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10日
分享艷陽下的煉瓦北斗市場
北斗街上閒逛的這一天,我的目的地並不是這棟市場,但在過程中却被這市場吸引住
因為都已整修完畢,喜好老市場況味的我,是没有多大的誘因入內花時間探幽
不過在入內閒逛的過程中,驚訝於在地人的好客及熱情
最讓人深刻的,末過於商家對整建後市場的反應,以及述及未火災前市場的光榮時光
感嘆於營業額掉不到以前的一半,更憤慨的是2005年整建完工至今已過五年,仍無法回復過去榮景,
不僅讓在地百姓極度失望,進而感慨過去日本時代留下來的美好繁華時光.
再加上被主動反應的民眾店家,不只一個人,也讓我在參訪過程中,無法自拔
市場是在地居民的重要記憶,保留硬體建物,無法留存市場況味的現象,是現階段台灣古蹟保存的過渡
也真不知何時台灣可以進步到軟硬皆有完善解決方案的最好時光
不過說實在的,這棟北斗市場,整修的空間方法和西門市場如出一轍,
用玻璃帷幕把四方形的天井包起來,再全部裝置冷氣
空間的流通性反而大打折扣,中庭成了一個除了活動外不知為何而存在的空間
不過因硬體恢復尚屬完整,假以時日若地方願意好好的和社區溝通並進行開發,應還是有機會回復到原來的榮景
至少不會像台北圓環一樣,不僅少了古蹟硬體的歷史建物,和美食味覺的庶民記憶
政府反而還多送了一個專門給大巴大陸客觀光來吃飯的牛肉場玻璃餐廳.
建物和空間,是計劃中一體性的問題,若再加上古蹟空間的維護品質,那涉及的,就不只是只有維護而已
這樣的環節,一直讓我想到TADAO ANDO自傳裏的那段話
都市的豐裕:是從當地豐富的人文歷史,及刻劃了歲月痕跡的空間而來,
人們生活相聚的場所,是不能當成商品來消費的.
若我們對古蹟建築的態度,是把它當成商品在消費,那建築應也會用同樣的方式,呈現在你的眼前
他也就不會是活的,也永遠都只是建築沙龍攝影愛好者的標的,
這也是自己很不喜歡去拜訪己被維修好的老街,老市場的原因.
這些老市場,看來老大哥的手還是不要伸進來的好!
庶民經濟,還是留給庶民自己享用吧.
看這面大正窗,就想到小時侯的蓬萊國小的紅磚煉瓦及大正窗戶
整修好的紅磚壁,最後還是回到了加蓋的市場迴廊,商家不願意入市場內經營,寧願在外,
不知過去在地記憶的認同,是建築在經濟繁榮的假像,還是忘却了建築是服務人群的基礎
門口一旁圍繞市場民宅的老店家西裝社
下午玻璃帷幕打下來的陽光,其實是很清幽的
整片的鋼構桁架,不知是早期木構桁架損毁重新上架的,還是沿用遺留下來的
四方形的玻璃帷幕天井,仍遺留辦活動的場景
巧遇熱情的林大哥,留在家鄉顧守父執輩遺留下來的豬肉攤
對城鄉差距的人口變遷及市場改建後生意的滑落,有很深的感慨
最愛拍這種店家場景,回台北後寄了寫真照片給林大哥
熱情的年輕老闆居然寄了肉丸給我,讓我心裏真是過意不去
或許是中晝時刻,另一排迴廊一個商家都没有
老市場就是有在賣傳統的壽桃麵,很久没看到了,還堆塔噢!
離開前回首再望桁架
望著艷陽下1931年成立至今近的煉瓦市場,真希望地方能讓它起死回生,
成為古蹟保存和庶民市場軟硬共榮的好案例.
不知年底要完工的台北士林市場,不知最後是不是也能免除這樣的情景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3 則留言:
能遇見網友,古蹟同好,不亦樂乎...
希望能常常交流
你的台灣各地街屋記錄資料
將來絕對是珍貴史料喔!
黑皮的天空
非常銳利簡約的老建築,非常驚艷。
不知台灣的鄉鎮還有多少如此美好的老建築,
大概都面臨同樣缺乏經費的問題罷!?
台灣老市場裏的建築,非常的經典,
只是過去60年來缺少適當的管理和修補,
再加上戰後無能的街區管理,
造成被鐡皮及四周透天厝包圍的奇景
而政府改建後的市場,又常常讓著名的店家
流離失所,無法回復原始繁榮的過往
軟硬要同步發揚,還真不那麼簡單
不過没經費,也不是壞事,只要不破壤它,不要發生火災
就留在裏面等著未來地方商家和社區有好的解決方案
再來整修也不是壞事!
因為日本時代的煉瓦市場,都很"勇"!
張貼留言
請非Google用戶「留言身份」請使用「名稱/網址」,網址可不填,唯勿匿名,以便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