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9日

分享

金華街裏的福州美味


很少吃麵的我,其實要我指出有吃過的麵館,五隻手指頭都指的出來,不過這一家金華麵館却不太一樣,因為我大概已經吃了二十年有了,而它服務的人群,也讓它不論搬到那裏,都一樣客人络驛不絕,從不曾改變.而那碗福州丸湯及濃郁的麻醬麵,則是讓我在它過去的搬遷中,找尋好久才找到的好味道.

記得二十年前大學時期,和一些朋友去了師大和平西路上很是有名的ROXY PUB聽音樂,有一次聊到很晚,要在附近找宵夜,結果就在現今金山南路和金華街的交叉口遇到這家麵店,叫了碗福州丸湯和乾麵,再和同學叫了滷大腸及油豆腐,直呼好吃,還記得當兵前還三不五時還會去光顧一番,可惜當兵前居然搬家,也不知搬到那裏去,爾後退伍完,有時想吃麵,也找不到到底金華麵館搬到何處,直到為了工作需要,去政大上課時,為了要停車子才在金華路舊台北監獄南側,一堆停滿黃色計程車的店面前,發現了搬來之後的店址,而從此也成為冬天每次從中和公司回家的路上,晚餐的選項之一,原因無它,因為冬天來吃上一碗咬一口會爆漿的福州丸及麻醬濃稠到滿滿芝麻香的麻醬麵,那熱呼呼的感覺,身體馬上都暖了起來,當然還有那其它的小菜如油豆腐及滷大腸,都是讓我們一來再來的重要因素,當然這種從閩北隨國民政府撥遷來台的味道,也証明當初早期來台的司法人員,有不少都是閩北的官員.而華光社區的搬遷,也希望這間金華麵店,搬到潮州路後,能够維持這樣傳統的味道,長長久久.


二十多年前原是在這個低矮的二樓平房三角窗營業,老一輩的北北好像都看不到了


麻醬麵,油豆腐及滷大腸,是我常點的菜色


人真的還不少,這是我冬天最喜歡的位子,够暖和


可更改價錢的價目表


認真的店家最美麗,大姐說要拍的美美的,我有做到噢!

2010年4月28日

分享

華光社區裏的回字刑務所宿舍


華光社區這塊地,真是一個很特別的場域,居民組成及歷史空間的都市脈絡,和尚未拆遷前的林森北路14/15號公園相比,簡直就如出一轍,同樣有日治時期遺留下來的官舍,同樣也因長期被不法佔用,加上市政府長期無能管理而遺留的地方黑洞.而長期居住的居民久而久之形成台北市獨有的眷村文化,以及四處散落道地的眷村美食.不止如此,同樣的為了美化市容及都市區域開發而引暴拆遷與否的市政話題,但最重要相同的是,同樣擁有日治時期重要的歷史空間,但一遇到偉大的拆遷,就開始忽略了如何保存在地的日治時期既有的遺跡,唯一不同的是,林森北路的14/15號公園日治時期為日人在台重要的墓區,其中特有的明石元二郎鳥居及墳墓因"活人要拆遷為什麼死人不用拆遷"的意識型態下,被拆的無影無踪,而這個華光社區裏的台北刑務所圍牆,要不是是台北城的唭哩岸石已被列入古蹟,那後果就不知會是怎樣的一個結局.

不過其旁倒有不少的日治宿舍,其中最讓人想留下紀錄,首推這棟回字日治宿舍,其底座維持日治時期半圓鐡窗的氣窗,上築以木構的日式建築,算是當時少有的建築格局,而其位於武德殿的右側,也多少說明其刑務所,武德殿及宿舍之間的關係.而這個宿舍據說為日人成員所住,且早期接收時的台北看守所所長也是居住在內,更可知這塊宿舍在台北看守所尚未搬遷時,應還算是法務人員使用的空間.當然這整塊區域其中還包含了民國50年以後再蓋的司法新村,2-10村各散落其中,走入其間,仿如走進法務部各時期宿舍的樣貌洗禮,不過以現今來看,能再這樣的細看這塊時光下的城市角落,應也不到一年可以讓大家參訪了.


