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30日
分享10年後再看城市的遠見
那天去甘州街媽祖宮口吃飯,行經仁安醫院,想說進去再看一下這棟經典老醫院裏保存良好的老手術灯枱,結果這個社造的空間裏正巧在撥映公視10年前的名作,城市的遠見,而且還剛好在撥放宜蘭經驗那一集.
其中有一段在敍述宜蘭地方政府如何控制過去被過於開發過頭的無限容積率,讓市民能在一定比例的容積率下享受平衡的自然,農田,城市,交通之間的關係.再回來看10年後的台北,完全被量化的城市發展決策,以及毫無章法的開放容積率下的台北都更,真是直覺我們的社會真是越走越退步.
都更不是萬靈丹,一個完全滿足財團利益而亳無城市規劃的地方政府,若10年後再回頭來看現在的都更,我相信一定也還是最醜最没規劃的台北市,因為硬體的更新不是城市美醜的唯一因素,內在市民空間的不自然及都市規劃的完全失衡才是造成今天台北市醜陋的因素.就算再如何upgrade硬體,再如何暴發戶式的文創裝飾美學,市民與交通,自然,環境的關係没有取得一個平衡,就算是一個再如何嶄新的社區,如70年代規劃完善的東區住宅,以及政府70/80年代推廣的國宅,到最後也是全部陣亡,因為鐵窗,加蓋,停車位,摩托車等,都不是人民自己願意變成這樣的,而是政府整套的基礎公共設施嚴重缺乏,才會造成今天的結果!台北市內停車位的嚴重不足,交通幹道各車種的控管失衡,捷運公共運輸系統不親和的設計及建設緩慢,路面電塔佔據四處的人行道,看到的都是公有空間的不親和及醜陋,那又如何引導市民經營自我社區空間的美感呢?都更不是壞事,問題是,政府在大力提倡都更城市美感的同時,政府幫未來都更後台北各區的市民,有準備好要做什麼才是重點!真希望我們市民,能因為城市居住親和本質的改變,讓我們市民找回驕傲的認同感!
2010年6月26日
分享台北老街屋的記憶追尋
最近真的是很愛找尋老街屋的身影,一來在這個都更怪獸肆虐的氛圍裏,看能不能再趁機再找回一些街屋的記憶,一方面也想讓這些街屋生命終點以前,趁機噢醒它們過去的光榮.以下是自己最近找尋到的一些有趣的街景和過去時光的連結,或可讓人有空行走街道時,還能感受到過往的雲煙.
1.太平町上的張東隆商行台北本店
現在為延平北路一段145號的第一化工,就位在大千眼鏡旁,要不是在友站裏看到這個照片,没仔細比對,還看不出這棟現在是第一化工的街屋,日本時期居然是從事石油汽車貿易等著名的張東隆商行,1932年就已經是少數台灣GM Moter的經銷商之一.看到這樣華麗的建築老照片,再看到現在右側已被好好看,以及頂樓山牆已被打掉,要不是第一化工房客重新整修回修原味,還真看不出原來早在日本時期就有這麼好的洋樓,再對比一旁大千眼鏡那二間街屋被莫名奇妙的列入歷史建築(太和堂藥房-台北市文化局,成立於1947年戰後),就更可以發現這些搞歷史建築的評審人員,評審標準問題真是不小,因為這一棟145號,可以說是當時太平町前段到北門口之間,最高的建築,而且結構也還是維持原樣,結果保護的居然是大千眼鏡,真是令人無言,只能說愛拍街屋的同好,要拍要快,因為這一棟據聞早已賣給建商,只是不知何時要都更而已!
過往的繁華洋樓
這張可以看到145號的弘偉,再過去三角窗就是南京西路交叉口的萬里紅公共食堂,149和151號都還是小兒科呢!
