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6日

分享

台日共生的教會--中山基督長老教會



離家裏最近,也想最久却一直没法好好拍的教堂.就是中山基督長老教會.從2002年開始,歷經整建,再到登門拜訪被拒.直到最近才完成拍攝的行動,一了這個台灣第一個日治時代可以日本人和台灣人同時做禮拜的教會.

中山基督長老教會,教堂成立於1927年.為當時的日本一致會體系下的日本基督教會(後稱幸町教會,也就是 現在的濟南教會)拓展傳教而成立.其因幸町教會空間不敷使用及日治時期開始有不少日本公教人員開始居住在大正町(林森北路上).教會開始在大正町附近建立教會.在創建時期,因該教會是由日本人和台灣人一起籌募創立的.所以建成之後打破過去台灣人不能和日本人一起上禮拜堂的情況.讓這個教堂成為台灣第一個台日共生禮拜的教會.

該教會原稱聖公會大正町教會,直到第二次世戰結束,1947年才有中山長老教會的成立,進而在該教堂繼續服務事工.1982年終於在立法院的通過下,讓該地歸屬"財團法人台灣省台北市中山基督長老教會"的名義下,繼續為信徒服務.1998年台北市則名列市定古蹟.並於近期整修完成.這期間中山教會花了很多心思在維護及使用該教堂,並没有造成遺憾的事情發生,而在整修古蹟中.也一直依照文建會的修護辦法來維修.儘管維修費用驚人,而政府補助極為有限.中山教會更是破除萬難募款完成.由此可見中山教會的會友及執事們對這座教堂的貢獻有多深了.但也正好這座由日本人在日治時代建造的教堂其建築結構上也花了很多心思.才能讓教堂毅立這麼久且陪同會友渡過歷史的滄桑.更因如此,讓該教堂也免除了毁壞拆建的危機.

台灣的基督教會,基本上都始自國外.最早期的蘇格蘭馬雅各.到加拿大的馬偕.直到後來日治時期的日本聖公會系統,到國民來台的浸信會/衛理公會體系等,都可以看出不同體系中對傳教方式及教義的不同.而其教堂風格也反應出不同時期不同的建材及建築結構.以現今較為大家認同有特色的教堂,如淡水基督長老教會,濟南教會.台中柳原教會及屏東教會等.大約是在日治大正時期左右建立的.而中山長老教會也是其中一個例子.其內最著名的特色當屬室內的屋架為懸挑式拱形支撐(Hammerbeam),在台灣其它教會來說,少見這種木造教堂結構 .再加上寬敞的教堂及華麗的鑲嵌玻璃.還有外觀內斂典雅的洗石子壁做轉角石.三層的鐘樓及塔頂邊的裝飾.都讓人驚訝於教堂細部的優美線條及其空間的配置.在日治時期就已經把教會信仰的生活當成很重要的事情在看待了.當然這背後也有總督府欲以日式基督教化來部教的企圖,

和其它教會一樣的.都歷經不小的努力及波折才讓教會的土地及教堂完全無慮的服務會友..在現階段會友中.也有不乏公教或醫生等社會賢達人士固定的參加每個星期的禮拜.其素質在放眼長老教會中.算是數一數二的.從日治時代服務日治時期公教人員到戰後服務台灣人的中山教會.真的讓人"就甘心"在這麼繁雜的中山區.還有這一個角落持續為繁忙的社會做心靈淨化的服務.也希望不只教會,還有教堂.都能持續發揮教化功能.不論政治.建築.文化.還是心靈.

PS:拜訪其間,感謝黃長老及陳傳道師的協助溝通,得順利的讓我能進入內部拍攝禮堂實景.


鐘樓和禮拜堂


鐘樓上的十字架及四邊裝飾穗


鐘樓頂端的葉子圖案(有待再查証)


哥德式風格的中山教會.


鐘塔一樓大門寫著中山基督長老教會及奠基於1927年


鐘樓二樓洗石子仿砌石的轉牆及整修好的尖拱型鋁門窗


鐘樓頂樓的尖拱塔飾以及角樓四方之扶壁


鐘樓角樓的尖拱雙窗


靠近長安東路的邊間


靠近長安東路邊間上的鑲嵌玻璃窗戶


教堂內部所看到的玻璃影像


靠近林森南路的小側門


從中庭望向小側門


教堂內部寬敞的禮拜空間


懸挑式拱形支撐的屋架


教堂後端的玫瑰窗,上有耶穌牧羊圖


兩側小川門哥德式風格的玻璃門


似維多利亞風格的川牆


大門上的鑲嵌玻璃


望向講台的場景




前端玫瑰窗上的耶穌圖


兩旁連續的尖拱窗及打燈


左邊司會的場景及二樓的控制室


其旁日治時期遺留下來的捐獻箱


右邊証道的日治時期老講台


牧師長老椅,每個教會我一定會拍的照片


不太曉得的記次板(還有待了解)




管控室的腑視圖.果然"管控"


複雜交錯的木製屋架


教堂後側的石桌及插花


另一個側間中的會議室,牆上掛著教會創辦人郭馬西的畫像


中庭另一景


檢視較大的地圖

延伸閱讀
中山基督長老教會 Wikipedia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B1%B1%E5%9F%BA%E7%9D%A3%E9%95%B7%E8%80%81%E6%95%99%E6%9C%83
中山基督長老教會
http://www.tcschurch.org.tw/index.html
台灣古早教會巡禮 台灣教會公會編輯/人光出版社
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 李乾朗著 遠流出版社

2 則留言:

qqq 提到...

那個不是計次板 板子上面是聖詩的曲子編號
依照禮拜程序 一般來說會唱到四首聖詩
由上到下分別為禮拜前敬拜唱的, 講道後的回應詩, 奉獻時的奉獻詩以及最後的頌榮
通常後兩首會有固定數字, 比方說頌榮大多是49x到5xx, 這是因為聖詩在編排時在曲目上有特別安排
不過我在別的長老教會沒見過這樣的擺設,通常是週報裡會印, 司會在該程序時也會報告, 可能是早期獨有的設計也不一定

印海寺的奇想如是說 提到...

謝謝你的回饋.確實是詩歌編號,是只有老教會才有的告示板.

張貼留言

請非Google用戶「留言身份」請使用「名稱/網址」,網址可不填,唯勿匿名,以便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