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9日
分享光影的拱門--大阪狹山池博物館
大阪的建築場域,算是安藤在關西最重要的作品場域,所有包括自己的辦公室,之前初登場的私人商場空間,成名前住吉的長屋,還有公共建設的紀念間博物館等,在大阪市裏一應俱全,方圓內半天的遊程均可抵達,算是研究安藤非常輕鬆且又很舒服的建築城市.而這棟博物館,算是大而美,不易迷路,且又免費的好博物館.
居於狹山池的博物館,佔地於狹山池一旁,本為歷史有名的蓄水狹山池,於一旁開挖成立紀念治理大阪洪水有成的博物館,由安藤操刀下的建築,把善長聞名的清水模,和原本狹山池裏早期為了灌溉所施工的水利結構和土牆,做了一次時空的對話,館內歷代累積的地質層,和清晰剔透的清水模對比,成了入館內最大的視覺震撼,而其早期仍使用的水池監測塔,除了一個被原地陳列在館內外,也和現場仍在池中使用的塔樓相互對望,形同非常特殊的視覺意義,觀展和實體功能的對話,在這裏產生了不同的意義.
當然安藤最善長的清水模上光影的變化,反映在擬拱門幫的圓形廣場裏.而安藤這十年來重要的建築語彙,似乎在這裏得到更大的聚焦,成果也更顯精典,而清水模的細緻和光榮,也算是得到了最大的鳴放,也是我看過安藤同樣的拱門裏,最漂亮也最讓人難以忘記的.(同時可以看一看淡路夢舞台裏的拱門)
看安藤的作品,是一種內心的解脫,是一種與天和地對話的旅程,有時感覺好像和入京都的禪院一般,平靜而和諧.清水模對他而言,只是如匠師逹人般,為了要達到人器合一的結果.而真正讓人敬佩的,却是不鑿痕跡的過程和自然合一的光影啊!
從車站走來,走入巷子會先遇到一堆民宅,最後就會看到這片狹山池了.
一入眼簾的,就是這座巨大的量體,陽光反射,令人難以不正視他的存在.
直線的走道和那裏都看的到的清水模.
入館走道前的樓梯,倒是很像台北故宮博物館的交錯線條.
很幸運的遇到了降下瀑布的時段,走道,瀑布,光,影,清水模,真是有趣的經驗.
陽光下的瀑布,讓人Dizzy到不想離開.
二側仍在下落的瀑布.
精彩的開始了,又遇到圓形競技場以及拱門,且又遇到陽光下拱門影子,即虛幻又寫實,真是奇妙的巧遇.
圓形競技場下的清水模,居然如此剔透,彷彿如鏡一般,產生那種似有若無的反光,這也是我每次去參觀安藤的建築時,最喜歡尋找的影像.
這個景像,相似參觀過安藤建築的旅人,應該印象深刻,淡路,京都,大阪和神戶.都出現過踪跡.
清水模與歷代水利工程土牆的對話,簡單而難得.
倨矗於地下室的池水塔樓,和仍在服務於水池間的塔樓,互相瞭望.
門,走道,水池,清水模牆
位處後端巨大量體間的空地,好似數個積木堆疊在一起似的.等了好久好久,只能和談情說愛的小情侣說聲對不起.
是的,這個園區不是只有一棟大積木
池裏仍服務大眾的塔樓
花了個下午,也得離開若不是博物館,可能再也不會經過的南海大阪狹山池車站.
2011年3月25日
分享台南巷弄的奇遇--關帝廳
上次去台南,除了飽食一頓外,最妙的是又碰到一條之前没有走過的巷子,在裏頭遇到的關帝廳.
本來只是在西門市場吃完土魠魚羹,肆意隨興的找巷子走到孔廟,就誤入叉路,進到這棟奇遇的關帝廳
祀奉別地轉來的關帝君和觀音大士,組合而成這座戰後才蓋好的堂廳.
一開始不太以為意的我們,自由的參訪,巧遇來此廳迎土地公穿新衣的在地人家,熱情的招呼我們這些神名的由來.
一步一步仔細看,才發覺不得了.這小小匿身窄巷的廳堂,居然寶藏不少國寶級的畫作和題字.
再加上門旁板片上的活靈活現的木刻,實在讓人不想離去,在這個悠哉又不經意的旅程裏,實在是驚喜連連.
西門市場,我最愛的超寫實打燈術,又被我遇到了.
進入台南的小巷,宛如進入時光遂道,絕不會後悔.
