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26日
分享艋舺龍山寺三川殿的開明洋化豎材
台灣在被日本統治的50年中,開明進化,一直是日本政府在台灣想要表現的風格(當然也有另一面殖民的深層色彩存在),而台灣廟宇文化裏,從儒釋道齊聚一堂的開放性格,對這50年來現代化的影响,也不可能完全漠視.所以當時很多被整修的大廟中,就有不少展現融合在開明現代化的現像裏,所出現的景像.
上次去了趟艋舺龍山寺,視力1.2的老婆眼尖的看到三川殿上的抱斗和豎材,居然有小天使.可惜身邊没帶家私.上星期天帶了家私再去一趟,好好的一拍,才發現這些豎材,除了獅座,象座外,座騎上遇架著天使也就算了,居然豎材上又掛著穿著燕尾服,留著鬍鬚,另一尊看來好像王母娘娘樣的仙女,手裏居然拿著洋傘,這樣的風格和麥寮拱範宮的斗拱頗為相似,應可算是對當時開明社會裏的一種反思.順著時代演變形,塑出不同木雕的風格美學,不僅没有影响到週遭的傳統建築結構和美學基礎,又能反應當時的社會時代變遷,且更加豐富傳統建築裏的美學風彩,誰說廟宇就一定是傳統,一定是漢文化呢?
從這些早期工匠在傳統建築裏的努力,看到了文化的創意,不是只有呈現在商品上,也活生生的活在每一個角落裏.若要說把傳統文化完全摒除,或像什麼"好神公仔"那般自創傳統,那廟宇內的木雕石刻圖騰樣式的創新,更為現在找不到文化自主性的文化政策,早己點燃一盞自信的明燈了!
位於三川殿四點金柱藻井上的斗拱,不仔細看,不易分變其細樣
已被重塗金漆的樑柱和斗拱,還是難掩美麗木雕的風彩
服披肩燕尾服,手拿拐仗,象座上有著姿勢風趣的天使(還是挪吒?)
最有趣的是,那象座的象牙,其下勾的方向和真正的大象象上勾的方向,正好相反
另一側的象獅座,其豎材為樣似王母娘娘(不知這種稱謂會不會不敬或只是仙女而已)
同樣獅座上仍架著一隻姿勢不同的天使
架上的娘娘,背後有石榴和仙桃,手裏拿著洋傘
右手下方矗立著另外一隻鳥(不知是雞還是鳳凰)
三川殿門神的上方斗拱,各架上一對紳士和仙女,右側仙女提著琴,左側紳士拿著劍
羚羊座上著鬆垮西服燈籠褲的紳士,呈現特別的開門進化情趣
這六仙抱斗豎材,實在讓人不得不注意它們的存在
2011年1月24日
分享寺町通內的咖啡香--京都スマ-ト珈琲店
日本咖啡喫茶店,其實算是台灣咖啡文化的原鄉.早在日本時代,就己有不少的喫茶店在台北的榮町本町和太平町出現.而這1925-1940年代的咖啡喫茶店文化,也正是當時培育出台灣開明先進的新文化重要場所.經歷了戰亂,進入了國民政府時期,老咖啡館漸漸消失,現今要在台北尋找日本時代老咖啡館的吉光片羽,簡直是難上加難.
不過京都的スマ-ト珈琲店,倒讓人掉入了過往老日本咖啡館的好時光,成立於1932年的老珈琲館,算是京都裏數一數二歷史悠久的老店,本來叫做スマ-トランチ,賣的是中餐洋時,戰後才改為珈琲館.二代目的老老板每天一大早,都會在店門口烘培咖啡豆,做為當天煮咖啡之用.也因如此,在通往本能寺的寺町商店街上,早上都可以聞到陣陣的咖啡香,貫穿七八十年而不墜.店內仿瑞士山中小屋的實木表現風格,和門口的不鏽鋼招牌,都讓人掉入了早期的喫茶店的特有美學之中.當然有名的咖啡館,沉穩回甘的咖啡和連美空雲雀都時常光顧,每來必點的蜂蜜熱鬆餅(ホツトケーキ),更是讓人值回票價.雖然常要排隊排很久,但也讓人甘之如飴.單純,簡單,悠久,難忘.是讓人無論如何一去再去的好店家.
