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9日

分享

屏東市的藝術殿堂--宗聖公祠



台灣有很多家祠散落在地方,少有人關注,而屏東"宗聖公祠"算是其中少有華麗家祠的代表之一,最近看到報紙屏東縣政府終於已經開始要整修它了,真希望這樣的空間,能得到一個好的結果,終究早期屏東的富庶及古蹟的美,不止是我們所想像的那樣而已,也希望老百姓下屏東,不要只有墾丁的春吶和東港的TORO,屏東富藏的老古厝及多族群激盪出來的地方文化,才是最令人讚賞的.

宗聖公祠,為曾姓在屏東的祠堂,成立於昭和二年(1927),完工於昭和四年(1929),算的上是大正遺風下,台式復興大興祠廟的混搭綜合體,個人也是被那對天使和洋風的泥塑所吸引,才在三年前遠下屏東去探訪這棟寶殿,不過拜訪時當地土狗超兇悍,外加室內髒亂無比,回來後被跳蚤咬到全身都是紅豆冰.最近年底整理照片,才細部發現這些彩繪,泥塑,木作,實在是台灣廟宇文藝復興時期(日本大正到昭和初期)的傑作.

細部公祠歷史內容請看阿逹碼 宗聖公祠-屏東縣定古蹟-屏東市勝豐里謙仁巷


小弟就是沖著這幾隻天使去拜訪的,斗門前的一對天使舉著牌匾
這種西洋風的泥塑圖騰,在日本據說開先例的開智學校
其設計師立石清重是自當時東京日日新報的標頭圖騰而來的.


事後才知,台灣有天使圖騰的裝飾在廟宇和民居裏,還真是不少呢!
天使在當時,代表的是追求真理,先進開明之意
只是台灣的天使,仔細看都會多了飄帶
不知是民風較淳樸的因素,還是自傳統廟宇中仙女輾轉而來呢?


側殿洗石屋頂上的洋服先進和小朋友,代表的應是大正末期浪漫的開端吧


華麗精緻的脊墜,放眼現存的廟祠和民居,應屬少見
"雲落山中高士落,月林XX美人來"


獅座圓混厚實而有趣,屬潮州派匠師葉金萬之作
一旁洗石壁及桃形字體書法,為當時時代下混搭風的精典表現


和新莊三山國王廟很像的右獅堵,同為見証細瘦前腳獅的風格
只不過這時的材料開始轉型為以洗石工法為主的泥塑,代替過去繁重的白石雕工


雙螭虎的頭巾,黑凹紅凸的束木,以及華麗厚實的花草束隨和矮胖的金瓜筒


厚實雕工的象座


祠內諸多洗石柱礎和螭虎桌腳


燙金的"天經地義"牌匾,數數看有多少隻扁蝠在上面呢?


黑色金漆的壽樑,蓮花斗抱和連拱,彎枋上仍可看到大正昭和時代流行的富士山圖案


大楣上少見的廣潮風格的擂金畫,仍可看到"廣東大埔蘇濱庭繪"的落款
真希望整修後還能看到這些東西


精典的三通五瓜,真是精彩絕倫


雙獅座的斗抱,擂金畫的步通,以及巧趣螭虎的看隨


厚實的龍座


細緻混厚的斗拱,七爪的挫瓜及三爪的趴瓜
重點是瓜體上是黑框的牡丹彩繪,標準西洋畫風


除了精采的大正洋化洗石,潮廣風格的木作彩繪,宗祠正廳側面壁堵上
居然有現代化的各種交通工具的彩繪,火車,巴士,汽車,汽輪和客機
最有趣的居然還有"噴射機",實不知這是那一年畫的.(難不成昭和初期就有噴射機?)




當然宗祠裏最著名的書法也不能遺露,只不過這些字體小弟才疏學淺,無法說明字體為何


只知這些字體為竹葉體,可見早期台灣書法藝術功力了得


精彩的宗祠,在台灣真是少見的藝術瑰寶
和同樣在1920-1930左右的日本ヨドコウ迎賓館建築,你有看出什麼大時代的特性嗎?
在一次世界大戰後到經濟危機期間,日本時代那時的富庶與繁榮,
可以讓日本內地請美國建築師萊特到阪神蓋宅邸,
而台灣可以請中國廣潮匠師來起宗祠,
這才是真正的黃金十年,也實在是台灣當時藝術水準上
無可遮掩的光榮文藝復興期啊!

