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28日

分享

雕塑溪頭



住在溪頭的活動中心,感受溪頭這個從日治時代就有的實驗林場.以及5年級學生的救國團記憶.

不小心在木屋及餐廳旁.看到了這些雕像,紅與綠的搭配.是寫實也是超寫實.雕像內容.更是一絕.
已逝之人,活著的人不放過,還要立像立言,風吹雨打中.看到的是一種無奈的笑容,以及荒謬的凝視.
台下的學生及青年們.又是怎樣的表情來看待己逝之人?頓時間讓我想起了CT的攝影網站(如下延伸閱讀)

正值中正紀念堂牌匾又被更換之際,這些照片,更讓人異覺諷刺.
至於溪頭的過去的歷史.找機會再上傳吧!























延伸閱讀

哆拉老師的又一天: 銅像

http://www.wretch.cc/blog/blog.php?id=chaotang&search=%E9%8A%85%E5%83%8F&search_title=1&search_content=1
分享

叢林.枯木.綠葉.溪頭

去了趟溪頭,感觸很深,大自然是人類最好的朋友,不論你現在心境好壞.只會聆聽及細心的回應.
倒是人類自以為萬能,即使在大自然裏,仍然大嚼其詞,嚇跑了萬物,只為了自以為是的運動.




































2009年7月23日

分享

"黑白人生的世界,也有層次." 談不能没有你中的攝影

【不能沒有你】

一個為了給女兒讀冊機會的父親,費了千辛萬苦的奔波及關說,得到的却是現代社會體制上的制梏.及人世間如機器般社會機制的剝削及歧視.

整部片子,導演運用了歧視的氛圍及父女温馨的鏡頭相互激盪出讓人感動的內容,從一開始警方戶口調查時不削的用語,到打撈作業工頭對主角遲到的不耐.戶政事務所人員的推諉鄙視的態度,國會人員文質彬彬但全為政治表演的操作.再再都讓人想到貧窮工人無法與政府體制溝通的結構性.這種無產階級最後透過跳樓的怒吼,得到的是徹底父女別離.直到社福機制介入"實驗"代管家庭的結果,還是得回歸親情照顧的結局.

黑白色調在整部片中,一直佔有相當的情緒影响.導演在放映會後還敍及在演員的頭髮上染髮以增加黑白的層次.但您可以在片中看到黑白色反差對比的不同,在不同地方反而製造出更多的意涵.當在高雄的太陽下工作勞動時,及最後父女倆在碼頭邊會面的場景,高對比色差讓我們更容易感動到被簡化的影像.父親,女兒.漁船.高雄的大貨輪.也更容易激發出對主角的人性關懷.不論導演是有心還是無意.這種時而高反差,時而多層次的黑白.反而讓觀眾情緒更聚焦,更波動.

不能沒有你
片中反差比更大的父女團圓的場景

在場景中,行駛在偌大貨輪中的修補船,及潛入海裏去修理螺旋船漿的父親,假釋出獄後在船邊畫框裏的父親.再再都顯示出主角對抗環境的渺小,不僅如此.連鏡頭都用的很收斂,不少擬主角觀點的鏡頭都採用仰鏡.表達出次人一等的視野.尤其當最後社會局請假釋後的父親到辦公室諮商妹仔的現況時,一個卑微的俯視角照著父親.邊說到"妹仔金乖,就店ㄟ",又邊留淚時,我想那時受到感動而流淚的.應該包括了現場的觀眾吧!

整部電影,從一開始廟會童乩的場景,到最後一幕一幕制度衝突及勞動階層生活敗壞的空間.一直讓我更篤信,二十多年前"人間雜誌"的精神,在這部片子中得到了另一種方式的再生,而這精神在台灣也已經被政治對立的氛圍犠牲了好久好久.黑白的影像,有層次的內涵及每一張構圖都是故事的場景,為這個8/14要上映的電影,給了攝影的愛好者,多了另一個很好觀摩的機會.

