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日

分享

東京家族物語---小津與洋次的日本時代性


電影,是没有文法的藝術.
儘管很多電影研究,想透過各種技術性分析,來解析電影,
蒙太奇,場景調度,分鏡,中景........
但發展了百來年來的電影,到最後,還是没有文法,没有規則.

觀看小津的東京物語,也是如此,欣賞山田洋次後作的東京家族,更是如此.
或有人說,洋次細心的表現了小津可能在不同的時代裏,對相同家族主題時的時代精神傳逹,
但觀者同時觀看此二部差距60年的電影時,應該可以完全体會,
為什麼經典的電影,在觀者當時,是没有文法的?

小津的東京物語,大學時代既己觀賞,當時只顧研究語法,榻榻米角度,畫外音,長鏡頭...等.
其固定的手法,小津強烈的個人電影風格,都要讓年輕的當時,要很有耐心的看完.才能完全體驗.
與同時著名的大師黑澤明,小津永遠只是文學人士的選擇,淡淡的味道,總是要靠時間來累積.
年過不惑,己過20年再次相遇,或許這些年對日本文化多所了解,
或許拜進步之賜,細部再次數位修補的影像,更清楚呈現當時戰後日本的町區街道景像.
才知小津的魔力,越久越陳,也越無法定義.
單純簡單的敍述,讓不同時代的觀影,產生了不同的觀賞刺點.
黑白分明的寫實攝影,尾道,大阪,東京,地熱...相信讓日本現在研究老地景的人,又多了研究的題材.
四處流動的鐵道火車景色,是時代的韻味,更是昭和時期庶民難以忘懷的記憶.
與小津關係深厚的原節子,又讓人看到了原來國策電影時期的模範,
到戰後寧歸依於小津門下,細心演好時代潮流下的戰後女性.


反觀現代的東京家族,採取了另一種陳述方式,
雷同的劇情,採用了現代人更熟悉的剪接與鏡頭運動.
彩色的色澤,讓單純的故事,很難聚焦在既有的劇情上.
五個子女的家庭,適應了現代日本社會的小家族,改成了三個.
主軸中,因二戰戰死的二兒子媳婦原節子,改由么子的妻夫木聰替代.
時代性的氛圍,雖然同是透過父親與好友在居酒屋中酒後吐真言而現.
但却反映了現代的日本社會中老年人,對政府國家社會的不滿.
洽好和小津的東京物語,其中戰後的父親,飽受戰後生死的釋然,
所呈現知足安然的心態,大異其趣.

二片劇中的比對,是觀影印象中,難得的經驗.
時代性的差異,滿滿的散佈在片中的各劇情裏.
父母住在尾道的物語,不同於住在小島上的家族.
找不到搭新幹線抵逹品川父母親的木聰,
似乎在預告東京丕變的發展,完全不同物語裏坐在老東京車站裏等國鐵的時光.
港邊豪華飯店的假期,軟綿綿的彈簧床,和門外據理力爭的中國觀光客.
對映到物語裏,地熱和式旅館的年輕人,打麻將,抽煙,喝酒的墮入俗世.
導演的時代批判,在此更顯易見.
酒後吐真言的內容,與原節子和木聰在面對母親單獨來住時的吐白.
真真實實的反映,不同時代的人民,在不同環境裏內心的想法與掙扎.
(原節子為了二戰時南洋戰逝的二子守寡,還恭敬教順婆婆,
木聰在311地震發生後,担任義工時認識的女朋友蒼井優的出現,
讓母親懸掛心中的石頭,終於得到釋然).
最後父親要求原節子放棄心中二戰的石頭,為未來找尋第二春,
而家族則在父親的懇請下,希望未來艱苦的日子裏,
蒼井優能好好照顧木聰,時代的寓意,盡在一絲絲的台詞裏表露無遺.
前後導演不同時代喬段的趣味,不落痕跡,却批判味實足.

若論二者作品,何者優劣,實没必要.
一來電影的時代性,本就有各種解釋,
二來類似的題材,後者向前者致敬,也算是同一主題的一部份.
當天,先看小津,再看洋次,想到了小津的安然,看到了洋次的幽默,
洋次,終究還是洋次,這位日本影史上為庶民拍攝最長續集電影的導演,
如同武士三部曲一樣,除了賦予時代經典人物或電影另一種觀讀性外,
更不忘在電影中,加入些許洋次的風趣.

不過二部片子在演員的表演重心上,倒有明顯的差異.
物語著重的原節子與笠智衆,是時代的演技光影,
為小津固定班底的二位,在電影中把父媳間,誠實吐白與互相敬重的感情.
表演的洽如其份,而最後幾幕的對手戲,配合同是班底攝影師的茂原英雄,
讓堤岸邊的場景,更是成了日本電影史中的經典.
現代版東京家族,演員的重心,反而是么兒的木聰與曾演過おくりびと的吉行和子,
戲中讓人感受到母親對兒子的關心,滿滿的佔據電影重心.而兒子木妻的表現,
啟承轉合中,洽到好處,完美的表逹么兒外表的不驥與對自我的追尋的渴望,
父媳的互敬,母子的濃情,不同的時代,不同的表逹.
小津時代的經典黑白攝影,在此彩色繽紛的世代裏,換成了石久讓音樂美好的呈現,
等待甦醒的東京物語戰後時代,更換成21世紀初,没落太陽國度的東京家族.
讓觀看整整4個多鐘頭電影的我,久久不能忘懷.

電影的百年,台灣曾臨其光景,亦曾輝煌.
何時,台灣電影,能再次展現台灣歷史社會的時代性呢?
又如同鐘響一樣,敲醒混沌無知的大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