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3日

分享

風雨飄搖的台北監獄舊址


華光社區,一個老台北人再熟悉不過的地方,日治時期為日治政府關押犯人的重鎮,終戰後也曾為台北重要的白色恐怖監獄現場,這個現場裏有太多的元素,到今還殘留在現在的時空裏,身為全台灣第一批西式監獄(第一個台灣的監獄是台南安平荷蘭時期17世紀蓋的),1910年完成建立,1924年更名為台北刑務所,1945年終戰後改為台北第一監獄,1948年改名為台北監獄,1963年開始移監至桃園龜山,原址移轉成為台北看守所,內部也曾設立過女子監獄,這樣的典獄空間歷史厚度,也應是台北僅見.

這次的參訪,除了參加大安社區大學梁老師的導覽外,也花了些時間探查一些奇特的元素,得到不少寶貴的資籵,最重要的,那塊區域裏,除了已被拆到看不清楚地理紋路的北區郵政管理局及電信局外,在原台北監獄西側的日治官舍,還有北面及南側旳城牆,都多少可以看到不少的舊監獄遺跡,當然在没有足够的資料下,也無法斷定這些東西在日治時期到底是什麼功能,也因如此更增加探索的樂趣.

北側城牆,在外圍可以看到二扇門,一扇可以確定是日治時期就有的拱門,現在已被紅磚塊封起來,據說是以前被處決的死囚其大體移送抬出來的大門,而後端另一個凹陷的門及水泥牆,看起來不知是日治時期既有的大門還是台北監獄時期的大門,當然南面也有一個開了孔的出口,出來便是金華街口有名的金華麵館,這個門聽在地的百姓口述,也曾是死刑犯被抬出來的大門,但若依日治時期的監獄平面圖比對,則看來這個門比較像是國民政府來台之後才打開的門,而其南側不遠處有一個金華公園,其四週有白色馬賽克小磁磚的圍牆,嵌入圓形綠漆鐵窗的露窗,看來也不知是否真是郵局時期才再興建的圍牆,還是台北看守所時期就已改建後的遺構.

看到這些不同時期建構的圍牆,再加上監獄裏累積下來不少的血淚故事,市政府可以做的,應該不是只有保留唭哩岸石台北城圍牆而已,這個監獄,曾經是羅福星就義的監獄,也曾是台共成員謝雪紅,趙港等在1931年日治時期台灣共產黨事件下被囚的監獄,更是戰後二二八事件及白色恐怖中,不少共產黨人員被囚禁及處決的重要場所,(1945年郭琇琮也曾被日本政府被抓入台北刑務所)還不僅如此,二次大戰時間,也是美軍被俘飛行人員被處決場域,這樣夾雜美,日,中,台複雜的歷史空間,以及可以涵蓋台共,中共,日共,以及日本總督府,中國國民黨等的研究場域,實在是無法讓人不去高度重視的古蹟,若政府能成立露天陶板影像,把這些過去受難人的事跡,用一定的設計安置,那這樣古蹟的活化,比只是為了保留而保留,來的更有意義.讓大家可以用更寬廣的心,去面對歷史,面對真相,那所創造出來的精神及價值,總比"台北華爾街"來的要更長久!也總比立個碑在228紀念館旁那樣只陡形式主義的悼念簡吉來的更有意義!


北牆的金山南路44巷,北面多為日治時期遺留下來的宿舍,不少老法務人員仍居住於此


台北刑務所時期的大門,據聞死囚被處決後大體搬離的大門


北牆另一面的唭哩岸岩,為早期台北城牆的基石


美軍航空人員被處決記念文,及台北市政府的老台北城城牆立牌,和現在在挖掘的二次世界大戰台北轟炸史及台共史,成強烈對比.炸人的美軍及被炸的台北市民,自己築起一道道實牆的台北城,和以白色恐怖來築起自己畏懼共產黨心牆的撥遷時期.歷史總是給我們無時無刻的對比及諷刺


金山南路44巷及信義路二段44巷雙44的大門,極懷疑此後段牆為台北監獄時期產物,也為日治時期的處決場所


愛國東路上的水泥侯車亭,為台北監獄時期附近員工上下班的侯車站,地方人士亦稱此站也是早期囚犯移監或入監的囚車站


後段牆上還存有曾防止越獄的鐡絲網及電線陶磁


郵局旁的圍牆


南牆一旁成排的司法新村,


南牆的地景,據說早期,這裏没被柏油舖設時,其基地約有40-50公分高,是台北市裏算最高的,不會淹水


南牆的唭哩岸岩


南牆中間的出口,出口外側就是金華麵館


能還保留這樣大面積的老牆,是台北人的福氣,只是本來要拿來扺擋外辱的城牆,最後敵人不費一兵一卒就攻陷了的台北城,最後還被拿來做關管台灣人的監獄,歷史的荒謬,莫過如此!

延伸閱讀:
林小昇之福爾摩沙研究社:刑務所系列之一(台北刑務所)
賴永祥長老史料庫:機上隨想 『悲劇如斯避免了』--- 也懷念石慶璋醫生
大眾教育基金會:台灣農民組合
台灣海外網:一九三一台共覆滅

2 則留言:

FREE 提到...

印海兄,

好文好圖,改天有緣再請您當導遊,來重遊台北刑務所。

freeman 敬上

Inhelix 提到...

看了你的blog,才知瑞芳527思想事件的人犯也被關在戈北刑務所裏,看來這個監獄真是需要多做一些記錄才是,而不是如現在那般毫無陳述!

張貼留言

請非Google用戶「留言身份」請使用「名稱/網址」,網址可不填,唯勿匿名,以便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