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4日

分享

台灣鐵道文化志--移動空間文化遺產記


4,5月份,是出版界的旺季,喜歡看建築老屋和文史古蹟的我,總喜歡碰碰運氣,逛逛書店,看看今年是否又有大作值得珍藏.好讓已被遺忘的百年台灣歷史記憶,重現於世.然而書店裏整滿坑滿谷的新書,有的包裝精美,看似部落格,以照片取勝.讓人目不暇給,却總少了能讓人感動的一撇.直到看到了洪致文這本台灣鐵道文化志,才發現在台灣己失落很久的古蹟保護前進派,現在最有力的團體,竟然是資源最少的鐵道迷.

說真格的,鐵道和火車,對我而言,都不是太熱衷的東西,一來自初中就迷上古建築的我,念茲在茲的,還是建築和人的意念,在台灣空間裏形成的關係.早期建築學者前輩們大力倡導保留的人文精神,進入21世紀後,看到的是體制內妥協的結合和批判的無力感.2010年的台北好好看和花博,汐止周宅的無預警催毀,風靡台灣的老街屋風華更新以及淡水街區的完全毀滅,讓愛好古蹟的我,掉入了失根的疑慮.不過這些年來,在世界謂為潮流的近代遺址保護與再發現,給了文化古蹟認定一個新的方向.保護的內容不再只是建築,產業內的機器,渦爐,結構等己開始被視為另一種文化再發現的可能,甚至連廢墟也被視為人文景觀納入其中.基於這樣的想法,當看完這本書時,就完全可以解釋台灣當今近代化遺產保存被"文創應用空間"的破壞,是一種完全被誤導的方向.內文中所提的保存概念都是國外歐洲日本已行之有年的寶貴經驗,可惜這些年來,台灣不僅没有避開別人所犯的錯誤,相反的還移植了完全不同奇想修復的怪異美學,走入了一條媚民又不知如何長久保存,奠定可長可久的文化路線.

身為台灣近代化遺產裏,最寶貴重要的鐵道文化,是台灣邁入近代化進程中,各產業的重要載具.更是所有近代化遺址裏,最早出現的遺構(没有鐵道,所有近代化產業的基地都無法建造).早期運送土炭礦業的煤礦鐵道,運送甘蔗入糖廠的糖鐵,林業開採所延伸出來的林鐵,海邊曬鹽所回收的小火車鹽鐵,軍方遺跡下的鐵道,亦或是其次產業如樟腦工廠裏的鐵道,松菸的鐵道,甚至還存留於服務水泥產業等其它鐵道,讓這些涵蓋農林礦等台灣鐵道,成為當初各近代化產業裏的神精系統.而這也是為什麼在保存台灣重要近代化產業遺址時,多少都會找到軌道經過再載往主幹道鐵道的原因.書中提及不少車箱和火車頭的怪異修復術,不禁令人莞爾,這樣的現象,又豈止是在古建築界,街屋修復時才會發生呢?


前些年開始專心拍老房子以來,才知鐵道迷實在令人佩服.一來没有"傳好家私",實在很難拍到鐵道的好照片,二來拍火車真的也要有耐心.像我們這種愛拍老房子或建築的,頂多進入廢墟被跳蚤咬,或今天天氣不好,調查好日照,再擇期定點來拍都還有機會.可是鐵道火車是活的,有時挪出時間拍火車,不代表你就一定拍的到.尤其一但等待的火車經過後,可能以後一輩子就没機會再拍到同場景同車號火車的照片.這樣的認知,也讓這本書,充滿了不少精彩難得的照片.如藍皮普通車和糖鐵的交會,或東勢支線上火車從瀑布上鐵橋駛過的佳照等.當然,對廢墟迷而言(近來台灣有激增的趨勢),這也可算是一本鐵道廢墟景觀的參考書,書中刊載不少報廢的機關車,客貨車廂和車站廢墟照片,如台東線被遺棄的老火車頭,宛如廢墟墳場般北機客車車庫,驚人的岡山車站等.都再再的震撼閱讀經驗.文中作者對這些報廢舊車的嘆息,終也讓人了解到去糖廠拍遺址時,路邊被遺棄,曝露於外,風吹雨打的火車頭和車廂,究竟是怎回事了.

很少有本書能像鐵道文化志一樣,讓我一口氣就把它讀完.除了有太多論點心有戚戚焉外,精彩的歷史照片,難見鐵道文物的相關收集,以及過往密度極高的台灣鐵道景像,讓過往曾陪伴台灣歷經百年城鄉空間移動的歷史光影,再次的重回世人眼前.是感傷,也是種警惕,感傷於逝去的台灣空間光影,近來消失太快,警惕於老百姓對過往土地歷史認知的無知,讓人冷汗頻頻.而這本文化志,雖說只述及鐵道,但其雄偉的企圖,直可經緯台灣各文化現象,近逼日本時代的文化記錄大作了.


精裝本附贈的台鐵文化國寶SA4101/SA4102花車文件套,
可以清楚的看到Autocad重繪下的花車,有著"台"字的LOGO的窗戶.

飛行場の測候所: 本週日誠品信義店講座訊息
2011/05/15 週日 PM3:00 ~ PM4:30
在台北市松高路11號3樓,誠品信義書店3F廣場Forum
有作者親自的新書座談會,對近代文化遺產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親自前往免費參加.

2 則留言:

扮臥虎,何必藏龍 提到...

開始懷念當年還有北淡線的日子了…

Inhelix 提到...

今天去聽了講座,才知我們都錯了,
要照自己阿公說的最準"淡水線".

張貼留言

請非Google用戶「留言身份」請使用「名稱/網址」,網址可不填,唯勿匿名,以便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