不能沒有你
渺小的父親

【不能沒有你】
貨輪旁渺小的父親

【不能沒有你】
冰冷的機械船漿及父親

不能沒有你
海裏仰視妹仔的場景

【不能沒有你】
無力於向社會反抗的阿財哥

2009年7月22日

分享

1992-勞動成功

From 消失的影像


看完戴立忍的"不能没有你"的回家路上,實在很難讓情緒發洩.腦海裏一直浮現出這張黑白的照片.電影感想,改天再上PO好了!

1992年,在成功鎮的路上,烈陽下看到修理工人在修機器.直覺黑白的對比色差很讓我有感覺到勞動階層辛苦的代價.是黑白的人生,不是彩色的歡笑及喜悅.我們何其有幸,可以手拿相機記錄他們.只因我們是彩色的嗎? I WONDER?

2009年7月20日

分享

Art Deco的老市場典範--三水街新富市場


ArtDeco的U型日治時期菜市場.少見而獨特

最近台灣小吃及逛老店的風氣很盛行.除了經濟上的壓力讓大家回歸到老而美的店家來之外,重要的是享受小吃傳統美食及舊街裏踏尋老時代的氣息.為另一種現代城市的旅遊美學,不僅回憶過去的美好時光,又可達到視覺味蕾上的滿足.

在艋舺的三水市場,就是一個這樣的地方,好吃的美食幾乎媒體"完全"報導過.如周記鹹粥.阿秀傳統切仔麵.金禾壽司等(以後有空再分享一下這些店的歷史及心得).而市場內各整齊清潔的店家在最近也承蒙一些報導,似乎好像煞有介事的略微繁榮起來似的.

其實大正10年成立的這個市場.在艋舺地地區是比較晚發展的.但確在過去80/70年代.是有錢人消費去的市場.可別小看在市場街頭早上有一些跳蚤市場擺地攤賣起一些好像賊仔市的東西.這個地方市場裏的店家.其實主要是服務老艋舺人在地經營有成的老板娘買菜的地方.我國中小學時就常和我老媽從西門町走到這兒買菜.因為貨色是當時的西門市場無法比較的(西門市場就是今天的紅樓,以前中華商場還没拆時,多半服務外省人較多).

走在市場筆直的走道上.還可以分享的,是那日治時期的ArtDeco的馬蹄形市場,及2008年的冏男孩No.2的家,
第一次發現這個市場中間的U型建築,直覺有趣.但一直到2007年8月時遇到冏男孩在這裏拍電影時(當時不知是冏男孩的片名.只是有看到李烈和導演們在現場),才讓我興起好奇心了解一番.其旁的U型結構,加上環型門柱飾.還有好幾攤日治時代留下來的攤位木架及零售牌號.都讓人引起懷古菜市場的繁華的場景.再加兩旁保存完整的日式鬼瓦風格的市場管理室(冏男孩No.2的家).及另一個小閣樓(冏男孩中夢想太空船起飛衛生紙削满天飛的閣樓)只要政府好好和當地攤位業主溝通,有效規劃市場空間.相信要引起懷古菜市場的復興,是指日可待的.


從市場轉入U型建築的第一幕


似乎有點荒涼的沙發及日曆


擺滿的摩拖車,似乎還是可以透過攤位的數量及佩置.看出過去的繁華


日治時期的老攤販.還依稀可見柱上的雕花


另一個攤販



雕花特寫

過去的攤位收租牌及攤位牌還保留完整


馬蹄U形的天井


外圍半圓形的ArtDeco氣窗.可昔被鐵皮蓋住了


市場靠南邊正門上方山牆的後現代裝飾


冏男孩異次元空間起飛的小閣樓


冏男孩No.2和阿媽爭執的家門口



轉入日治新富市場的傳統醬菜店家


google earth裏,清楚看到被包在民宅中馬蹄的U型市場


檢視較大的地圖

延伸閱讀:
新富市場 文建會資產個案
http://www.hach.gov.tw/hach/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caseId=AA09705000032&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