空照圖裏可以看到回字刑務所宿舍的右半部,左邊二棟已是戰後再蓋的宿舍


回字宿舍小巷內一景,要拜訪最好先和住家打聲招呼


這間據說就是以前看守所所長的住所


簡潔的和風樑式被掩埋於雜草違建之中


地上的半圓鐡框氣窗,更証明這棟回字宿舍的建立年代


巧遇的春暖貓咪




回字宿舍外E字形的日治宿舍還是看的到大略的格局


其旁的空地,據說早期就己經經手賣掉了


1年365天都還高掛中華民國國旗的里民巷弄,眷村文化的重要意象


非常早期的人力車滅火器,專為小巷弄滅火用,在台灣應該所剩無幾了


巷口的店家


進入此巷晃如另一個世界,和早期14/15號公園,及中華路西門町的理教公所如出一轍,看來這些早期圍繞在總統府方圓十里內的眷村遺址,真的要一步一步的走入歷史了.

2010年4月25日

分享

小時老路(3)艋舺探望阿祖之路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圓環老路(3)艋舺探望阿祖之路
這條路線,是外公載我去找阿祖的路,阿公自小失怙,没有了父親,而阿祖又改嫁,從小就被奶奶帶大,爾後跟著叔公祖來到圓環.儘管改嫁後的阿祖,已和夫家毫無關係,但阿公還是三不五時,前往往在艋舺同母異父的叔公家探望阿祖,非常的孝順.也因這樣,我也三不五時的會被帶去探望阿祖.

記憶中,阿祖總愛坐在竹編藤椅上,穿著以前的古代服裝,特別是綁小腿,坐落在房間旁的角落裏,印象中阿祖是個很温和的人,每次當我被阿公帶去看阿祖時,叫了聲阿祖,就會看到阿祖和藹的笑容,那個印象,到現在我還是忘不了.不過可能當時是小朋友的關係,不太喜歡老年人的味道,所以我很少進去叔公家裏,頂多在外面巷子口玩耍,或等著有時被帶去龍山寺拜拜.不過前往阿祖家的這一條路,我倒是不會忘記.因為一路上廟超多,我三不五時就會被外公嚷著要合掌拜拜,行經夯不隆冬的至於有個四五家廟.也因如此,騎自轉車從圓環到艋舺大部份就得花個快一個鐘頭吧!

一樣從圓環開始,不過這次不往寧夏路,而往西南方的天水路,這條路以前是小學每次要回西門町家裏都要搭13號公車的路.它不會像南京西路及重慶北路車那麼多,而且這也確實是一條老路,路上會經過劉銘傳從大陸帶過來祀奉的瞿公真人廟,該廟為板橋林家所建,但後因拓路而廟宇折半,921後更重新原地起廟,再過去的法主公廟,更是大稻埕有名的寺廟,這天水路中間巷內的法主公,以前在清代及日治初期整個巷道都叫法主公街,只要遇到法主公誕辰,整條封街進行廟會好多天,我印象中小時最愛的歌仔戲及布袋戲,就是廟會時,整天在這裏鬥戲.228的煙販槍擊事件,也發生在附近.最記得陳明章有一首祭孤魂,就是描寫這個廟的情景!而法主公,香火現在也真的没法和以前相比了!


