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19日
分享老屋欣力二條通咖啡行
參加了台南老屋欣力的台北座談,說真格的,是有些失望,
失望的倒不是基金會的用心,而是在場台北人對老街屋空間發展的冷漠和無知.
做為台灣第一個成功的空間再造基金會,這次難得來台北針對老屋空間的再運用
做進一步的個案交流,我看到了台北除了二條通咖啡館鐘建築師的用心外,
介紹的的台北案例,看來大多都是公共空間或是政府介入的領域,URS127/巡撫街洋樓等
其實台北私人空間成功的案例不少,
萬華的莽葛拾遺二手書店,南西中山站後很多的文化公司如PPAPER和田園出版社
永康街巷子裏的冶堂,龍泉街裏的舊香居等,都是非常好的案例
或許是主辦者對台北老屋空間案例不熟悉的考量,也或許是在場太多的學者分享介入的經驗佔據太多的時間,
導致私人空間再利用的交流時間不足而大打折扣,實在可惜.
座談裏,與會的學者們完全無視私有空間歸屬感的認同問題,
我們看到了介入空間及如何吸取社造主導空間發展的方向
台北的舊空間,除了被都市比較利益法則所完全宰制外
被寄予厚望的政府或學術單位,對私有空間保留的立場,
居然不是鼓勵,而是介入,都發局扮演的,居然是一個案子一個案的改造
因為介入社造,造成庶民空間被完全扭曲的現象,越來越多,
是SOHO化,也是庶民意識完全被忽略的學術文創自我現象
明明是私有空間,却透過政府都更公權力的介入及引導
造成都更比較利益完全被發揮極致的表現,進而本為保護古蹟的良意政策被扭曲成軟體敗壞的主因
大稻埕舊城區裏,若要恢復光榮根基,
基本在於街屋故事的再追尋,以及居民在地空間的再認同及歸屬感
而不是由政府介入後的學術學者,藉由社造或文創建築空間的導入
來和當地的文化又激盪出不一樣的生命可能
因為一般私人的空間租賃使用,就已朝這個方向在邁進
政府資源的進註,應是以回歸到朝向庶民文化的時間凝結為依歸
若還是文創,建築,那應該也不必政府資源的介入吧
另外更重要的一點,空間美學的定義,是由誰決定?
台南的成功,我看到很多是南部大學的學生們進入市區
自發意識的在無任何資源協助的情況下,自己必需負担租金營運的壓力
一點一滴的累積融和當地庶民和新美學的可能
在台北,因地價問題,有心的庶民無法負担成本,而新置入的居民
尤其是政府資源下的單位,抱持的美學,反而没有上述的精神及負担,
進而導入了另一種天馬行空的毀壞,與當地及空間没有任何連結的美學
這樣的美學,到底是由誰來決定的美學呢?
其實最遺憾的,是舊城區裏的大稻埕
現在正進入另一種毁滅,那種毁滅,
不是硬體更新的崩潰,而是軟體精神的喪失,
北皮寮硬體更新後軟體展示文化的空洞
大稻埕裏都更後硬體與庶民空間連結的不可行性
問題的徵結,除了舊都區內公共硬體空間計劃的不足
如地方交通的不便利,捷運街區的不通行(艋舺例外),
行人行走亭仔腳的不淨空,這些都是要大量心思長期與地方居民溝通才能凝結共識的政策
但很少有政府願意在舊街區裏協助推動的.
而無法讓舊街區進入一個友善的生活空間,維持在地居民的居住品質的認同
才是造成今天容積率移轉政策發佈後在地居民都離去的窘境,這樣的結果
却反被認為商人只向錢看的造成的結果,執政者錯誤的心態
濫用好的政策而未加以嚴格管控,才是造成當今台北都更政策完全失控
而迪化街老街區也跟著毀滅的重要原因.
雖然在地的庶民文化本來就已漸漸在消失中,
但在政府介入後,消失的更為徹底,介入的,反而是另一種中產階級的利用,
以及亳無任何在地連結的空間運用.我個人雖然不完全反對這樣的現象
因為如赤峰街內成功的文化創意等出版空間的舊屋再利用,
以及台南的老屋欣力等,都有不錯的結果,但台北政府介入老街區
若做的和老百姓私人文創的都一樣,那政府的角色也只是與民爭利而已.
這種現象,和文建會大力倡導文化創意產業,反而忽略文化資產保存多元性的深入可能
以及北美館增加商業性展覽的比例,提高票房為依歸,同時忽略了做為公共美術館的使命,
是如何提昇市民美學可能性的深度追求,都是同樣台灣膚淺的美學現象.
如果連一般的老舊空間,都進入了如同以上的思考模式,以創造利益為一切前導
那可以顯而易見的,台灣的文創,美術,空間,將會進入另一個空有其表,亳無內容的假性文化產業.
而對台灣庶民空間中的老舊街屋,也就不用抱持太大的期待
那私人歷史空間的保存在台北,將永遠比不上南部的府城,
所以想享受老台灣庶民空間的老百姓,還是乖乖的到台南去享受比較切實一點吧!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3 則留言:
台灣人的美學文化教育 似乎, 就像我阿公說的 有教等於沒教.......
板主的想法跟我一致!! 這也是老屋再造的過程中, 台南與台北兩個城市最大的差異,台北城透過由上而下的方式去刻意營造一種由下而上的社區營造典範,我不會認為那是失敗的一種作法,但卻是與府城最素人的操作方式截然不同! 從某一個角度來說,台南的老屋再造是一種野火撩原式的自主式行動,完全打破台北市向來習慣操作的菁英式保存哲學,這兩個完全不同的城市現象,我們還有很長的時間可以驗證,誰的常民生活最自然!! 很開心看見這麼棒的部落格,有機會歡迎您來台南聊聊^^
蔡老師好:對台南,我有一種尊敬,那種尊敬,是打從庶民環境裏散發出來的氛圍,是老台北小時侯的記憶,居然可以在台南一些小角落裏被發掘.台北就少了老街區的空間活力,只有在大稻埕媽祖間口榕樹下的露店攤前,暫時還保留早期的大稻埕況味!
張貼留言
請非Google用戶「留言身份」請使用「名稱/網址」,網址可不填,唯勿匿名,以便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