地上這東西不知是不是以前的打水幫浦
廳堂前有一間小屋,窗上的鐵窗是我看過最有韻味的鐵窗.當時的工法和技藝巧思,實在難得.
關帝廳的北方綠釉屋瓦,為戰後整合不同神明易地重建.不過裏面的關公神像,實在少見.
不要小看規模不是很大,真是臥虎藏龍啊!
入廳一旁的門神,定神一瞧,就無法釋懷了.
再入內一看,壁上之題字,更是難得,要潘氏父子二人同一廟廳,共繪作品,那就更不容易了.
門前的木雕,實在細緻趣味,不懂其中忠孝節義故事的我,只能欣賞匠師典雅的作品,而獨自讚嘆了!
我只看的懂最後這二幅"水淹金山寺",真慘,呵呵!
2011年3月19日
分享核能,海嘯---大自然開的玩笑嗎?
1995阪神大地震,神戶地區死傷慘重,不少台灣的日本親戚在那次災難中喪命其中.
本以為不可能有地震的関西地區,7.2級的地震給了一個大玩笑.
讓地震防火不良的地區,著實上了一堂震撼教育.
311東北關東大地震,雖然地震也造成關東大災難,但真正影响的却是海嘯和核能電廠.
震災準備完全的日本,躲過了地震,但海嘯對沿岸地區的破壞和核能事故對東北土地的災害,
短期內將難以回復,尤其核災,這看似大自然的災害,却是人類自己造成的問題.
綠能開發及工程第一的日本,都無法逃避這樣的災難,
身處一旁的台灣,若自己再不省視用電資源的有效性和多元性,
看來這顆大自然HALLOWEEN的大南瓜,給的會是永遠的TRICK,而不是TREAT了!
2011年3月18日
分享面對死亡的勇氣--日本東北関東大震
2011年3月13日
分享三水市場裏的女人香
三水市場,一直是我最喜歡的台北老市場,日本時代遺留下來的現代裝飾建築
仍被保留的豬肉攤木枱,好吃的壽司和出國想念不忘的肉粥.
最重要的是那裏面有名的店家,個個都身經百戰,少不說都有四五十年以上的歷史.
老闆娘個個熱情親切,店家東西又獨樹一格,
其對市場的專業及尊敬,從其穿著打扮都可見一般.
加上每一間老店年輕的一代都有意願接棒,直覺讓人感到寬心.
儘管年輕一代的消費群少跑傳統市場採買,多改往大賣場,
但食物,人,老市場的氛圍及文化,仍被凝聚在這難得的老場域裏,
無一不是老艋舺的縮影,也是每每回去艋舺逛逛時,一定不會錯過的街區.
庶民,食物,老店家,永續,建築.碰上觀光客,速食,咖啡廳,策展,新興的新"老街屋"
活的老古蹟,和新興的"台灣電影文化城--北皮寮",反而形成強烈而明顯的對比.
衷心希望這個活的場域,和老闆娘們努力留給後代永不抺滅的飲食文化
能在這裏長長久久延續下去,這才是艋舺人的真正未來!
也讓老台北人相信除了台南的西市場,
我們台北也有傲人的台灣老菜市場.
當然和那些奇奇怪怪己被文化經費置入行銷的名嘴導覽相比,
相信自己的在地經驗,才是在地文化復興該有的態度.
再次真的希望,回歸老百姓關心的生活,才是落實市民主義該有的態度.
一旁的老街屋,其陽台上早期的洗石瓶頸欄杆,和赤峰街內的風格如出一轍.
天花板上的露天天井,通風而不濕熱的設計,和台南西市場真是有的比!
賣生魚片的老攤,老闆娘述說上輩父親打從日本時代就是在賣生魚片,
挑著攤子曾於紅樓市場等西門町台日混住街區叫賣,其客氣熱情和對工作敬業的穿著,叫人難忘.
市場裏的酸間(冰室的台語),老闆娘仍努力的維持製造冰塊的生意
對從小生長在酸間旁的我,超懷念的.
市場裏難忘的魚丸店老闆娘,熱情有餘又有兒子願意接棒,其幸福之情溢於言表.
四五十年的土雞店,婆媳同攤守住這入口第一攤,讓人印象深刻.
仍如埋入熱鬧市場內的老建築,山牆依舊挺立於內,七十多年而屹立不搖.
日本時代的老台北市徽還在,真是讓人感動啊!
延伸閱讀:
林小昇之米克斯拼盤:新富町市場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