僅以這篇文章,獻給這星期即將上完課的傳統建築欣賞講座
算是當做期終的結業報告吧!

2010年12月26日

分享

萊特的ヨドコウ迎賓館


萊特的建築,這些年被大量的討論,其中之精髓,除了眾所皆知的人,環境與建築關係的草原學派外(如位於賓州著名的落水山莊Fallingwater),最想了解的,是在日本時代的現代主義ArtDeco風格中,到底是如何呈現.尤其在日本的建築雜誌裏,幾乎没有不提萊特對日本的影响.但對當時的台灣,這個影响又是透過怎樣的形式出現在台灣的建築裏.

關西的阪神附近,有一座由萊特所設計興建的的淀川鋼鐵迎賓館,這座日本唯三的萊特作品,是唯一没有遭到修改切割的完整建築,而且一個星期只開放兩天,實在不易安排前往.1923年萊特在東京完成帝國ホテル(現已被搬遷至名古屋明治村內),一開始並未受到多大的轟動.然而1923年東京大地震,亳髮無傷的ホテル,讓日本業界驚嘆並開始研其建築的特性.也進而在1924年接下來完成的這個案子,成為萊特住宅建物在日本的唯二案例.

參觀迎賓館,從兵庫阪急芦屋站走來,若没有抬頭仔細看,很難能察覺住宅的正確位置.其風格和許多萊特在美國的建築畫冊一樣,都被巧妙的和山丘環境相融合.著名的MAYA風格,花臉般的石磚牆和只有幾何線條所勾勒出來的凹凸大谷石面牆,再再都表現出表現主義的裝飾風格,加上室內幾何飾紋,連續不間斷的間隔空間,大落地窗及狹長的走廊玄關,都和萊特後面一系列的"草原學派"如出一徹,讓我在這個案例中,知道了這些看似複雜線條的呈現,是從古典樣式到現代主義建築時代的過渡美學,而ArtDeco應算是幾何線性美學裏的巴洛克風而己.在萊特MAYA風格的影响,也確實間接造成台灣某些日本時代建築呈現表現主義的開端.只是可惜的是,這棟住宅裏並没有找到影响台灣溝紋磚(Scratch Tile)的痕跡(聽說帝國ホテル有呢),算是其中的小小遺撼吧.


一樓的川廊,即可看到石燈枱和幾何的大谷石


木框玻璃窗和銅質幾何飾紋,是主要的室內裝飾元素


萊特曾受日本傳統建築文化的影响,這框景的大自然川廊,就是証明


二樓客廳壁爐旁可移動組合的桌椅,都是萊特自己設計


天花板左右各側均設置不少的通氣風窗,增加屋內的對流和空間的通透性


三樓日式和室一景,可見其基本銅質元素


三樓川廊的幾何稜形拱門


四樓飯廳


頂樓陽台


1924年就己完成的四樓廚房,可以看到日式幾何廚櫃和西方的現代主義融合的洽到好處
看到最後反而最喜歡的是設計師設計的室內傢俱,那才是我的最愛


MAYA Revival Style,是不是和台灣某些日本時代遺留下來的銀行建築風格很雷同呢?


台灣最近豪宅橫行,那種把自己關在市中心格子屋裏的房子,居然在台灣大行其道
什麼叫豪宅?1924年的ヨドコウ迎賓館,就己說明了一切!

2010年12月22日

分享

被霸凌的老街屋--北台灣街屋的奇幻修復術


自從三峽老街和艋舺北皮寮在媒體的造勢成功迴響後,
似乎大家對這種老街屋的維修法頗為認同,當時就非常担心這種異質化的空間
會成為各地方施政的主流,果然這四年來
相繼的開始了一條一條老街的修復工程,深坑老街,北皮寮,迪化街等
也同樣的用一樣的邏輯來修復這樣的老街,但是這樣的老街,真的是我們要的嗎?