室內實木的內裝,是1972年慕尼黑奧運年代的美學風格,當時第二代老板正好去歐洲瑞士遊玩時,
依當時瑞士的山中小屋所改裝的.
門口的男女對座的店標,和百年烘培德國品牌的PROBAT,再加上剛烘完咖啡研的餘香,讓人期待
堅持用濾布式沖法的咖啡,維持京都己先加砂糖的作風,讓人陶醉.
當然這個送禮自用兩相宜的咖啡杯組,也是京都人結婚送禮的熱門禮物
美空雲雀最愛的蜂蜜鬆餅,熱呼呼的入口即化的好嗞味
冬天喝果汁?是的,這是熱的柳丁汁,還真的蠻好喝的咧!
煎過的法式吐司,也是店家的重點招牌
スマ-ト珈琲店的火柴盒COLLECTION,細數過往喫茶店煙霧裊繞的氛圍
自家烘焙的散裝咖啡豆包裝,買回家還是香味猶存
早期延用至今,亳無改變保持傳統的包裝紙,是一個店家對自己商品用心的信心,信譽維護的重要表現
天花板上的吊燈,別有一番風情
時時可以看到附近的老客人,一大早拎著報紙,悠哉的坐在沙發上
打發看報的時光,這樣的場景,在京都早上處處可見
台北早期也有這樣的咖啡文化,不過這些年來,
不知是速食咖啡文化的興起,還是老一輩的已然凋凌,
慢慢的讓這樣的咖啡文化漸漸的消失無踪了!
2011年1月20日
分享上京區的奇遇--京都聖アグネス教会
京都的聖アグネス教会位於京都御院旁,能有機會入內一探究竟,實在是一大巧合,那天正要前往同志社大學去探訪著名的紅磚煉瓦建築群,也計劃途經烏丸通時,可以順便去拜訪同是19世紀末西洋教會煉瓦建築的平安女學院和煉瓦聖公會教堂.不過幸運的是,在拜訪途中巧遇教堂內部難得的對外開放,也讓這棟越看越像台北中山長老教會的教堂,進入我的參訪行列之中.
記得之前在參訪日本時代遺留下來的中山教會時,曾看到日本聖公會來台和台灣人一起成立的大正町教會(現今的中山教會)和傳統北部馬偕長老教會的教會建築有所不同,心想這些日本時期興建的教會,多少都受到日本內地古典和哥德風格之影响,呈現中小形但不會太過於巨大的教會形式,有別於歐洲或傳統英國傳教士傳入的高塔建築.而這棟建於1898(明治31年)的煉瓦教會,曾於1931年(昭和六年)大規模修改,內部格局雖然和中山教會有所不同,但其風格却是相當一致,當然還可以看到不同於台灣,早在明治時期就有的石砌洗禮台,和實木的主堂桁架,也讓自己在這天的旅途裏,多一份感謝的心,終究行程不論是否因這意外的奇遇所延誤,能溯源看到台灣教會建築另一支派的源頭,如何呈現內部的禮堂,也算是豐收的一天.
會眾席一景,和中山教會一樣,全是早期保留下來的老實木橫椅
實木柱上的玻璃嵌燈和凸紋實木柱,仍維持早期的哥德風格
屋頂上的實木椼樑,不同於中山教會複雜的架構,單純而唯一
遠端昭和時期再行製作的玫瑰彩繪玻璃窗,和懸在空中的吊燈,其風格與中山教會如出一轍
只是我們看到的,是没有被粉刷之前,原汁實木,被時間淘洗過的味道
若中山教會整修時不粉刷,應也是這種況味吧
又出現的聖詩曲子編號的立牌,和中山教會如出一轍
看來這個東西應是早期日人基督教傳進來時的詩歌布告牌
不知早期台灣長老教會是否也有這樣的設備
哥德式的椼架,佈滿了室內全部的支柱,細緻而高貴
好眼熟的logo,一時想不起來
在這個非假日,没有人拜訪的早晨,真的是只有充滿感激
也顧不得下一站同志社大學了
祭壇前的牧師講台
實木地板,實木橫背椅,紅色椅墊,明亮的陽光,真是參觀教堂的好日子
一旁八角樓裏的洗禮室,這台灣就很少看到了
洗禮漢字二字,和自南洋傳教上來的台灣"洗禮"一模一樣呢!