2.台北市衡陽路的江山樓支店
江山樓原位於台北市的歸綏街的大馬路上,是台人在大稻埕街區裏最有名的藝旦間,不過戰後因與同為歸綏街的公娼為隣,成為被污名化的聲色場所,而後因拓寬而拆除蓋起了大樓,不過在日本時代的地圖中,日本人活動區域的城內也有著江山樓支店(如下),可以幾乎肯定這棟11號,應就是江山樓支店,最近常想,這樣既存的地景及學者正在研究的大稻埕藝旦流行歌曲學,是否有可能整會的一天,再現江山樓實景的文化風華呢?
日本時代的台北市街圖裏,有江山樓支店的地點,就在這條衡陽街上,左下方三角窗就是以前的東方書局,日本時代為新高堂
這一張日本時代的寫真帖為新公園西側門公園號處,面向衡陽街西門圓環的照片,可以看到右邊紅色招牌江山樓支店,就應是現在11號的位置,而左邊公園號衡陽路側的山牆也都還在一模一樣
2010年6月23日
分享文字傳承的日星鑄字行
自從Apple電腦問世後,文件印刷開始容易被人透過電腦列印出來,也進一步嚴重影响了傳統印刷業,舉凡報業,名片印刷等,都受到極大的打擊,尤其傳統印刷行業裏最上游的鉛字行,更是影響甚距,印刷廠開始改成電腦印刷機後,傳統印刷裏對鉛字的需求就越來越少,而能供給標準實體鉛字的,就只剩下位於台北市後火車站太原街裏的日星,還加減維持著傳統鉛字的經營.
遇到日星,是在2009年初國際書展時,在版畫區裏巧遇鉛字及手印印刷,而那時剛好我也在想去學習版畫自行刻畫及印字的可能.經過一些格友的介紹,才開始認真注意起這店家及鉛體字的各種活化的可行應用.當然老板的甘心及努力,也讓我們在這個電腦無所不在的世界裏,想要找回漢字手工自行印刷的可能,再次實現.其實,想要擁有自己手製的名片,倒是一件放在心裏很久的事,而日星的鉛字,給了我很大的想像,讓我能利用最簡單的方法,自行做出簡潔單純有味道的名片,而且也可以彈性的運用不同的字體模組,來創造不同的使用.重點是,日星張老板的用心,讓我們感受到傳統文化的承傳,是到了不做不行的時候了!而政府口中的文化創意產業,本就應以文化根基發展及傳承為主,其它創意應用等,應是讓民間自行發揮.至於如何深耕傳統文化根基及結構,政府看來真是得多加把勁!
現在很少能看到這麼多鉛字的鉛字行了,印像中太原路巷字裏以前有很多印刷廠.
以前南京西路262巷裏就有很多賣學校習字簿及漫畫的
地下室的木製撿字盤,黑悠的痕跡,仿佛訴說鑄字行裏悠久的歲月
一樓待整理的鉛字
不管當書印還是其它落字用,都很實用
營業有時間,請先上網查詢會較洽當
日星鑄字行:http://rixingtypography.blogspot.com/
最近有在徵義工,包含撿字及鑄字訓練,做為以後成立博物館前的前奏!
2010年6月16日
分享南昌台北樟腦工廠
南昌路口的菸酒公賣局,幾乎是每次經過就想進入的重要古蹟,但因地處玉山官邸要地,不要說進入,連在旁專心花時間拍照,都會被軍警人員驅離,而中央銀行後面神秘的紅樓,又常不得其門而入,每每開車路過,心裏很是好奇這個樟腦工廠,以後的命運會是如何?直到去年中行經南昌路,才發現大門深鎖的工廠,已然大興土木,在不知以後會變成什麼模樣的心急下,找個時間前往拜訪,才揭開它多年來在心中的面紗.
