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5日

分享

屏東排灣圖騰印象



屏東的南端恒春半島,是台灣邁入近代化的重要起源場域,要是没有當時的牡丹社事件,台灣過往的歷史可能會得到不一樣的結果.可是久居在地的排灣族,在過往19,20世紀台灣的歷史裏,没有任何的發言權,隨著近代化及都市化,族群賴以生存的部落,人口慢慢的縮減,文化也一步步的流失,直到近二十年的自覺後,才開始進入另一種族群文化的再興活動.這樣的現象,也讓自己蘊釀了很久的屏東探索,終於在八八水災之前有了成行的機會.

進入這些排灣族鄉,第一眼看到的,便是令人喜愛到不行的排灣族雕刻,這些木雕,石雕,泥塑,在擁有悠久歷史的排灣族傳統下,不再只是過往陰暗的宗教主義或傳統的階級意寓,而是以最會雕刻的排灣族光榮自尊,投射在一棟棟的公有建築雕刻上,展現出南台灣陽光奔放,從容生活於山林生活的景象雕塑,是傳統技藝的再發揚,也是族群的自我追尋.雖然不易到過往森丑之助攝影中的部落石頭屋,但倒也感受到排灣族雕刻技藝裏與生俱來的天賦,實在很讓人感動.也讓原鄉裏的建築景觀造尋裏,看到了台灣另一種文化再興的可能.


從南往北到三地門為止,第一站 獅子鄉,細緻有趣的排灣族泥塑.


手牽手的歡喜慶典,似乎是排灣族雕塑泥塑的最愛.


不知是不是在春日鄉的鄉公所旁,遇到極為可愛的百步蛇頭髮泥塑.


乍看之下,穿群子的人像,還以為是北歐的民俗雕刻風,真是太可愛了.


誰說只有希臘神話才有Medusa?我們排灣族的同胞也有噢!


圍剿下的小鹿,還不小隻咧!


被抓到的山羊,回家去慶功.


扛著槍,配著刀,打獵要帶小黃去出征.


三仙排灣族弟兄,真是超級有趣!


若没記錯,這應該是瑪家的聚會所吧.


又可以看到手牽手跳舞的泥塑


這個應該不用介紹了,排灣族裏最著名的部落三地門鄉公所的大門


細看其封簷板,也是可愛到不行.和平原上廟宇古厝的水車堵的木雕相比,真是另有一番風情


百步蛇,百合花,檳榔樹....我認不出來了啦!


傳統標準的排灣族圖騰.


嘿嘿嘿,手牽手跳舞的又來了!


排灣族的盪鞦韆噢!

2011年4月17日

分享

梅田的總部--安藤忠雄事務所


梅田對我而言,是再熟悉不過的場域,而這個場域附近的建築,基本上和南邊的難波心齋橋,堪稱大阪裏最多新建築的區塊.自從09年來日本看過安藤的自傳後,得知安藤的事務所,位於梅田區內,就很好奇倒底言事務所長什麼樣,尤其觀察到非建築正科班出身的安藤,其初期處理不少空間狹小,地基擁擠的商業設計空間,就很好奇對自己的事務所,在歷經多次修改後,今天又會成為什麼模樣.

座落在北梅田的事務所,其實居於某廟寺的巷子裏,本為一角的事務所,因業務的增長,多增加了對面的另一棟空間.呈現一個獨立而封閉的空間,如同住吉的長屋一樣,表面看不到任何的窗戶,而大門則是在設置在另一側的小門.若不是資料有預先準備,實不知這就是安藤的事務所.和過去處理的清水模混凝土的建築空間,如出一轍.不過這孕育出安藤不少傑作的建築,若是在台灣,實在很難想像要求防火逃生的條件,是否有辦法能想像出這樣的設計空間來.就如同看住吉的長屋一般.


半圓形的事務所,實在很難讓人想像,這樣狹小的基地,孕育出如此傑出的作品來.


清水模,出風口,加上金屬框架的玻玻璃帷幕.


背後圓弧形的清水模


巷子對面的另一棟新的事務所,圓方之間,透過巷子來展現不同的對話.


這紅衣服是誰呢...........

2011年4月15日

分享

咖啡,空間,記憶--台北咖啡印象


咖啡館在台北,是空間消費意義的總實現,也是年輕人空間瑕想文化的流戀場域.
是幻想,也是解決市民煩躁生活的異次元空間.
從日本時代城內的咖啡酒館,到戰後成都路南洋回台後再開店的老咖啡聚集,
進入70年代繁華期的小蜜蜂電玩枱咖啡廳,到暗藏春色的咖啡館,
以及80年後中山北路上掀起文化界一陣騷動的現代啟示錄,和90年代PUB林立的咖啡空間如ROXY.
一直到四處可見,連鎖咖啡館盛行的現在,
從一杯黑澄澄的咖啡,到今天變成没有"奶"就不是咖啡的咖啡館,
這上百年來咖啡空間變化,真是令人驚奇而難忘.

