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8日

分享

衡陽路上的滄桑


日治時期有名的日本人街區榮町,到戰後繁榮的布莊,掬水軒,茶莊,南北進口貨等,這條衡陽街,在台北經歷了潮起潮落,更在20世紀没,因一把火,燒掉了這條著名的街屋群,也似乎正式的宣告這條街屋的正式死亡,讓這個衡陽街,僅剩伍中行及全祥茶莊等較完整的舊屋保存,北側己不太容易看到什麼街屋的遺跡了.

但尾隨這幾棟原先被燒毁的布莊原地重新再建,建案設計師似乎想辦法再依原先建築立面的元素,重新再造回原來的立面,讓這些元素能隨時間的流逝,再呈現在這條歷史悠久的街區中,延續那難忘的街屋光景,不過可惜的是老立面早己被拆,所有新立面全為新造擬舊元素的手法呈現,整個保存的味道還是不如重慶北路二段172號的原民會的低樓層那樣,精細而弘偉(因為重慶北路這棟,論舊有的立面紋飾設計水準及一開始就被保存下來的立面,已是台灣現階段算是非常著名的案例,其實日本很多歷史建物的空間再造都多少利用這種模式),只能說在僅剩的建地上,再造這樣的精神,算是聊勝於無了. 

然而在這一排北面的新大樓完工後飽受業界的讚許後,再加上近三年來市府大力支持的"台北好好看"及全面的舊社區都市更新,讓這條街,未來充滿了危機及建商所謂的商機,四處都可以看到没有出租完成的舊街屋掛上都更的建商看板,這種人潮没了,屋主走了,陡留房地產商開發價值的最後剩餘剝削,到時侯台北市民得到,又是一條要從歷史資料裏才能找尋的空間記憶,累積的歷史空間厚度,及過往殘留在空間裏的空間記憶,在台北似乎已經完全被多媒體的資料再造所掩蓋,這樣的現象,似乎是整個西區現今的共同現象,大稻埕,城內,西門町,圓環,後火車站,士林,無一不被侵蝕,同時也造就了房產業的大漲,我常在想,這樣的政策,到底造福的,又是那一群人呢?


這是翻自LIFE雜誌的舊照於50年代,相較之下,新建築還是保留下原有的建築立面樣式,以作為這條街最後的時代辨識


整個本町及榮町這個區塊,都因台北這三年來的都更,進入了新的開發期,很多老街屋貼滿了都更建設公司的廣告,看了令人沮喪.


對面還是隱約可以看到很多紅磚灰瓦,在等著建商的開發及摧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非Google用戶「留言身份」請使用「名稱/網址」,網址可不填,唯勿匿名,以便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