整個工廠依日治時期的資料來看,面積不小.BLOCK內幾乎都是工廠的範圍,現存的園區只剩1902年落成的小白宮,1915年落成的紅磚及RC混造的樟腦倉庫和1929年的石貯水池,而這些自1902年來陸續興建及拆除的空間,在挖除停車場柏油路面時也挖到了1937年的車場及1915年的石板道路.不僅如此,當地還保存了載運場區內樟腦運送的鐡道以及早期昇降機的遺構,而這些豐富的產業足跡,相信在台博館細心的復原下,應可以不用再重導華山煙酒工廠般,所有產業史跡完全被文創空間破壞而無所保留研究教育的窘境.當天也很幸運的有機會遇到了工友讓我進入,同時也看到施工人員在水池邊小心奕奕的在把拆下來的紅磚塊一塊一塊的洗刷整理,這樣的細緻動作,應可以說是少數整修單位有細心在對待這些老建材的.真的是態度,決定一切啊!
其實去年台博館出了一系列叢書,就有提到這批日治時期的樟腦工廠建築,尤其那本"世界第一,台灣樟腦",更算是認識台灣樟腦產業的入門書籍,著實讓這個曾為世界第一,但現己漸漸被台灣遺忘了的產業,慢慢的拉回人民的記憶中,相信除了南昌台北樟腦工廠外,未來華山旁的專賣局樟腦精製工廠也完工成為台博的系列展館後,相信會讓更多的人,更了解樟腦產業對台灣過去三代來的貢獻.
在寫這篇文章時,相信台博館正在努力的整修這座台灣最重要的樟腦工廠,有了台博館把勸業銀行整修成功的經驗,相信這座樟腦工廠,也一定會帶來成功的結局,至少中央級的維護規劃,所帶來的成果真不是地方單位所能創造出來的.也讓人明瞭古蹟的修復及博物展場的規劃,是一條無法用時間去賽跑比擬的工作,唯有放手讓專業有心的團隊去除商業政績考量的施行方向,才能帶來成功的果實.希望2011年開館時,也會有一樣成功的果實.只可惜台北的松山菸廠,可能逃不過被文創空間置入的結果了.
延伸閱讀:
古蹟採秘.解碼台灣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51009
世界第一.台灣樟腦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35690
活動: 台灣博物館 2010/5/14~2010/10/15 探索樟腦王國特展 http://www.ntm.gov.tw/tw/exhibitions/3a1.aspx?id=84
1902年的小白宮,據說極有可能為設計1915年台博館及台北水源地唧筒室的野村一郎
簡單古典歐陸的建築風格,為尚存早期日本明治時期作品中較完整的建築
停車場柏油路面下的車場及石板路
小白宮窗戶的立面
紅樓旁百頁窗及類辰野金吾洗石條帶紅磚的壁面
一樓紅磚的雨棚地面及尚存的鐵道遺跡,可惜拍到這兒没電了
從停車場島瞰專賣局,紅樓及工廠
這個點應是拍專賣局塔樓的最適角度吧!
1945年美軍轟炸圖,藍線以西為工廠原址,很多建築都尚在,包括現為財政部所在地旳樟腦原料倉庫及昇華室,中央銀行所在的分餾工場,腦油蒸餾工場及阿片工場製品倉庫等,還有現己改建為停車塔的貯炭場木工場等,和現在今非昔比
2010年6月12日
分享阪堺電車--浜寺駅前-我孫子道
阪堺鐵路上的終點站浜寺駅前,就在南海鐵路浜寺公園駅的對面,走路不到3分鐘,是一個很小的一個停車站,這個站没什麼人坐,對我而言,只是想滿足坐阪堺單節古董電車的樂趣而已,没想到對電車不熱衷的我,這趟旅程,讓我對日本人電車保存及愛護的態度,實在敬佩不已,路面上百年級的單節電車,要是在台灣,早就被視如鄙夷,看到這樣的活古董,還能維持地方的交通工具來使用,真是大阪人的幸福啊!不僅如此,沿路上不同型號的各類別古董電車,被換裝成各式各樣的活動廣告,好像在看小時侯的玩具火車展示秀,真是個很值得一遊的好景點.