知道同學開始在部落格上寫台北咖啡館時,著實讓我嚇了一大跳,
一來和已認識近老久的同學印象,落差極大,
二來同學又自我設了個目標,要拜訪上百家的咖啡館,實在驚訝他的耐力.
爾後又得知要集結成冊,更讓人好奇到底會有那幾家台北的咖啡館會上榜.
透過這本書的閱讀,才知道原來己習慣在家裏自煮咖啡的我們,和台北的咖啡館文化,真是脫結已久.
除了歷史悠久,熟識曹老先生的成都蜂大和與老爸熟到不能再熟的南美外,
居然在台師大間的街區裏,還隱藏這麼多小巧有個性的咖啡店,低調默默的服務在地學子和居民.
與居住在中西區的老台北人而言,那絕對是個完全不同的咖啡經驗.
當然在字裏行間,每讀到對咖啡館內的客人,產生的發想及其猜測的背景,
常讓我不小心掉入大學時期的咖啡館經驗,和雷驤般的短篇散文,雋永而有趣.
台灣過往被斷代的咖啡經驗,透過這本書的流覽,再次聚焦回到這些個性又有趣的咖啡館身上來,
看到的是另一種努力經營,特色又有活力的不同可能.
也讓人聞到台灣的咖啡香,透過經時間的沉澱,己開始蘊釀出可長可久無形的咖啡文化.
而這樣的可能,在"台北咖啡印象"的書裏,我己看見文藝復興,飄香四溢咖啡館的未來了.

2011年4月12日

分享

雙面URS下的台北--均質文創空間下的都更政策


最近在台北,很多被廢置的空間,都標榜為URS系列的再造應用.
有的本是公有空間,因過渡到未來的規劃用途之前,先成為URS平台開放出來給產學界使用.
有的本是私有空間,則因老屋容積移轉問題,舊屋主全面棄守,捐給政府
進而形成URS均質平台下產官學合作應用的實驗場域.
這些全無民眾參與的URS都市規劃,再搭配全面性都更,
無疑己經為未來台北的空間政策,敲起了喪鐘.


走在台北私有庶民生活文化大本營的大稻埕,不管形同"隠形街屋"般的URS127,
或是前陣子城隍廟對面,實踐大學舉行的"裝置藝術牽紅線 月老廟展青春"URS44,
都讓人看到庶民南北貨街區裏,被政府完全置入的空間痕跡,扭曲而孤立.
本為私人領域的空間,没有任何探求過往歷史,和私有領域永續經營的可能,
反而出現的,是和既有街廓無所互動的街區權力美學,
奇想再造的歷史和美學孤島般的空間,產官學合一的街區再造計劃,
讓没有任何居民參與的社區,進入一個亳無生活機能改善的放任社區.
没有增設停車場的現況,和街區人車管理政策的無政府狀態,讓走在這條街區上,險象環生.
而整修後的新街屋,仍可以看到電線桿和有線電視纜線仍舊佔據這更新完的老山牆立面.

在資本主義完全主導的台北空間發展模式下,
一再再被誤用的容積率移轉政策,讓己得利的原住戶,
在没有任何在地文化認同誘因和長期居住環境没有改善的情況下,
棄守舊街屋而捐給市府,造成今天空屋一個一個成為市政府手中的"URS系列產品".
而近期完全顛覆既有街區社會結構的URS,簡直和艋舺北皮寮老街做法如出一徹.
再造的,不是老街庶民的傳統光榮認同,反而是亳無所云且又無知的政府補助展覽.
而毫無成果的URS,不省思如何回歸私有空間在地居民社造和連結的種種可能,
反而又要推出文創+都更街屋的補助辦法,在台北大搞特搞一翻.
一個己經誤用容積率策略的政府,為了解決滿手歷史建物的空屋,
又要再花一堆經費來找另一個政策來補強,這樣的文創美學,確也只是再次証明又是權力結構下的展現.
庶民,政府,傳統,文化,歷史,美學,學界,產業,建築,空間.
讓大家看到的,是完全亂了套的都更政策.

反觀本為公共空間的華山大草原URS127,中山煙酒配銷所的URS21,
中華路東吳大學前的URS89-6,看到的却是另一種建築業的互動空間
上述場域附近均有大幅土地開發商著墨的痕跡,均質平台的URS系列却成為最佳地產代言角色
文創此時又成為設計營建的最佳夥伴,同樣的URS,在公領域和私領域裏,雙面的角色,隨著上演.