兩旁連續的尖拱窗及玻璃彩繪,仍可明顯看到其紅磚煉瓦的牆壁
外側鐘樓上的圓形透窗
祭壇上方彩繪玻璃的細部圓紋
外部塔樓二樓的尖拱形側窗,仍可見十字飾紋
內部細膩的彩繪玻璃
位處十字路口的三角窗邊,和大正町教會真是有够像呢!
參考資料:
京都聖アグネス教会
http://www.nskk.org/kyoto/stagnes/page01-2.html
2011年1月17日
分享百年的三板橋共同墓園(2)日本時代的葬儀堂和火葬場
戰前的三板橋,是日本官員在台的重要墓園,不僅著名的明石總督和乃木之母曾埋葬於此,當時還包括不少的逹官商賈,均埋於此地,形成北台灣僅次於台灣神社的重要場域.僅就自日本時代"台灣日日新報"上所見之內容,來看究三板橋在日本時代的重要性及興起.也讓自己對最近遷回乃木之母及明石總督的鳥居現象,有更深的了解.
墓園應自日本時代1895年就已存在,和位於圓山公園旁的陸軍共同墓園一樣,担負日本在台死亡士兵等的墓地.其上並没有什麼建設,秋天一到荒草漫漫.1896年12月27日第三任總督乃木希典之母過世始埋於三板橋,開始三板橋墓園成為僅次於台灣神社的重要場域.而後1897年始建葬儀堂,由曹洞宗的佐佐木珍龍氏募資成立,但於1898年完工前遭暴風破壞.
明治40年(1907)3月,葬儀堂完工,其經費6300圓由崛內鶴松氏負担,建築為八間九間之木造內地堂宇式,正面唐破風,本屋軒高,18尺週圍錣軒高12尺,屋瓦為日本瓦,6月共同墓園整建完成,打通勅使街道(此即為現今之晶華酒店),其道路二側種滿相思樹,以及構築下水道,葬儀堂可容納500人,並於6月舉行祭祀,由其共同墓地管理者,台北廳長從五位佐藤友熊主祭文.
火葬場則於明治33年(1900)二月為文武街淵上鄉右衛門所創設,39年3月佐藤廳長接手.因市區發展及設備老舊,移轉至大加蚋堡中庄仔145町地位置,於明治42年(1909)10月起工,明治43年(1910)7月完工,工費15000圓,白蓮舍藤井設計,其位置東北二百間,中庄仔庄42番地並改火葬費為一等16圓,二等12圓,三等9圓,而東北五町中社仔庄14番地火葬窯,建築費10000圓,建坪40坪.
乃木遺髮式於大正三年(1914)3月11日於葬儀堂舉行
先前由木村匡氏出京,携出遺髮自神戶二日出帆抵台,葬於乃木之母一旁
大正八年(1919)明石總督去世,依其遺志葬於三板橋
墓地工事,南北十五間,東西十間百五十坪,擴掘丈餘深上數尺埋以石砂.
後用三合土造穴,長八尺五寸,幅四尺五寸,左控大葬場,右臨葬儀堂
日本主台50年期間,每年的12/27均為乃木之母舉行祭祀,而明石元二郎則於10/28舉行祭典
當然其間還包括首任民政長官水野遵忌典,和乃木希典的遺髮祭典等
皆於三板橋的葬儀堂舉行,日日新報在1911年也曾把葬儀堂當成台北7座重要的寺院建築之一(當然也和教化有關)
可見這座葬儀堂為當時三板橋著名的堂祀建築.
1945年台北大轟炸空照圖裏,公共墓園右側那一塊,應該是明石原二郎的墓地
(之前百年的三板橋共同墓園(1)的位置有誤,因為據日日新報報載明石墓園,
"左控大葬場,右臨葬儀堂",只有這個位置合乎其敍述),而一旁跨過瑠公圳的路上,遠方就是上所述及的火葬場
(依新報裏的描述,火葬場體積較大,三層樓建築,所以個人傾向遠方的為火葬窯,現址為中油加油站者為火葬場)
只是不知那一個是火葬窯,那一個是火葬場.
1945年美軍地圖,很清楚的標示火葬場為Crematory,是較遠的那一塊
感謝林小昇的資料提供,來自昭和13年,台大圖書館數位化資料庫裏,可以看到火葬場應為現今台北市勞工育樂中心
資料來源:http://photo.lib.ntu.edu.tw/pic/db/detail.jsp?dtd_id=32&id=3294&4&pk=seq&showlevel=2
上圖為現今Google中山區地圖
遠方藍色的為火葬場,是現今的台北市勞工育樂中心
至於紅色現為中油加油站的,則尚待再詢查.
