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31日
分享年末建成圓環一遊
連假的第一天,意外的出了個大太陽,
本要下南部因氣侯的突變,頓時不知所措.
索興一個早上,回到小時的圓環,
看看這些老街屋朋友,是否健在?
果然,新時代的圓環,已開始進入不同的氛圍.
庶民的老街屋,在此已無發言的位置.
拆掉的,變成摩天大樓,以及藝廊.
被保護的,成了木乃伊奇幻般的展示中心,
還没拆的,都貼了帆布條,等著被都更.
那種地產蠢蠢欲動的浮躁,走在路上隨便都感受的到.
一路上,
到處都可看到,推著資源回收車的在地人,航向回收中心.
行經法主公路口,
也曾遇到手拿マップ ガイド的日本遊客,在尋找歷史,庶民的身影.
四處的工地,怪手,帆布看板,
Firing的城市,終於最後還是會來吞噬這最後的一塊庶民聖地.
而經歷日本時代新社區的與起,
戰後驚恐萬分,家家戶戶門檻緊閉的恐怖時代.
到經濟起飛,小吃露店林立,庶民美食聞名的圓環
未來,看來是鐵定走入文創天龍風的新天地.
但歷史,又在那裏呢?
圓環,謝謝你陪我渡過小時最甜蜜的孩童時光.
而過往的庶民風華的時光片羽,
看來只能永遠存活在我的記憶裏.
八角窗,還能有多少時光?
ホテル,看來也要都更再見了.
百年孤寂的巷弄,看來只剩下文史導覽人員的大聲公.
但那樣的歷史,是真,還是假,是庶民,還是精英?
巷內年歲已久的竹節管,不用解剖,也不用重新製作的像拱搥一樣,
扎扎實實的告訴路過的人們,什麼是生活的美學.
五條通口,歷史面牆的街屋,正被怪手,
如同被機器昆蟲吞噬般,一塊一塊的拆吃入肚.
您可知曉,這裏曾為裕仁太子來台時,
所設立的歡迎唐人牌樓入口.
也是戰後台灣光復時,張燈結彩喜洋洋的布牌重要場景.
摩天高樓的天龍生活,或許真是整個社會努力在追求的?
蓬萊閣口的現代街屋,不知是否也會......
南洋傳回台灣的洗石子+嵌銅線工藝,又那是人行道好好看有辦法比擬的.
碩果僅存的戰後馬賽克街屋,充滿了日本遺留下來細緻工藝的氣息.
實在是40年代,古典,和洋,台灣店家商號裝飾趣味的精典.
15+1,圓環藝勢力,這條文創風,讓我對圓環越來越陌生了.
日本時代,曾是阿媽拍攝寫真的圓環寫真館,已然高樓矗立,
看來圓環是已經,回不去了....
2012年12月30日
分享竹南慈祐宮的大正藝術
出外街屋出草,若遇天氣不佳時,除了拍大象外,
就是躲到廟裏,尋找是否仍保存過往東西方文化相遇時所碰出來的火花.
竹南中港的慈祐宮,重建於大正年間,也是台灣大正富庶年代裏,
精彩修廟殿堂的年代產物;各種精彩的木作,石雕,均完成於當時,
除了早期清朝遺留下來的少數遺跡外,這座廟中間重要的三川殿等
均是以大正時期重修為依據的美學基礎,而被保留讚賞.
不過有趣的是,廟方所提之簡介,全重心放在清朝與民國,
這種廟方斷代記憶的文化導覽現象,充斥在台灣現存的各寺廟中.
而且近來詮釋方向,更有嚴重傾斜之慮,
實在是台灣文化自覺中,最大的反面教材現象.
當然,我還是來找西洋人的,看看除了被人說荷蘭人憨番扛樑的趣味外,
是否尚有其它日本時代,引入摩登大正風的木雕或石雕趣品.
果然在入口三川殿屋角下,各有著一對有趣的西洋仕紳淑女,和一對穿燕尾服的官員.
大正摩登時代,匠師庶民對近代化的嚮往,充份表現在地方的廟寺裏.
這現象才是現階段台灣廟寺趣味裏,最值得深思又探討保護的.
可惜放眼現在,已没什麼人再研究這所剩無幾的趣味.
只有深識此道的愛好者,自我咀嚼一番.
或許,在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廟堂前,這洋人日本鬼子的玩意兒,
可能不值一提吧!
標準"仁丹"造形的八字鬍.手裏,應是提著"卡棒"吧!
現有廟堂中,除了中國忠孝節義的故事外,很少會出現的女士戲文.
而這少見的西洋淑女石雕,更是難能可貴.
哈哈,男高音帕華洛帝出現了.....
站在傳統戲文人物旁的西洋近代人,如同巨人一般,
你還會說他是繼承憨蕃被罰扛柱頂旳意思嗎?
廟裏木雕作品也是很讚,這隻咬著錢幣的三腳蟾蜍,也是精典.
另一隻咬錢幣的三腳蟾蜍,竹南慈祐宮讓人不容小覷啊!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