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特在日本的影响,不單單只是東京的帝國大飯店,阪神間的社長住宅.
其在日本所影响的後進,一一的承襲了不少萊特風的語彙,
展現在日後散落日本各地的建築風格上.
而2013年造訪的札幌小熊邸,更是少數能容易一探究竟的好去處.
說到北海道的萊特風承襲者,不能不提這位1919年,
曾在東京帝國大飯店裏幫助萊特營繕的田上義也.
這位自1923年定居北海道的先生,不僅是位建築師,更是Orchesta的指揮家.
在他散落北海道的建築作品裏,些許的在那精典的窗戶中,
看到了融入萊特語彙,但却又飽富詩意與音樂調性的趣味,
也讓我一直很難忘懷的是,北國的小屋玻璃窗,
是否這樣的風格與建築史的發展脈絡,
又是如何的,傳接到台灣日本時代的另類日式宿舍裏呢?
若詳細了解這棟建築,原本自1927年建造的址原,應是位於札幌市內,
但歷經都市成長常見的現象,1998年也因開發而被搬遷到藻岩山的山麓上.
少了地理原址的建築經典,為了讓這裏不只是一座建築收集的倉庫,
地方政府也導入了商業自主的咖啡經營,
並保存彰顯曾為北海道大學著名的蜻蜓研究權威小熊捍的相關資料.
好讓在已經失去原汁原味,無法與完整地理歷史結合的空間中,
能多點對過往昭和時代,理性博物學術的歷史彰顯.
也同時彌補了,座落在偏遠山麓上,難以吸引遊客的不足.
對一個想找歷史的,空間的,建築的,咖啡的地方,
好好休息一下的旅人來說,無疑這裏是舒服的.
親切的服務,還巧遇台灣人定居在北海道的服務生.
讓人感念這樣的空間,何謂舒適?何謂生活?何謂人生?
喝著送來的咖啡,想想現在的台灣,
如火如荼,上自政府,下到百姓NGO,
想方設法的保存日本時代的建築時,
又同時要讓它能自負盈虧的巧用各種方法,巧立名目,實在很是辛苦.
其實,生存,生活,是可以很單純的,很簡單的.
只是我們自己知不知道可以那樣過而已.
現在已是ろいず珈琲館的旧小熊邸正門
整個小熊邸的格局,是完全繼承日式宅邸平面不對稱的格局.
而屋頂原來是銅板,亦或是鍍鋅鋼板,倒是可以再仔細研究一番.
入門前的側窗,單窗不對稱又雙窗對稱的風格,台灣的老街屋倒也常見.
不對稱的格局,在入門的屋簷上,顯而易見.明顯的萊特燈飾語彙,就嵌在入門的燈罩上.
淨潔的玻璃透窗,標準的萊特風,線條,羽飾,三角,不對稱.
一旁窗戶內,如馬賽克,又如馬雅紋的語彙,也曾同時出現在萊特的ヨドコウ迎賓館裏.
再也熟悉不過的語彙,這次只是簡單的木板裝飾,而不是萊特的ヨドコウ迎賓館裏,銅片的材質.
通往二樓的實木階梯,仍可看到標準日式和館的菱形棃地玻璃窗,和樓梯間的小扶台.
單要看這保存良好的窗戶,遙想台灣的老街屋,實在是讓人羨慕.
一樓的主廳,夕陽的光線打進來,不只有萊特,還有旋律和音樂.
讓人最感念的小態捍的相關文件,彰顯的,是日本昭和時代,科學博物的精神.
還是很讓人迷戀的燈罩,再看仍不厭倦.
二樓的住宅展示空間,早期的嵌入式木格廚櫃.細緻而饒富風味.
望外的窗戶,線條,主軸,不對稱交錯,真是難得.
對照外觀,其實這主軸中,不對稱的窗戶飾紋,與拱型尖屋簷的對比,完全繼承萊特的風格.
入內再望,還是很讓人讚嘆,田上的小屋萊特學的傳承,仍有著北國難以忘懷的詩意調性
標準日式咖啡館的SOP, おしぼり,冰開水,乖乖燙過杯的咖啡杯.讓人舒舒服服的的度過一個下午.
彰顯建築的百選LOGO,低調而雋永.
門外再一眼,北海道田上的萊特風小宅邸,實在很讓人驚艷,
很遺撼没能在這次的旅途中,把他散落的寶貝看個够.
夏天的北海道,藻岩山麓下的ろいず珈琲館,幽靜又詩意的午后,留下了難忘的一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非Google用戶「留言身份」請使用「名稱/網址」,網址可不填,唯勿匿名,以便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