而原為葬儀堂的地點,在公園尚未拆遷的戰後
葬儀堂曾為民營極樂殯儀館,現已為公園停車場出入口
感謝林小昇的資料提供,來自昭和13年,台大圖書館數位化資料庫裏,可以看到以前葬儀堂的模樣
資料來源http://photo.lib.ntu.edu.tw/pic/db/detail.jsp?dtd_id=32&id=3293&rownum=16&pk=seq&showlevel=2
上圖為"高井氏所揮亳之"故台灣總督府台灣司令官正三位勳一等男爵明石元二郎之墓"之石碑
其殘礎現存於台灣文獻館,詳見:台灣文獻館 斷碑殘礎憶明石
http://www.th.gov.tw/epaper/view2.php?ID=12&AID=209
20100302更新資料:
感謝HANK兄提供的資料
《臺灣の山林》第132號 p.69 1937-04-01,
由臺北帝大農林專門部志水守道所寫的一篇"臺北市三板橋共同墓地の現狀と之が改善に關する卑見"裏
有手繪的三板橋公墓地之草稿,其中可以確認日本時代葬儀堂就位於現今岳飛雕像一處
而NO39,NO40右側的建物,仍有待進一步的察証!
1937年三板橋共同墓園手繪草稿
1945年美軍三板橋共同墓園空照圖
-----------------------------------------------------------------------------------
參考資料:
整理日日新報三板橋共同墓園之相關資料如下(時間1895-1920)
1.明治30年,1897-1216,共同墓地葬儀堂建設意旨及募集金之緒言
其曹洞宗的管理者佐佐木珍龍氏之許可,特募集資金
描述成立之原意,為原本墓地茫茫荒草,特建葬儀堂,以便有人打掃處理事務
儀堂建築費預算500圓,葬儀堂內葬儀之相關物品器材200圓
二年內堂內工作人員衣食費220圓,建築中及前後之雜費80圓
文中列出行義捐金的各軍官列表
2.明治30年,1897-1217,保存積金方法
6000坪的基地,其中2000坪為葬儀堂,庭園及所需之道路,4000坪為墓園,一人墓地為半坪,可容納8000人
保存金分為甲乙丙三種,甲地為2圓,乙地為1.5圓,丙地為50錢
文中列出行義捐金的各軍官列表
3.明治30年,1897-1219,保存積金方法
文中列出行義捐金的各軍官列表
4.明治31年,1898-0807,葬儀堂的破壞
描述葬儀堂曾於1897年12月開始發起興建,終於將於8月中旬完工,孰知8/6的颱風,讓所有努一切化為烏有
5.明治31年,1898-1230,兒玉焚香乃木之母
兒玉至三板橋焚香乃木之母,佐佐木珍龍本人迎接之
6.明治32年,1899-1227,
藤田軍醫正,木村事務官,執行乃木北堂三周年忌
7.明治33年,1900-0113,火葬場之新設
火葬場500坪,本為小南門外,共6000圓,以大阪八弘社的模式興建,
其新型的火葬設備,導入貯水的過濾來減少臭氣之產生,以減少工作人員的喪生
7百多位工作人員中,有86位死於MALALIYA或腳氣病
8.明治36年,1903-0311,
淵上鄉右衛門氏(本願寺)於明治33年開始著手,明治34年4月由34銀行接手而後於34年11月江夏勘左衛門
以一個月30圓來向銀行租賃經營,直到明治35年由十人創立台北永壽社才始進入火葬場經營
台北永壽社成立之初資本額一萬圓,期限為明治35年7月到明治64年6月(共30年期約)
其火葬費分為12圓,9圓50錢,5圓三等,其中薪石油費用1圓50錢,火葬場苦力二名60錢
死亡者較多的月份為六月七月八月,較少的月份為9月到3月,因為涼爽天氣自然流行病較不容易
以百斯篤赤痢虎列剌,風土病(麻列利亞腳氣,肺結核為多
9.明治37年,1904-0116 台灣人火葬之嚆失
因本地人不喜火葬,加上畏懼百斯篤疫情告知官員恐遭處罰,所以本地人少有火葬
艋舺蓮花街百六十番王代修,52歲,因胃腸病死亡,遺言希望於三板橋火葬場火葬,後經舊街派出所認可,
是為本地火葬第一人.
