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從華山車站前經過,才驚覺那附近的貨運行,已經被搭上藍白布帆(顏色挑的真是"好好看"),準備等待吉時,開始拆除工作了,這段從加油站到市民大道的林森南路,正準備被政府再次改頭換面成什麼樣子,我不知道,但我能做的,就是把這條曾經是貨物運輸入台北的重要集散地,再拍下來做留念,讓建築也有個ending吧!終究,台北最近這種非理性的地價炒作現象及政府官員惡質的行政政策,已讓台北這個都市的城市景觀,進入了非常不可思議的階段,這種洪水,不知還會沖刷到那個時侯了!想要拍街屋建築物死前的最後光影,在台北,機會實在多到不能再多了,要拍要快!(明天再來補藍白帆布照)
去年中華山車站旁的大貨運行的建築
對面從日治時期僅留的二樓平房去年模樣
平房屋頂的日式黑瓦
黑瓦頂上的晚期馬背風格--風馬歸
三角窗一景
日治平房的實木二樓天花板
天花板中其一打上"基隆場"三字,不知當初興建街屋時這些字代表的作用是否為木料本為基隆所用
天花板上的"新宮""吉""xx"不知是否為建設這個街屋的商號名稱,還是另有它意?
平房街屋騎樓一景,已成過往
林森南路24號陳宅,是為火車貨運承攬商
近晚的平房,和天色一樣,正式邁入息燈號的前夕
俯視鳥瞰華山車站的平房街屋
2010年1月29日
分享 分享2010年1月28日
分享衡陽路上的滄桑
日治時期有名的日本人街區榮町,到戰後繁榮的布莊,掬水軒,茶莊,南北進口貨等,這條衡陽街,在台北經歷了潮起潮落,更在20世紀没,因一把火,燒掉了這條著名的街屋群,也似乎正式的宣告這條街屋的正式死亡,讓這個衡陽街,僅剩伍中行及全祥茶莊等較完整的舊屋保存,北側己不太容易看到什麼街屋的遺跡了.
但尾隨這幾棟原先被燒毁的布莊原地重新再建,建案設計師似乎想辦法再依原先建築立面的元素,重新再造回原來的立面,讓這些元素能隨時間的流逝,再呈現在這條歷史悠久的街區中,延續那難忘的街屋光景,不過可惜的是老立面早己被拆,所有新立面全為新造擬舊元素的手法呈現,整個保存的味道還是不如重慶北路二段172號的原民會的低樓層那樣,精細而弘偉(因為重慶北路這棟,論舊有的立面紋飾設計水準及一開始就被保存下來的立面,已是台灣現階段算是非常著名的案例,其實日本很多歷史建物的空間再造都多少利用這種模式),只能說在僅剩的建地上,再造這樣的精神,算是聊勝於無了.
然而在這一排北面的新大樓完工後飽受業界的讚許後,再加上近三年來市府大力支持的"台北好好看"及全面的舊社區都市更新,讓這條街,未來充滿了危機及建商所謂的商機,四處都可以看到没有出租完成的舊街屋掛上都更的建商看板,這種人潮没了,屋主走了,陡留房地產商開發價值的最後剩餘剝削,到時侯台北市民得到,又是一條要從歷史資料裏才能找尋的空間記憶,累積的歷史空間厚度,及過往殘留在空間裏的空間記憶,在台北似乎已經完全被多媒體的資料再造所掩蓋,這樣的現象,似乎是整個西區現今的共同現象,大稻埕,城內,西門町,圓環,後火車站,士林,無一不被侵蝕,同時也造就了房產業的大漲,我常在想,這樣的政策,到底造福的,又是那一群人呢?
這是翻自LIFE雜誌的舊照於50年代,相較之下,新建築還是保留下原有的建築立面樣式,以作為這條街最後的時代辨識
整個本町及榮町這個區塊,都因台北這三年來的都更,進入了新的開發期,很多老街屋貼滿了都更建設公司的廣告,看了令人沮喪.
對面還是隱約可以看到很多紅磚灰瓦,在等著建商的開發及摧毀
2010年1月27日
分享安藤忠雄的威士忌酒杯--三得利博物館
來大阪第一個要參觀的博物館,就是這座Suntory Museum,没有其它原因,只因那天天氣晴朗,天保山又有地鐡可達,再加上離大阪梅田車站不遠,在没有任何功課事先準備的情況下,自己一人單槍匹馬前往,倒也很幸運的剛好巧遇宮崎駿的動漫手繪稿展覽,在Suntory Museum裏活動最後一天.看到自己心中仰慕的宮崎駿手稿細部,又看到安藤的夕陽下的Museum,只能說這真是幸運的一天.