辯証法裏的質量理論,明白揭示質變到量變,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到底我們的老街修復,是否技術已經精湛到了可以量變了呢?
若是,那最近數量這麼多的老街修復,以文化奇想美學為基本的古蹟再造,
又帶給了我們什麼樣的質變空間來呢?
空間與質量的辯証,一直存活在流動的時間裏對話
可是北台灣政府主導的老街屋空間復興,却選擇了一條没有未來的道路


同樣的老街修復,我們看到了很多對過往空間的奇幻巧思,
以及修復後端產業空洞的再異化,讓台灣的老街區進入了一個短多長空的假性空間
這雖然也是一條必惡道路,但當量大到某種程度時,是否可以再回到真正的歷史質化的追求
以及市民共同歷史記憶的保留,而不是再創自己不知為何的美學自我空間呢?

曾巧遇古蹟修復的事務所監工,說古蹟要修的七分古,古料能用就行了
也曾遇到座談會裏的教授,說古蹟要修出古意,而不要成為一個新古蹟
這看來都是正確的方向,但若把老照片和修復後的對照來看
便可發現,其實有些早期的街屋,其泥塑線條之工整,品質之良好
若尚留存於世的,基本上是不需要什麼大修,反而一被修繕後
為了要有古意,都一個一個變成花臉,
再加上新的技師工夫不到家,全變成了三不像
其實過去街屋是庶民時代累積下來的空間,其中各別有其建立的時代風格
且基本上又是不同的匠師所建造出來的風格建物,
堆積出來冏異不同的街屋情趣,才是真正的趣味所在
現在硬要在一個時間裏統一由同一個事務所來執行完成
這樣的美學和風格,反而再次讓政府手介入了庶民的空間裏
倒底是幸還是不幸呢?

當看到以下老街屋未修前和修復後的現象差異時
只能說,都發局在迪化街成立的URS127,就己代表了政府的態度
老街屋的修復,在北台灣,就己不再是古蹟修復,而是替文創美學開拓道路的推土機而已
難怪有老師說,"現在真正的老古蹟没人要看了"
若連林安泰古厝都可以因花博變成那樣,
延平北路上知名的亞細亞ホテル
牌樓上的的THE ASIA HOTEL都可以變成仿日本時代商行的"大千百貨"時
我們又能說什麼呢?
奇想的美學,代替了歷史的追尋,
是這個時代老街的災難,也是北台灣街屋歷史追尋的悲哀.


<
延平北路上的大千百貨,在2009年未整修前的山牆,尚可看見日本時代著名旅館"亞細亞ホテル"
遺留下來的英文白漆"THE ASIA HOTEL"店名
這家旅館,在日本時代的大稻埕相當知名,應有不少名人住過


2010年被列入歷史建物後,一座從未在山牆出現過的虛擬日式綁框紋的店家招牌"大千百貨",
被奇幻的創造出來矗立其上,而原先還算清晰的勳鮑紋,却被修的花臉重重,
看到這樣的情景,我們又能說什麼呢?嘆!
詳見大稻埕街屋(9)延平北路二段7號大千百貨


三峽老街上粗糙的再製泥塑,是北台灣老街重建風潮的濫殤




後段再補回的泥塑,是狗?還是兔?細部觀看其泥塑,才知道什麼是"Disney Land"
工法還没到位,政府是否可以再用點心,多一點監督和驗收.


北皮寮的紅磚塗鴨牆,被政府當成是老街文藝復興的"新美學"


北皮寮庶民空間的異化,從不存在與虛擬般的異想空間,


與一旁的遊民和當地文化嚴重對立,在艋舺形同一個奇幻的"美學孤島"


也淪陷的迪化街,北街最為慘烈,己整到都認不出來
而現在,正在整修最靠近大橋頭的一段,後方己建大樓,至於面對北街的店面最後會如何,只有靜待揭曉!


深坑也快成了老街遊戲場,好險這一棟還没被輪到


現在只要看到這個招牌,廢話不多說,趕緊先拍先贏,以免老東西没拍到後悔
不過反過來想,問題根本不在營造廠和事務所,而在社會結構,政府的心態,和人對土地的感情上


還是讓我們回歸到對街屋歷史的追尋,文化記憶的尊重,以及社會結構的重整上頭才是正確的老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