10.明治40年,1907-0302 齋堂建築
三板橋共同墓地內的葬儀堂,6300圓由崛內鶴松氏負担,為八間九間之木造內地堂宇式,正面唐破風
本屋軒高18尺週圍錣軒高12尺,日本瓦和葺內部,預計三月完工
11.明治40年,1907-0607 三板橋共同墓園落成
墓地修改和葬儀堂之整建0608完成,此次修改,打通勅使街道,其道路二側種滿相思樹,以及下水道構築
葬儀堂可容納500人,接受神佛道,勿論基督
12.明治40年,1907-0613 共同墓地管理者祭文 台北廳長從五位 佐藤友熊
13.明治40年,1907-0814 登載照片
總坪數3372坪,費用6055圓,墓數1428座,右方之為納骨堂
14.明治40年,1907-1011 登載照片
淵上鄉右衛門氏創設,後來34銀行接手一萬借出,
15.明治42年,1909-0704 己成立14年之墓地
內地人火葬人數統計 共489人
34年-55人 35年-64人 36年-76人 37年-65人 38年-66人 39年-75人 40年-81人
16.明治42年,1909-0615 水野遵行政長官十回忌
17.明治42年,1909-0802 火葬場建設計畫
18.明治42年,1909-0918 火葬場建移轉
因市區發展及設備老舊,預計移轉至大加蚋堡中庄仔145町位置,預計來年二月完工
火葬料為一等15圓,二等7圓50錢,三等5圓
19.明治43年,1910-0225 台北之寺廟 葬儀堂
明治33年二月火葬場為文武街淵上鄉右衛門所創設.34年3月34銀行流當,39年3月佐藤廳長接手
明治43年改築現在場所,東北二百間中庄仔庄42番地,工費15000圓,
現改火葬費為一等16圓,二等12圓,三等9圓
而葬儀堂39年起工,建築工費6000圓,山本覺山氏筆題天門字樣
已有636人埋葬於此
20.明治43年,1910-0334 三板橋火葬場 白蓮舍藤井設計
21.明治43年,1910-0412 火葬場
東北五町中社仔庄14番地 火葬窯 建築費10000圓,建坪40坪
22.明治45年,1912-0421,火葬場
經費10940圓 明治42年10月起工,明治43年7月完工
12000圓由台北廳買回經營
火葬場有三層,上層為忌拜,中層焚燒,下層火葬
23.大正二年.1913-1004,乃木將軍之遺髮
遺髮放置於三板橋母堂壽子之墓側埋葬,建立碑文,
木村匡氏出京,遺髮携出,自神戶二日出帆乘亞米利加丸六日可抵台
24.大正三年,1914-0311,遺髮儀式
擬於葬儀堂8點舉行,9點遺髮到,在鄉軍人會台灣支會長平岡少將忌文
25.大正三年,1914-0314 乃木建碑氏
26.大正八年,1919-1027 明石總督去世
死於1024死於福岡
29日乘亞米利加丸號到福岡發門司,於1日抵基隆,汽車入東門官邸,
27.大正八年,1919-1030 明石總督去世
墓地工事,南北十五間,東西十間百五十坪,擴掘丈餘深上數尺埋以石砂.後用三合土造穴,長八尺五寸,幅四尺五寸
左控大葬場,右臨葬儀堂
遊行路線:出總督邸,過新府衙,師範學校角,南門,附屬小學校,東門,赤十字病院,前台北廳衙前街派出所角
府前街,新高堂角,新公園.儀式在新公園,公園東入口,出台北醫院西畔,日之丸館角,大正街,以至墓地
28.大正八年,1919-1103 明石總督去世
文書課高井氏所揮亳之"故台灣總督府台灣司令官正三位勳一等男爵明石元二郎之墓"
葬儀捧至串之民間代表,辜顯榮及櫻井鐵太郎台銀頭取
29.大正九年,1920-1028 明石總督週忌
總督府總務下村宏, 526正式再次著手修墓,於1015完工,週忌時上祭文
台灣文獻館 斷碑殘礎憶明石
http://www.th.gov.tw/epaper/view2.php?ID=12&AID=209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