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受朋友之邀,看看一個本被荒廢很久的學校,如何被一所教育機構,起死回生.
本想來看看建築與人們,廢棄與利用,自然與建設的主題,
却因好奇於新一代學生的教育,掉入了旁觀第三者的游離時空.
大人,家庭,組織,老師,學生,制度,生活的辯証空間,
是實驗,也是實踐,尤其在宜蘭這田野上,居然看到另一種學習的可能.
而這些紀錄,也不是教學採訪,更不是教育觀光,
(其實中文教育二字,己隱含由上至下的意圖)
個人也不是著名雜誌編輯,本格也不是被置入行銷的部落客,
純就只想離開不同於台北的環境,進入一個不知為何,也不知目的時空,
想像一下,這社會生活的型態,是否有更多不一樣的可能.
巧遇,這正準備將在星期六公演戲劇的班級,
而哈姆雷特,好久不見,是讀書時文學院裏熟悉的劇本.
印象中大一大二的精典文學話劇,如今居然出現在....九年級的畢業公演.
心中的狐疑與落差,自己有點招架不住,
是社會強迫新一代快速的被迫成長,還是現在的朋友,自己就已可以自我成長呢?
好奇的我,和Wolf驚奇的對看,想看看倒底這個班級,會碰出怎樣的火花?
隨意的教室,没有特定的位子,
開放式的討論,也没有強迫性的回應,
有躺,有笑,有想,有思,有回應,也有不認同,
這要是在以前中學時期,根本不會存在的教室氛圍,居然存在.
學生興高彩烈,如火如荼的在課堂上,
腦力激盪,為心目中美好的劇情,添加元素.
泥塑假面的臉孔,平放在課桌上,似乎也想知道,你們倒底要怎樣扮演?
誰是哈姆雷特,誰又是母后,你要弒誰,誰又要被你弒掉?
要砍的兇勇,還是只要意境就好?劇本要刪減那段,重點又要舖陳那些?
這些以前好奇又熟悉的劇情,一一的又浮現回來,
開放的討論空間,没有線性的思維,
總担心過於自由的交流,掉入無可回溯的結局,
面對看似没有共識,又如散沙的結論,
二個小時,早上的課程,讓我們這對解嚴前受傳統中學教育的旁觀者,
實在有點替他們捏把冷汗.
不過套一句最近的口頭話,學生們,似乎非常的"淡定"呢!
2 則留言:
這種受教育的方式,才是真正的讀書呀~
我們是teach,不是educate哩!
張貼留言
請非Google用戶「留言身份」請使用「名稱/網址」,網址可不填,唯勿匿名,以便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