私有空間的均質公有化,和公有空間BOT式的文創商業化,
才是今天台北歷史建物古蹟空間被完全扭曲的終極兇手.

更有趣的是,己被均質公有化的URS,又將在未來"都更+文創"的政策下,
再次走入BOT式文創產業的私有化空間改造.
完全亂了套的都市政策,如同這些年來的季節一般,四季不分.
而地方政府對台北空間古蹟的教化意義,也己全然退化到不知所為的渾然境界!


被URS44 SM的街屋,吊在迪化街著名指標老屋上的HANGMAN,
乾脆解釋成廟台前幫城隍廟演新世代布袋魁儡戲算了.


回家一查,才知又是URS21相同創作者的指導傑作(請看URS21的文創品牌現象)
難道政府一定要讓這些文創學者,搞濫街屋,搞臭文創嗎?


最近被改成面目全非的華山,歷史建物的教化意義,只是附庸,政府在乎的却是BOT後的商業果實吧!


該給文藝團體表演場地的華山,變成被BOT的餐廳和賣店.


而該讓私有歷史空間延續的街屋,却成為文創團體的使用場地.
這實在是再再考驗台北市民都市記憶錯亂的能力!


被再重置的URS27,重歸反諷的塗鴉,又再次証明民眾權力的賦與,換回的又是再次的美學暴力.


隱形街屋下的URS127,是官學之間互動下未知的結果.


該給空間實驗的"朗讀違章",却發生在建築廠商都更整合未完成的URS89-6附近的廢墟裏.
一旁仍未放棄居住於斯地的住戶,情何以堪?


聞名的光點,是公有空間被BOT化的初案.也是當今街區完全被商業化的肇始者
已達成繁榮街區目的前美國在台大使館,是否可以再回到公有空間闡述歷史記憶的場域來呢?


請不要忘記,私有空間的社區人文歷史意義,才是街區可長可久發展的重要準則.
而尊重公有和私有空間長期歷史下來的社區結構,才是再造地方產業和空間的碁本法則.

參考資料:


文創結合都更 最高補助7成5
http://www.cna.com.tw/ShowNews/Detail.aspx?pNewsID=201104070283&pType0=aLOC&pTypeSel=0

URS44 牽紅線「霞海城隍月老廟。永樂青春香客樓

觀念平台-「朗讀違章」深刻反思都市價值

2011年4月7日

分享

記憶裏的大象溜滑梯


這陣子看了陳柔縉出的台灣幸福百事,
裏面有一篇提及1921年在大正町(中山教會斜對面的公園裏)裏的溜滑梯可能為全台灣第一個溜滑梯.
就讓人回想起小時侯一年級,蓬萊國小水池旁鐵板溜滑梯的愛恨情仇.

那時被寄讀的我,一年級到最嚴格的郭老師班上課,
從幼稚園"直升"小學,上著摸不著頭緒的功課
每天去上課簡直是壞蛋一個,老師說的聽不懂,上課鈴聲當下課鈴聲用.
不管三七二十一,下課一定先衝著排隊玩溜滑梯,也不管天皇老子,
一定玩到爽才肯罷休,人家在裏頭上課,我在外頭好像紅蕃一樣玩到臉上黑抺抺的,也一定照玩不誤.
也因為溜滑梯,好幾次被體罰到要叫我那模範生的老哥領我回家.
當然最後還是被郭老師勸回,回到應有的時間來讀一年級.

而大象溜滑梯,在台北的老小學裏,過往幾乎是四處可見,每校都有,不過現今都難以再見,
倒是在鄉下的一些小學或荒廢的社區裏,加減還可以看到用洗石做的大象溜滑梯,
可能現在小朋友對大象己無過往對奇禽的幻想,再加上社會少子化的現象,
搞不好台灣的大象溜滑梯,再過幾年真的會被滅絕也說不定咧.


田中的這家荒廢學園,非常有趣,當然這個大象是最讓人吸引的一個原因



這隻是二線溜滑梯的大象


重點是門樓上除了打上謝東閔題字的慈興學園外,斗拱下的大象泥塑,真是少見有趣
(很少看到有象的耳朵開成這樣的)


位於桃園永安的大象,不如早期洗石的細緻


大象在路邊,不知過去是服務於學校,還是在公園裏.


位於菁桐的二線道洗石溜滑梯,没有大象的雕塑.


神戶王子動物園裏的二隻大象,還在服務前來玩耍的小朋友.
真希望台灣的大象溜滑梯,能繼續存活100年,200年而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