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0日

分享

歷史青田的新意--青田七六


還記得2009年中去記錄青田街裏的和平教會時,路過綠蔭盎然的青田街,30度的大熱天,行在其中亳無暑意.當時三番兩次想找尋附近的制高點來拍攝就要拆除的教會,却引發了對日式宿舍的興趣.2010年當知道朋友義無反顧的致力於馬廷英教授故居的保存後,才知原來這棟早期足利仁的宅邸,完全充滿了北海道和洋折衷風的風情,以及日式宅邸中精緻細心的趣味.尤其雖然日人足利仁己去,馬教授來台後,內部空間應用也多所更改.但可喜的是,在馬教授大致還保留過往建築元素,以及功能的使用下,現為青田七六的經營,更小心的維護了這兩代的歷史縮影,却没有過份重新修飾,或如同宜蘭"賣捌所"(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宜蘭出張所)那般,過份創造酖溺於懷舊復古的元素,而忘了本身日式建築及社區的意義.

傳承自日人大學住宅信用組合精彩的建築元素,軟體保護戰後來台馬廷英教授的過往,致力於導讀地方社區與過往台北歷史的講座.只能說,發自民間自省的力量,真是比政府那隻黑手,來的有力又深遠.青田七六給予的啟示,不啻給當下文創應用的古蹟建築風潮,帶來了另一股文化歷史的深度可能.也讓台北都更風潮下,一間間被鋼皮波浪板包覆等著被標售的日式宿舍,多了一個被保護再利用的契機.


玄関ポーチ出入口的對柱,柱礎為13溝紋磚(據說非原始日本時代遺留原件)


窗緣上方的金屬保護罩(很好奇到底是銅,還是鋁,或是不鏽鋼?),其形狀與日本時期地方上很多的現代裝飾風的街屋窗戶,如出一轍.看來應是興建寺就己標準融入現代風的重要元素之一(彰化長壽街街屋).


入內後的變形菱格紋凸窗,採"梨地"玻璃與清玻璃交錯的風格,正是標準"洋館建築"風情的表現.
也是整棟宿舍裏,個人最喜愛也最讓人目不轉睛的建築元素.


廣間通往食堂的隔門,居然不是日式的"障子"(小二門)或"襖",反而是洋式左右推拉門.
一旁"押入"的儲存空間,其細緻的玻璃格拉門居然仍保護的完整無缺.


台所內的木櫃,也仍可其原始實木條組合的細緻風貌.


側邊的格子窗,加入了就算在日本也少見的弧形雨遮托架.
是受洋館風格的影响,還是在台灣因地制宜的影响?小弟才疏學淺,有待有空再詳查.


又一座有趣的出格子窗,其下緣如意形托架(還是葫蘆形?),像不像之前新化小巷古厝裏的磚雕葫蘆呢?


外牆的雨淋板,以外斜雨押收頭,保護建築本體,在轉角處交錯堆疊,形成保護.
並包覆金屬銅片收頭,可惜年代失修,銅片金屬己失殆盡,但仍可看見精彩的雨淋板建築結構.


次間一側的"雨戶",為日式町屋建築裏,為防止颱風來臨時破壞一旁的玻璃格拉門,所想出來的功能保護實木推門,而一旁的"戶袋"隱秘空間,更是平時存放這些"雨戶"的收納空間.日式建築收納的巧思,在此精彩保存完全展現,更特別的此宿舍還不只有一處"戶袋"而已!


"戶袋"內的"雨戶",平時没用就被收藏入內.


此宿舍的"雨戶",其上層也為極具特色的"無雙窗",可以開關控制雙層木板間縫隙的大小,以為調節室內空氣流通或觀察屋外天氣狀況.台灣地方仍可常見到此種機能的門扇,運用在合院或日本時期修建的紅磚洋樓裏.


一旁的菱格紋洋館風門窗,實在是和洋折衷風格的元素,在台灣落土生根的最加寫照.


來自日本的蝴蝶鉸鍊,台語叫做"ㄏ一ㄣ吉",即是來自日文"ヒンジ",而日文則來自英文"Hinge".蝴蝶形狀的老鉸鍊,在台灣現也不多見,大多為官樣古典歷史樣式建築裏加減看的到,大抵是自日本時期自日本進口之五金材料.因純粹日式傳統建築多為左右側推和式門,而台灣傳統建築多以木閂石坎等木結構組合扇門.所以鉸鍊與西洋式推門的出現,實是台灣經日人引進近代化進程裏,重要的建築元素.能在青田七六看到這鉸鍊,著實為了它拜訪了好多次哩!


座敷空間裏,清晰可見天花板上過往歲月的痕跡.


上方的櫥櫃(天袋),仍可見保存至今完整無缺的日式拉手(引手).


壁龕旁的老開關,仍然堅守崗位,服務人群,真是幸福的空間.


寬廣緣側的走道,是少數在台日式宿舍的呈現,在日本內地也算是重要貴族町屋才有的寬度.


保存的細心,在這如波浪般的手工玻璃上,更可以看的一清二楚.


清晨來訪,正巧遇到這天亮軒老師的親身導覽.


