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6日

分享

似幻似真--近つ飛鳥博物館


進入十月來,北部天空總是陰沉沉,毫無生氣之感.讓人開始懷念前些年舒服的秋陽.
去年此時剛好去大阪拜訪近飛鳥博物館,也正好巧遇舒服的好天氣(其實己經有點開始冷了),
對想看安藤的建築而言,是極佳的天氣,尤其細緻到接近完美的清水模,
在藍天光影的對比下,更讓人忘了那如鏡如紙般混凝表面,到底是真還是假.

前往這博物館,其實距離大阪市中心還算有點距離,除了要坐近鉄長野線到喜志外,
還得在站前等"金剛巴士"到阪南ネオポリス站.到了這新社區,還得走大約10-15分鐘.
當然這中間會經過近つ飛鳥風土記の丘,也是很好的風景點,尤其是春天的櫻花和秋天的紅葉季,
但因拜訪之時己入初秋,而紅葉季也尚未開始,所以重心還是放在博物館上.
若不是對安藤很有興趣,單單拜訪真的會花費不少時間.
不過反過來說,對住在台灣想對現代潮流的建築大師有進一步實地了解的朋友而言,
以最快也最有效率的方式,了解世界一級的建築大師,其過往不同時期的設計歷程,
進而思考一位大師設計哲學的改變與建築史間的關係,那安藤的作品應可說是最易上手,
了解成本也是最低的建築師.
(但這可不代表我是日本建築迷,尤其要移植到世界各地如台灣這見事情上.)

基地廣大的博物館,展現出不同於京都陶板名畫之庭,或淡路與陝山池裏,
對西洋建築形式如希臘羅馬建築語彙,反而看到的是另一種對金字塔墓式建築的致敬,
再細查安藤的作品Chronicle,才發現這建築完成於1994,比上述三項作品還早,
那年更是得到日本當年的藝術大賞,且讓安藤獲得更大肯定的,是第二年1995年得到的普利茲克獎.
這似乎也証明圓形廣場,圓柱等希臘羅馬建築語彙的表現,應是在1994-95年之後才開始納入其手法之中的.
也許和那時開始接了一些西方國家的設計案,奠定以清水模材質為基礎,開始導入西方古典空間結構的風格有關吧.

拜訪近つ飛鳥博物館,其精細的清水模,更顯完美,尤其站在藍天豔陽下,望向那清水塔柱,表面的光滑,
己不是單存是光影的展現而己,那己是讓人進入似幻似真的材質論証裏,混凝土在此己不是材質,
好像是一張紙,對應太陽與時間的呈現,看久了,都忘了其它環境週邊的元素,如同要告訴人們的古墓區一樣,
時間和人工的建築(混凝土),已不重要,用紙張書寫下來的歷史,才是永恒.
看來安藤似乎已在日本的建築史裏,奠定了不朽的歷史.
而這棟博物館,似乎也正式預告安藤的風格,己開始準備要跳離日本,將視野及手法拓展到全世界去了.


近つ飛鳥風土記の丘的入口,其實坐巴士來的人真的不多.


入口處一棟對近つ飛鳥風土記之丘介紹的訊息中心,介紹曾為早其日本古墓區的資訊.
感覺又像土裏蹦出的怪建物一樣,奇特又富有意寓.


走往博物館小徑路上的清水模衛塔,其處己可遠眺看到博物館

>
四方為礎,圓形如空柱的內部清水模,內部光滑如鏡般的細膩質感,仿拂日蝕的景像一般,讓人難忘.


四方礎內的涼亭,於方圓之間,規與矩似乎有形無形的表逹日本人自古以來的哲學觀.


過了小橋,迎面而來的是博物館的入口大門.


平地粗糙的小方石,與光滑無比的博物館入口,形成強烈的對比.
一片片的立牆,彷彿一頁頁的書,即將告訴你進入大門後過往日本古墳區的歷史.


參觀安藤的博物館,"空"似乎是很正常的氛圍,尤其在關西地區.


入口玄關空間內,現代的混凝土與過往擺古墳區等不同的塔座,現代與歷史的對話,頓時間讓空間有了生氣.


如同競技場般的圓形空間與眾多的廊柱,似乎也是呼應古墳下的墓穴空間,形成墓中之墓的紀念意涵.


一頁頁的混凝土牆,讓光影與自然,樹木與清水牆巧妙的對話.
好似京都枯山水庭園裏的細砂,在此變成了清水混凝牆.


通往外面大階梯的清水牆走道.己隱約看的到著名的柱塔.


拾階而上的塔區及廣場,安藤巧妙的以小方石堆砌的台階,與光滑如紙般的柱塔對話.
形塑的金字塔,對世界人類史上崇拜高塔的墓塔建築文化,做了一次隱寓性的致敬.


走訪至此,己讚嘆該建築的施工細膩,一斯不苟,實在是參觀至今最接近完美的一棟作品.
那柱塔平如紙張的立面,光瑕無疵,似幻似真,如同明鏡,但陰天下又如同墨台,真是奇特.
對建築材質的執著,進而發揚到如入無相之界的安藤,
真如它書所說,真是日本建築界的野武士一樣,讓人敬佩!


回大阪在阪南ネオポリス站等公車,突然看到載學生的幻幼稚園的娃娃車,真是可愛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非Google用戶「留言身份」請使用「名稱/網址」,網址可不填,唯勿匿名,以便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