圓環旁有名的快安西藥房,現在還在,快安老板的阿婆,以前住隔壁,永遠難忘


華亭街和天水路交叉口,這裏有一棟為日治時期台灣民眾黨成立的樓房,可惜已拆建,而照片中華亭街對過去到南京西路的古董商場,就是日治時期的"蓬萊閣"


天水路現況


瞿公真人廟現況


法主公街現況,法主公就是街底,已改建成五層樓的另類廟宇

穿過延平北路,來到清朝時期是台北護城河的長安西路尾,和西寧北路交叉口的海霸王創始店,以前則是大稻埕停車場(就是火車站)舊址,是通往淡水線的先發站,然後再向南行,過忠孝西路後直行到漢口街,右轉進入環河南路然後到了康定路再左轉,總記得這一段車很多,阿公都騎很慢,到了康定路口,先遇到了歷史很悠久的晋德宮,這個很廟很特別,因為在長大的印象過程中,不是台北很有名的廟,但總記得阿公很堅持,每次只要經過,都一定停下自轉車來,要我和他一起合掌拜拜,還說這個廟歷史悠久,要不是被拆了前殿,算是當地小有盛名的角頭廟.


原日治警局建構加蓋一層樓的延平派出所,228時期重要的軍警據點


新加坡舞廳,少年時高深莫測的地方,"黑影幢幢"


這應該算是北部第一家店吧!小時侯不論坐公車聯營13號回西門町,或外公載我去阿祖家,都會看到,對面就是以前的"大稻埕停車場",有火車開往台北車站


記得最早還没有這座通往三重的忠孝橋時,這裏好像要過平交道


其旁的台鐡宿舍群,台北最後完整的日治宿舍群,應會在雙子星機場快捷後,走入歷史


由此轉入開封街


轉入開封街二段109巷時,會遇到紅磚老厝,再次証明這條路也有歷史


轉出漢口街,會看到慈雲寺,為老街區裏有名吃齋的佛寺,蔣渭水逝世後的夫人陳精文女士出家後就是待在慈雲寺二樓.直到1986年去逝為止.


再轉入康定路,就看到這一間每次經過都被要求要拜拜的晉德宮,到現在還是難忘

往南經過左邊的瓦斯株式會社,及再過去有名的祖師廟,當然不免俗的,又要合掌拜拜,不過特別的是,若阿公要送我回西門町媽媽家的話,那遇到貴陽街就會左轉,經昆明街到西寧南路口的家裏.但若是要去阿祖家,那就沿著康定路直走,還得經過桂林路,以及現在紅到抓免調的剝皮寮,最後就會來到三水市場旁叔公阿祖的家,這樣的路程,大概算來也要花個45分到1個鐘頭左右.途經瞿公真人廟/法主公/晉德宮/祖師廟,有時還會和阿公去龍山寺探一下在廟裏效勞賣香的嬸婆.每次去總記得要花個整個下午的時間,路上的情景,到現在為止還歷歷在目,難以忘記!


台北媒氣株式會社


內江街及康定路交叉口附近的街屋,有不少還是維持紅磚建築,而對面的台北護專在過去很是有名,小姐姐過去的小學同學就是這裏畢業的


抵逹祖師廟,接下來就知道到底是要回老媽西門町家,還是要去阿祖艋舺家


艋舺有名的華南銀行,一看就知是日治時代的銀行建築,只不過後來的人在建築結構没變的情形下,拉皮整新而已!


老松國小康定路一側,以前整排全在賣二手腳踏車及二手五金行,我的第一台腳踏車也是這裏買的,又稱為賊仔市.還延伸到老松國小對面去咧!


現在紅到不行的剝皮寮,立面的回復算是成功的案例,但至於古街屋的活化,實在不敢想以後的狀況!


要去阿祖家的路口,剛好是以前肉粥前的巷口!