穿越日台二三代的時空,讓青田七六的故事,不只是一種文化的呈現,根本是多種文化在此展現的最佳歷史場景.


在地歷史的造尋,透過精彩的建築保存,原汁原味的導讀,不多加修飾的維護,不只看到的歷史空間的展現,更讓青田七六成為日式和洋折衷建築的最佳展覽場.


未營業前的應接室,更能原汁原味的洋館風情,不是只有在高石組洋館和陳朝駿圓山別莊裏才有.


台北的老建築,己經很少讓人可以細細品味這麼久還意猶盡的.真希望青田七六如同這老開關一樣,能讓台北市政府再度點燃保存日式宿舍的契機,不要再無視等著被拆除,四處在標售的都更老宿舍的未來了.

相關聯結:
青田七六http://www.geo76.tw/
真要感謝青田七六的堅持,讓老屋不是採用重新整修的方式,才能讓既有的建築細部元素被一一的保存下來.也讓現在還能看的到這些好東西.若是又被標準的古蹟維修部門發包,拆卸整修,那看到的可能又是一個如同新蓋的新古蹟而已.加上持續更新的歷史追尋,讓人不再掉入只有戰後,没有戰前的偏頗解釋權裏.

2011年8月19日

分享

海巡小貓狗


在淡水河堤路旁,這天遇到了這兩隻小朋友.
很少拍動物,尤其會動的,都拍的不太好.
在台灣更是少拍,不知為什麼台灣的野貓都很營養不良.
乾乾瘦瘦的,和國外的實在差很多.

還記得在淡水讀書時,有一些同學在養小動物(不好意思,本校没有獸醫系),
還帶小動物去上課,每天照顧來照顧去,好像在學習"生命教育"似的.
有時侯在校園路上遇到其它小朋友打招呼找"伴侶"外,
其實醉翁之意,根本是...............

不過這兩隻乙奴和尼可,實在很可愛.
不記錄下來,還真是對不起它們哩!


一路上遇到不少隻小犬,看來就屬這隻科基犬最討人喜歡.


這隻小花貓更是可愛.一堆人對著它拍它也不怕.


"你們要幹什麼?不要打擾我睡覺"


"我想補眠睡覺,晚上才有精力去當黑貓姐哩!"


"你們好像聽不懂我說的話哩!"


"再不聽話就給你貓爪看看!"


累了還是想睡,這隻應該是有人照顧的花貓吧!

2011年8月16日

分享

Have a Good Time?


很少去淡水不是騎腳踏車的,除了不想進入如同西門町士林夜市般的公明街外(讀書時那裏是清幽幽的淡江戲院小巷哩!),也很少騎去買東買西,尤其喝咖啡.總覺得淡水只二輪腳踏運動下的終點,如此而已.但這天,坐了捷運來到淡水,想找找看過往的味道,仍否健在.當然這種奢望,天龍人應該不太懂.也是,索興也不用什麼過往記憶的挖掘,反正人事己非,只剩電信局前排電話還矗立在那兒没變而已.

走過人工冰冷的觀景河堤,油煙嗆鼻的沿河步道與小店叫賣聲此起彼落,很難想像過往只要五六點一到就黑漆抺污的河岸,今天己是眾人的游樂場.心裏直滴咕過往執意要入住河岸邊小平房的學姐,現在是否依然堅守崗位,仍看著潮起與潮落呢? 陌生如常,不敢多想,11的小旅程,在這淡水河邊上,實在很難引起過往的共嗚.細緻的老街屋,也大都埋在回憶裏,只剩阿婆鐵蛋那棟,苟延殘喘的躲在招牌後,好像怕我忘了似的(看來自己的老毛病還是改不掉).

倒是小白宮的小丘下,小漁港一旁海巡所的海堤,還是善盡職責的堅守崗位(不知能維持到何時?),一旁的日式宿舍,一棟棟的改成咖啡廳.以前習慣躺在地上,等著夕陽西下,看著淡水暮色,現在己昇級成景觀特別座,還可以邊打電腦上網邊看夕陽.時代的改變,人,看來只有接受的份了.至於再過去記憶最深刻的大河堤,也己成為觀光終點的漁人碼頭.不用說,那己經不是我的菜了.


淡水站一出站的變形金剛,等著未來變成酷司拉.


久違的觀音山,和定期自動更換的鐵欄杆.


常看到小盲女,是我最喜歡的FU,没錯,只要有看到,我都會去"寄付".


淡水的星巴克,看來是天龍國文化名嘴的最愛.但你可知道,這附近曾是"小畢的故事"日式宿舍的場景咧!


一大片的景觀草皮,和如煙囪般的綠建築,就是這棟,讓陳澄波的名畫"淡水暮色"場景,完全破功!


連素面觀音的八里,近來胭脂粉都染了開來.


不變是河堤邊的夕陽,365天天天運行不息.


懷念旳河堤


好險還有這一段老榕樹步道,還加減可以讓人緬懷過往.


海巡所小港邊的河堤,還是大家的最愛,只是四處都是咖啡廳,没人願意在這河堤上待多久.


廣告場景著名的咖啡廳,暮色迷人.但對已戒煙的我,實在有點難受!


西下後的榕樹,反而比白天,更亮,更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