪伴台灣歷經百年城鄉空間移動的歷史光影,再次的重回世人眼前.是感傷,也是種警惕,感傷於逝去的台灣空間光影,近來消失太快,警惕於老百姓對過往土地歷史認知的無知,讓人冷汗頻頻.而這本文化志,雖說只述及鐵道,但其雄偉的企圖,直可經緯台灣各文化現象,近逼日本時代的文化記錄大作了.


精裝本附贈的台鐵文化國寶SA4101/SA4102花車文件套,
可以清楚的看到Autocad重繪下的花車,有著"台"字的LOGO的窗戶.

飛行場の測候所: 本週日誠品信義店講座訊息
2011/05/15 週日 PM3:00 ~ PM4:30
在台北市松高路11號3樓,誠品信義書店3F廣場Forum
有作者親自的新書座談會,對近代文化遺產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親自前往免費參加.

2011年5月10日

分享

台北開放式集合住宅


台北某地,有一間60年代的開放式集合住宅,結構非常特別,
若以當今60/70年代透天獨棟四五樓的集合住宅,
雙併公寓華廈或電梯亳宅而言,很難解釋這樣的建築,
是如何生存於空污雜亂的大台北裏.

二排五層樓背對背的透天住宅,各將近8棟,每戶都有正門對應到側走道.
正門的螺旋滑道,以及護欄內的主樓梯,是提供住戶出入的主要通道.
一旁靠近巷旁鐵框的裸空樓梯,當作面對公園一側的安全逃生梯.
没有電梯的五樓住宅,靠著螺旋滑道的設計,提供自行車直奔住宅的走廊,
方便快速又解決搬運物品或老年人行走不便的問題.
而地下室的大停車場,以及每戶看似獨立却又相關的空間設計,
建築體內通風涼爽,日照均勻,實在是早期兼顧花園住宅的好個案.
可惜開放的公共空間,無人管理,社區貓犬四處就地凌虐,
機車聲呼嘯而過,讓高居四五樓的住戶,雖附加了別處少有的通道,
却也帶來吵雜的戶外噪音.讓開放的現代主義建築理念,互通流動的社區空間,
在時間的累積和地方住戶的磨合上,產生了不同的結果.

近些年來產官學大力倡導新建築及新空間概念的引入,介紹了世界各地不同的知名建築師
以及推薦的各種世界建築的旅行,著實讓台灣的建築空間美學教育成長不少.
可是在欣賞各國建築時,我們看到的教化,似乎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甚至自己的官員都直指台北是醜陋的城市時,可曾了解就算現在國外力推的開放式小住宅風潮,
曾座落在台北,也可有過無數優良的建築傳統和案例.可惜當時在不同的時空,採取直接移植開放空間的理念,
最後的結果,往往都畫虎不成反類犬,要不時間過後,住宅各成員理念水準差距過大,
造成居住品質參差不齊,要嗎公共空間無人維護,社區没落導致形成真正的"社區開放式"住宅.
唯有回歸社區居民的榮譽感,再思地方百姓生活機能和社區互動的可能,
讓建築不再只是居民居住休息的巢穴,而是能方便又能保持居住品質的空間,
才是再造台北都市住宅機能的唯一辦法.


入口處進入眼簾的,是一路通到五樓的滑道螺旋斜坡,當然還有己變成公共垃圾區的彎道口.


一旁白磁馬賽克壁磚和轉角鑲嵌條狀磚,讓人看到50/60年代仍存的タイル技術.


入口一旁整排的木質信箱,以及四處飛奔的機車.


標準的現代主義手法,鐵杆護欄,線條與幾何,簡單的混擬土建築無任何裝飾紋.


連續的鐵杆護欄和圓弧而上的車道.


最妙的是車道旋階而上,是別處少見的公有空間景象.


樓梯,滑道,線條,光影,陽光,風流.完全亳無熾熱之感.


圓弧形的條狀氣窗,日照下的光影,正是最讓人陶醉的時刻.


順著滑道而上,另有一番風景.


頂樓是通透的涼爽和明媚的日照.


又見摩拖車.


每一樓在滑道內的走廊,可以直達家門口,不用再爬樓梯,通風採光都良好.


看似普普風的鐵窗隔間,反應出60年代的建築美學與設計風格.


我不是地產仲介,這則也不是代銷文案,
60年代"完美家庭"的指標性建案.
想搬來入住者,請小心四處獸犬遺物,機車吵鬧聲以及可能的宵小.

2011年5月1日

分享

追尋水底寮的願望


2000年,遠流出版了一系列的台灣調察時代,把日本時期研究台灣原住民的重要人類學者,一一的再編譯出版,而森丑之助的生蕃行腳,算是個人最偏愛的一本,除了森丑個人的特殊際遇和其49歲投海自盡的故事外(告別式也是在三板橋的葬儀堂舉行),其對台灣的深愛,上山下海於台灣原住民部落間,奠定台灣早期民族學研究的里程碑.不只其著作精彩,其故事簡直可稱的上是台灣版的"與狼共舞"(是没有到聯合原住民反抗統治階級這麼激烈的地步).而透過台灣著名的學術探險家楊南郡編著,更讓人對當時日本的人類學家,是抱持著怎樣的眼睛來觀察完全未知的原住民.

印象最深的是記載百年前探訪的南部排灣族部落以及後來的浸水營古道,其中當描述以重要聚落為出發點的水底寮時,街上盡是嚼檳榔的排灣族人,平埔族和漢人等,其對各不同族群在聚落裏的生活市集的描述,最為精彩,尤其曾提及這水底寮早期因外古道西邊出口,為內山排灣族與平地交易的重要聚落.爾後更因日人再次修築浸水營越領道,讓水底寮更是成為日本時代屏東南方除恒春外最重要的聚落.

而對南方聚落的期望,也因數次經過枋寮而查無芳踪,還曾一度以為水底寮就是枋寮,後來經2008年專程查尋後,才知屏鵝公路一旁的聚落,就是水底寮,也讓88水災前的這段記錄,完成放在心中已久的秘地追尋.而追尋來的紅磚廢墟,更只能証明,過往的水底寮,真不是我們能够想像的繁華啊!


陳氏洋樓,這樣的規模,就算在北部,也算是大型的洋樓建築,絕對算的上數一數二的民宅!


二樓己頽塌的煉瓦洋樓,仍可看到精細的洗石紋和室內廳堂的匾額.


二樓室內煉瓦紅磚壁上的洗石對聯.


一樓的古典柱式,仍可見一旁己荒廢的屋瓦,散落一地.


一側仍有人居住的老屋,仍可見窗前一旁的兔耳.


正面看似三開間,五連開窗,石洗橫帶紋與紅磚相間的立面,應是大正時期仿辰野樣式的手法,
更顯這民厝在地方的地位.


另一棟位於民權路巷內的洋樓,反而比較偏向傳統亭仔腳街屋的風格.


二樓的石洗紋飾,仿早期落水管竹節旳飾紋,應是節品風高之寓.


中脊上的壽磚,色彩多變,算是南部紅磚民居裏的一大特色.

>
老榕樹圓環一旁的趙家古厝,己是"海角七號"觀光團的熱門景點.


老厝裏的牆上的"硬團"書卷,富貴二字.


題以詩詞魚蟹之畫,實為在地文化的最佳表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