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2日
分享光影變化的最後天堂--台北松山菸廠倉庫
拍了這麼多的街屋及老建築後,開始對政府有介入的古蹟建築不敢恭維,自然及人文透過歷史歲月的淘洗,被政府的手介入後,大部份都變了調,不論是成功或失敗的個案,都是看不到自然時光下所散發出來的味道,拜訪松菸,也是在這樣的前題下,想拍一下它最後的身影,看是否還能保留那未被規劃整修前,經歷了近10多年來未被開啟的模樣!
松菸的命運,和華山當初因鐡路地下化後的空間閒置狀態有些類似,同是因社會及政府組織的變化而被迫改變服務廠址,造成先是被土地閒置,而後在各方角力的影响下,朝向文化及藝術的方向來做發展,但不同的是,華山因文藝界的反應,幸運的保留了現今的原貌,反而成了由下而上成功的空間營造案例,松菸則因土地龐大,加上巨蛋等多元的政府規劃,反讓民間以保育都市自然人文公園的訴求,成了錦上添花的施捨,造成今天外包給營建公司開發不前,而松菸舊廠房至今亦未完工之現況,但也因如此,讓我更不能忘懷那塵封己久的園區,到底現在是什麼模樣.
北側靠近台北機場的煙草月台,是現存台北市少數僅存於世的工業建設廠房的鐡路月台,華山酒廠及華山車站附近接替鐡軌己被破壞殆盡的現在,全台北市應僅剩這個地方還有這個月台遺跡.也不知這個月台及鐡軌可以保留到何時(據說鐡軌己被拆了),而這一大片靠近月台的倉庫,則保留了不少故事,據拜訪時施工人員透露,某一倉庫據說在戰時美軍轟炸台北市時,因讓很多員工及老百姓可以有地方避難,免除了被炸死的命運,所以在地方上堅持一定不能拆這塊地,若此言屬實,那真的又是一個見証大時代下老百姓命如螞蟻,分離逃難的重要歷史場域.
這些倉庫,在黑暗中莫大的空間,真是讓人感受到過去工業時代的弘偉,早在日治時期就己開始奠定台灣的基礎,雖說多少是為了經濟殖民所產生的場域,但却也附帶的造就這壯闊的空間,這樣的空間和40/50年代的建築空間比較起來,確實不同,也証明日人在台中後期,確實已把台灣當成自己的土地在建設的方針,和政府來台初期所有生產全以反攻大陸為總目標的過渡心態,迥然不同.這也是每每拜訪這些日治時期工業化遺址時,所產生的最大感觸.
靠近台北機場的煙草倉庫月台,還可見鐡軌的踪影
並列的月台鋼柱
月台上通往倉庫的大門
疑似管制所的月台淡藍色小亭,以及不知要通往何處的鐡軌
被鐡網隔離的台北機場火車頭
破洞的石棉瓦,隨處可見
光線與斑駁的鋼柱
這樣的鐡道倉庫,不要說台北市,連台北縣我相信也差不多没剩多少了
大門
雄褘的廣大倉庫空間
牆上的舊抽風機及實木樑柱
隨著屋頂延伸下來的氣根
木構的屋頂
地上的光影
木構的細部
露光的木構
真的是有够大的空間
另一個倉庫
被遺棄的滅火器,可以看到煙草工廠的輸送帶還在
另一倉庫的光點
天然的日光燈
連接倉庫間的拱形走廊
另一個倉庫的辦公室圓拱大門
1號倉庫的"嚴禁烟火"警告標誌
龐大的遮雨棚,應是為了應付煙草怕水而設計的
破玻璃窗
再一個嚴禁烟火標誌,看來菸草工廠真的很怕火呢!
倉庫隔間中的涼亭及牆壁上的扶牆,証明為日治時期建物的最佳建築元素
再過去的三層樓倉庫的露天樓梯
滅火器櫃
新倉庫的內部結構,果然和舊的木構有所不同
被遺留在一旁的生產比較表
另一個倉庫間的防火巷,老百葉窗,椰子樹
又是一"禁止吸烟"警語,生產香菸却要在廠禁烟,真是一大諷刺
延伸閱讀:
2月27日,松山菸廠,最後一棵老樹:自然環境保護的抗爭,在這個場域幾乎是三不五時就會出現在新聞版面上
http://takayukiroom.blogspot.com/2009/02/227.html
DAXON WU 松山菸廠:每次看到這種珍貴的照片,都會覺的很感動!
http://www.pbase.com/doxonwu/shunyin
郝市長期望松山菸廠文化園區化身北部文化創意產業重鎮:每次看到這種新聞都會心驚肉跳
http://www.taipei.gov.tw/cgi-bin/Message/MM_msg_control?mode=viewnews&ts=4a7fe1c8:54b8&theme=/3790000000/379670000G/ed-msg
Wikipedia的松菸歷史,裏面提及的第一個於1911年興建火車站台北煙草工場,就是現在的京站及之前的建成國中
(這個國中最可憐,一會兒校地在北菸,一會兒又在現在的當代美術館,還差一點被廢校)
http://zh.wikipedia.org/zh-tw/松山菸廠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1 則留言:
不好意思,松菸游藝,因BLOG最近不太穩,所以不小心把你的留言砍了,若你記得請再回貼,謝謝!
張貼留言
請非Google用戶「留言身份」請使用「名稱/網址」,網址可不填,唯勿匿名,以便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