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0日

分享

維納斯的鐵板燒--台中紅地氈西餐廳



台中市平等街75號的紅地氈餐廳,就在日本時期台中大正町附近,當初2007年來看這個街屋時,只覺這樣的餐廳真是壯觀,不鏽鋼(或是鋁金屬)打造的看版,成型為維納斯的貝殼狀屏風,也塑造為整個餐廳門面的象徵.顯目而特別,以現在眼光來看,真是相當有表現主義的手法,展現出台中70/80年代"文化城"風華的美貌,也是在逛台中老街區時,常看到破落的昔日老餐廳酒家等八大行業建築時,少有看到的純金屬的大COMBAN.

但最妙的還不僅如此,當我懷著喜悅的心把這個照片帶回台北看時,越想越覺的眼熟,年輕高中時期,曾經尾隨父親到中部的餐廳廚房工地幫忙工程,印象最深的莫過於有二間超大型的鐵板燒餐廳(超大泛指鐵板燒桌數超多,動輒上10枱桌數以上),一間在台中市舊市區裏,有著進門就看到的大紅地毯,裏面有著數量不少的鐵板燒枱面,而那入口就依稀還記得有著一面超大的不鏽鋼招牌,餐廳名稱我己忘,越想到這裏,真是越是興奮,那個餐廳,是我第一次和父親去鐵板燒工地,因為暑假没事,去工地幫忙看看現場的氛圍,到現在我還是很難忘當時的情景,一堆鐵板燒師傅們,每個人都各忙各的,有的在幫鐵板燒枱面"ㄍㄚˋ火",有的在做蛋糕用的奶油,有的在做玉米濃湯及牛尾湯,那種印象,一輩子也難忘,也是我這輩子第一次實際看到和聞到西餐的整個準備過程,影響極深.只是没想到20多年後這個餐廳的遺址還在,而且是被改成停車場,當再次去拜訪時,遇見了住在裏頭的老婦,回答確實以前是鐵板燒餐廳,己將近收掉快10來年了.



然而當你走入大門,還依稀可以感受到那昔日的榮華,白色鐵桿編織成的天棚,和深藍色的棚布交錯著過往高貴的情調,餐廳名稱的紅地毯,也全部早就被拆走,只剩下水泥地讓人暫停車輛使用,裏頭我記得的幾間餐廳包廂,也都變成了屋主的房間,當然所有的鐵板燒枱面,早應己被搬走或變賣掉了吧,這樣的街屋經驗,真的是有點超現實,陌生的寞落和熟悉的餐廳氛圍,讓我既感受到過去奶油及椰子油交錯鐵板燒熟悉的氣味,還有那不鏽鋼枱面"尬火"時和椰子油互溶的一種粗獷但粘膩的味道.再加上看到那已敗落的場景,不只是一種悵然,更是一種懷念,我想!



鐵板燒,是一個很特別的餐廳種類,它不似其它餐廳不需大花裝潢搞廚房器具,市上除了Shiabu Shiabu之外,没一個餐種可以和它比擬,所以此種餐廳一旦要設立,投資金額超大,工程也相當繁覆,一開始該餐種從日本被引進台灣時,定位就己經是高價位的走向,全是達官顯貴之徒或者商業應酬的場合,台北第一家鐵板燒餐廳"紅花"打響知名度後,從此很多高級的鐵板燒餐廳都取名"紅"字頭,以便延伸其名氣及生意,這一間"紅地毯"也是這樣的前題下取名的,直到大眾化的經營模式出現後,才開始普及,總記得那時,常要在家裏幫忙父親,曬圖,影印,跑工地幫助師傅們,在功課及家庭壓力下兼顧,好不忙錄,現在回想起來,那也是我對工程最有概念的一段日子,也是台灣經濟繁榮生活優渥的社會.曾幾何時,在路上已少見高檔鐵板燒餐廳,家父公司也因我們兄弟兩無意承接而退休歇業,或許這種現象和台灣一窩蜂的餐飲文化有很大的關係.無解却又如此真實.

2 則留言:

Anonymous 提到...

當年是中部地區非常高檔的鐵板燒餐廳一客牛排都是幾千元 是當年外銷鞋廠招待客戶的地方
我年輕時帶女朋友去吃飯 差一點漏氣
後來我和紅地毯的老闆一起打高爾夫時我告訴他這件事 他說這是常有的是他都一概讓客人賒帳從不刁難 後來許多人反而成了常客 老闆好像還住在旁邊那一棟住家 文心路一家金地毯及忠孝路嚇嚇叫都是當年紅地毯出身的

印海寺的奇想如是說 提到...

鐵板燒餐廳的廚師,常有自立門戶的行為,台北也是如此,我印象中,以前台中文化中心附近,也有一家鐵板燒餐廳,也有7-8枱桌面,是前全國飯店總經理開的,我還記得當時和我老爸去set up時,我才大學1年級的暑假呢!那一間的華麗程度,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張貼留言

請非Google用戶「留言身份」請使用「名稱/網址」,網址可不填,唯勿匿名,以便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