艋舺阿祖之路1
1902年的地圖,法主公街堂堂矗立在地圖裏,而藍色的延平北路日治時期的太平通尚未開通
天水街前舊時稱為建成街,後段還是水渠,到底就是大稻埕停車場
橘色直線既為現今的重慶北路一段26巷還在,
橘色橫線既為現今延平北路一段66巷,巷裏還可看到幾棟清領紅磚平房,
以及以台北城牆石堆砌的圍牆

艋舺阿祖之路2
同樣1902年地圖,這條康定路連個影子都没有,只有水渠及水潭,倒是其旁的西昌街都在,
而以前曾住過的貴陽街更妙,前段(1)為歡慈仔街,直興街及草店尾街,後段(2)居然是水渠,
而且我們家以前對面居然是小水池.而且馬偕的艋舺教會已和祖師廟遙遙相對(可以參考馬偕自傳)
而老松國小也還没興建,桂林路前段則全是田地,直到第一代的艋舺停車場為止

艋舺阿祖之路3
這張戰時美軍地圖,載明日治末期中國及荷蘭大使館的位置,最妙的是,
荷蘭大使館居然就是現今新加坡舞廳的位置呢!
而太平通上的銀行,應該就是現在延平北路上的彰化銀行吧!

艋舺阿祖之路4
美軍的地圖上,可以看到GAS Company旁有Camphor Factory
想不到在電影街尾端,還可以看到樟腦工廠,真是奇幻的晉德宮區啊!
看完這些地圖,真是完全顛覆我小時記憶的想像!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圓環老路(3)艋舺探望阿祖之路

2010年4月22日

分享

四月的紫梅香


這篇其實已經記錄很久了,因為最近是做梅子季,再加上很多朋友再做,這次就把藏好已久的紫酥梅記錄來分享一下,讓大家多幫幫梅農,而且自己做的比較健康噢!這東西真是很神奇,而且會越做越上癮,會想做這小物是因為當初上班常飲食油膩,缺乏鹹性食物做身體環保,後來常去買老五民宿的三年梅酢來喝,覺得真的不賴,漸漸的想說乾脆自己做也比較省食省錢,不用每年去買一次免的添麻煩.上了Google找,就開始了自己無師自通的紫酥梅修練之旅.

基本上我是依這一帖"南港高工蕭豐修老師祖傳秘方"再加以修改而成,只要照著作,基本上問題不大,都會成功,但重點是,最好一年以上再來開封品嚐,味道更加,我手上有一些照此方法製作,已放置二年以上的紫酥梅,其濃郁的梅子與核仁互為浸泡,其與紫酥,鹹糖溶解在一起的味道熟成而濃郁,取出些許紫酥梅湯液,泡杯熱水攪拌一起,就是一杯很讚的冬天去寒防感冒的盛品,若和雞家庄有名的飯後茶飲熱梅汁相比,絕對有過之而無不及,或許這就是熟成的嗞味吧!

1.買1包10斤清明前的梅子回家裏先洗清水並去蒂,並把水倒掉
2.用1公斤的塩巴擦洗梅子,置於容器內二個鐘頭
3.用水浸泡之前的塩巴及梅子於容器中,水只要滿出梅子水線些許即可,待一天半至二天後沖洗乾淨
4.將梅子放於太陽下曝曬二天,我家因無法曬太陽,所以用電風扇
5.買一斤紫酥葉,泡水洗淨去梗,只留葉子
6.將紫酥葉曬乾,不要太乾,葉子要有點軟軟的
7.將玻璃筒內先放一層紫酥葉,再放一層梅子(放入之前一定要用刀子劃一刀),再放一層些許砂糖
8.同樣的步驟一直做,做到梅子及紫酥没有為此,此時大概會耗掉一包半的砂糖
9.封罐,貼上日期,等一個月後再開罐加入一包一公斤的砂糖,連續做三個月
10.一年後就是很好的梅子了


一包紫酥梅大概300元上下,清明後會更便宜


6公斤一包


泡入水裏的水晶樣


置入鹹水筒中等待去菁


等待風乾的梅子


我用這種砂糖,一包一公斤


一層紫酥葉


一層梅子(再次提醒要去蒂及割一刀)


一層砂糖


井然有序的排列於瓶罐中


封罐


過一至二個星期的樣子,就會有紫酥色用梅子汁跑出來


整罐後的二年紫酥梅,大概可以分個四到五罐吧!


這是二年熟成的成果,放越久,越好吃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