這就是浜寺駅前站,右邊這條路直直下去就是通往南海鐵道的浜寺公園駅了
非常迷你的小車站,也是阪堺電車的最終站
就是搭這台可愛的古董電車503到我孫子道,也就是停車庫
放心,我有和大哥打過招呼,没有肖像權的問題
我孫子道到了,bye bye 503
另一台165,長的又不太一樣
全綠的172
日本真是拍鐵道的好地方,怎麼拍都很有FU
車庫裏的單結電車,簡直就是小時侯火柴盒小汽車的翻版
新款的熊貓電車塗裝來了
看來看去還是喜歡355這種老電車
阪堺電車路線圖
變形金剛的華山車站--愛的文創豪宅樣品屋
今天去上了堂有趣的課程,回家時順道經過林森北路,想說去看一下華山車站和六條通的老建築,没想到看到變形後的華山車站,著實嚇了一跳,上星期才看到的URS21的驚恐才剛結束,没想到現在又看到一個對有歷史地域價值的華山車站,居然為了好好看和花博,變形成為"愛的文創豪宅樣品屋",好像在告訴大家活動過後,車站必拆無疑,而且會創造一個新的日本東京都六本木般的新形開發案.更扯的是在這棟建物上居然不是採回復原狀的整修方式,而是全然破壞及文創藝術的結合,其策略操作手法和URS21如出一轍,後面的利益及土地價值的美化才是整個政策的主要思維.其實保留一個具有歷史的建物對新開發案來說應是利大於弊才是.但透過藝術文創對建物的破壞性整新的方式,讓人看的出政府對華山車站歷史建物的態度,應是打從心底就没有想要保留這個車站,不然這種破壞程度的維修,反而讓這一個過去台北歷史裏重要的貨車站,也是1950白色恐怖年代思想犯被送往綠島的起始站,漆上了"有愛心的白色小屋",這種行動藝術的反諷,到底是對過去歷史的泯滅還是對市民都市記憶的挑戰,真是令人無言以對.
我們對建築的再造,難道一定要用這種暴發戶的方式,花費塗改,來造創美學價值嗎?科技的進步,讓我們有了更多的選擇,下面附檔的3D Mapping Show,是近來極受行動藝術推崇的投影方法,不用傷害建築本體,也不用花太多的費用,就能造成一定的美學及藝術效果,這種雙贏的手法,相信不是没人知道,只是態度決定一切,没心也没有用了!
2010年6月9日
分享藝術創意建築霸權來臨時--URS21的文創品牌現象
當全球化真正來臨之後,所有藝術的品牌化(如LV特約藝術師日本村上隆在台灣熱烈討論的現象),建築的名人化(亞洲近來受北京奧運及日本新一代建築師的影响),以及工藝創意的集團化(PPAPER,學學文創等),仿拂過去台灣没被重視的美學及建築空間,一個一個的被聚焦而有秩序,而年底的花博,似乎也是主管單位想要以政府之力力導台北美學復興的一個終極事件,但經過這些年來的台北市Reform,我們不禁要問,台北美學,我們的市政府,準備好了嗎?
URS21,也是一個可以由小窺天的小案件.位於民生東路中山北路口的中山配銷處,本為煙酒公賣局在台北的配銷點,因廢省後荒蕪到現在,都發局以廢棄空間再利用後,本為直接進行修建為文創育成中心,經台灣好基金會爭取給藝術家當畫布的"壞迷宮",等展後再結合建築系所一起再造中山配銷處.極力打造和四週創意商店的結合創意街區.這種合縱連橫結合創意集團,建築系所,藝術名人的操作模式,到底圖利到的,是那些人?
當台灣好店通知有這個活動時,就已知都發局背後的手,早已是該中心運作機制的中樞,也引不起我的興緻.但經好友當天的提醒,還是免不好奇去了一趟,果然這樣操作下的結果,現場針對被廢省後的中山配銷處的在地研究極少,反而聞到的是未來類都更City 2.0的商業藝術氛圍.而歷史文化與藝術創意產業的衝突,也在現場表露無遺,這二三年來,在"老大哥"背後的影响下,台北看到的儘是讓二個群體撞擊的比過去更厲害.而透過這樣的衝擊,又造福了更多附近得利的豪宅建商.豪宅,名品,文創,又顛覆了附近街區紋路及歷史脈絡.為了要彌補歷史的失連,就採取本應是民間自主導覽,現却成為政府補助特定法人的文化導讀,更妙的是,帶路人還不一定會是老在地人,這樣的措施,都再再証明一種被官式化的社區營造,一步一步的讓我們失了根斷了魂.