這是我第二次去參觀Ando的作品,第一次在東京的MIDTOWN,看到Issey Miyake和安藤的21_21DESIGN SIGHT,那時就改變我對只是一個清水模技術為主體建築師的印象,來到了大阪的Suntory Museum才更確定自己對安藤的風格認知,不是那種一般的清水模建築,而是確確實實把自己民族文化和人,自然做到一個融和對話的建築師,也讓我能看到在那幾何裏,人,自然的光影,及冰冷的清水模紋路,如何創造出没有一刻是同質的感動中,那種自己文化和西方的建築文化所激盪出的新語彙,讓我在大阪的日子裏,更看到日本文化真正深層的意義.
這棟建築,建築主體形似威士忌的圓酒杯,做為博物館的主體,其內有一個清水模角邊的Theater,入內看似酒杯裏的冰塊,整個空間面對大海,若傍晚時分,夕陽西照,金黃色的餘暉打在博物館的玻璃圍幕上,真是像極了威士忌酒杯裏的樣貌,再加上四週的海岸及廣場,還有僅鄰的天保山的海遊館和摩天輪,讓這個靠近瀨戶內海的大阪港,多了一個美麗的文化景點!也是大阪人觀看落日的好所在.
為了要看宮崎駿手稿展的最後一面,隊伍排到好遠好遠,看來這種現象不是只有台灣這樣!
等待的風景
網狀鋼架的玻璃圍幕,在不一樣的光線下令人Dizzy
清水模的圓球形Thearter,酷似酒杯裏的冰塊
很難不被酒杯玻璃上,光線反射出來的光影所吸引
海,天,光線,水酒交融
望著望著不忍離去
面向瀨戶內海
海邊回望一景
直到夕陽日落
天色漸暗
也是讓離開的時侯了
這是獻給SUNTORY第二代佐治敬三的紀念牌,在他的支持下,ANDO得以有空間盡情揮灑這個作品
2010年1月25日
分享台北街屋(7)城中-重慶南路50號阿桂的店
重慶南路,日治時期的本町通,為當初日人來台北最常生活居住之區域,早期這附近全都是這種新式古典樣式建築,戰後改名為重慶南路,為台北著名的書街,不過這二十年來,隨著街屋建築老舊,及高樓大廈林立,這些還可以看紅磚及幾何山牆特色的老街屋,已一一消失殆盡了,徒剩下這唯一較為完整的一棟50號,讓人緬懷過去頗有異國情趣的本町通,在這個重慶南路上,証明過往繁華存在的身影了!從過往照片,可以明顯看到以往重慶南路稱為本町通,是城內通往大稻埕很重要的一條街道,在日治昭和時期,其座落的各街屋,非常的有歐洲老街道的味道,不管在國立圖書館出的台北寫真帖裏,或是"南進台灣"裏的影像,很難不讓人想像那個很奇妙的日治時期重慶南路,是多麼的不同,這也是每次在拍街屋時,非常有趣的地方.
這一棟街屋,也是有很強烈的辰野風在裏頭,紅磚的外牆夾雜白色線條的立面風格,是當時期該街區街屋慣有的手法,但最吸引我注意的,是那三樓頂的山牆,三角形幾何立面裏裸空三條的空間,在一般台灣當時的街屋,是完全不同的風格,這種極表現主義的手法,在當時這個本町裏,確實常見,而這也正反映出本町多為日人商社或官署機官街屋的裝飾風格,迥異於台灣其它較為華麗的山牆風(如迪化街),這種官方的街屋風,倒也讓台北當時樣板建築眾多的首善之區,給了台灣建築工匠們學習模仿的空間.
50號的山牆,三角幾何裏有裸空的想像,簡單却不落俗套.再加上屋簷下方紅白夾雜的辰野風,真是保留不易的好街屋
也是標準街屋的格局,和其旁戰後再改建的郵局
遇到這種因綠際會遺留下來的好街屋,多拍幾張都不嫌累
轉自Flickr的日治時期本町通寫珍帖照片,地點位在重慶南路和衡陽路交叉口面向北方,這一棟50號就在照片的左邊,還隱約看的到.
曾幾何時,街景變成如此,就算没拆的街屋,立面也已被破壞殆盡了
Google Life上的舊照,是站在以前東方書局的樓上往重慶南路拍的,左邊三角窗就是現在的星巴克,這棟阿桂的店就在左邊半八角山牆街屋再過去三間.
這個"南進台灣"是台灣歷史博物館老影片翻修計劃中的日治時期宣導短片,讓我們看到了台北日治時期街屋的面貌,而且還是"活的",真是令人感動.
PS:感謝H大的強力推薦及N先生陪我一同前往購買!
2010年1月24日
分享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