從美國領事館變成一點都没有歷史痕跡的台北光點,再到URS21的育成中心,大家看到的,是一個完全没有歷史異國風情發展脈絡概念的都發局,在早已成型的中山文創產業市集的產業現象上,錦上添花的提出了URS21,以達現成政績之效.但中山北的創意產業,早已成型,若要政績,那都發局應好好想一想其一旁惡臭的新生北污水大排,好好整治一下,免的到時花博開幕,最美花博的中山區,也是最臭新生北的中山區.
全台煙酒公賣局的廢棄空間,怎都變成了文化創意中心?除了URS21,台中酒廠也淪陷了.
行動藝術與廢墟,當我們進入此地域時,其實就已是藝術
見頭不見尾的大貓,似乎在挑動我們對廢墟的窺視,還是我們只是被火紅的大貓,佔據了眼睛
蓋豪宅前週邊被拆除的民宅,無法掩蓋URS21單純以文創產業過渡到幫建商美化豪宅的終極目的
墮入黑洞廢墟裏的大貓,不是本應自由的存活在非人為的空間裏嗎?
品牌化的落款再再提醒我行動藝術目後的商業,廢墟只是裝飾
面目可憎的大貓,這時似乎已佔據為王,廢墟己無所在
看來困惑的,還真是不少人
政治,廢墟,藝術,空間,生活,這樣的辯証,歷史又在那裏呢?
這一段是景美人權園區行動藝術陳嘉君衝突事件發生後,民間開的研討會,很能讚同裏面的一段話
"在這個議題性的藝術在園區裏出現,政府一開始的源頭是有問題的."
反而言之,在URS21裏,行動藝術和公共廢墟的對話,是不是本質也是要被批判的對象呢?
套一句前委員說的話,一個行動藝術没被引起討論及波瀾,那算是一個失敗的作品呢!
2010年6月7日
分享被解構的傳統技藝--台藝大古蹟藝術系成果展有感
今天一早去上個課程,剛好在板橋台北縣議會旁的黃龜理記念館裏,展出台藝大古蹟藝術維修系成果展,才發現原來這個系已經存在13年了,而且其展出內容包涵了剪黏,跤趾燒,彩繪及木雕等,看的我有點吃驚居然現在學生傳統工藝的水準已到一定的程度,想必這些年的培訓也造就了不少人才,但他們真的能靠這些技能養家活口嗎?私底下和這些同學聊天,發現和想的一樣,在傳統建築己被納入文資法及建築法規裏的架構下,傳統匠師拼場的結構己蕩然無存,而學生或傳統技師反而被納入建築體系的架構裏,以案子來算工資的結果,要想有好的作品出來,實在難如登天,若要把這些技藝導入文創的範疇求得結構上的商業發展(如跤趾燒)那又是商業應用的範疇,也不應是學術單位應該做的,在這個傳統技藝的傳承十字路口上,從學生言語中語多無奈,以及建築體系最近如火如荼的國際建案名牌化,真是為這些台灣傳統建築及技藝感到憂心.
最近常看到媒體每天說文化創意產業,但是没有文化,那有創意?請這些建築老師們,多花點心思在傳統的建築研究上吧!日本的這一代現代建築大師,也是在上一代徹底了解自己文化之後,才反芻出來的建築精神.那樣的風格,也不一定適合我們台灣吧!若什麼建築都是名牌化,那台灣那時才能產生自己風格的設計大師呢?就連Ando都認為傳統建築的研究與共存,才是建築存在的目的.也唯有這樣,那被解構的技藝,才有真正發揚的一天吧.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