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0日
分享台北開放式集合住宅
台北某地,有一間60年代的開放式集合住宅,結構非常特別,
若以當今60/70年代透天獨棟四五樓的集合住宅,
雙併公寓華廈或電梯亳宅而言,很難解釋這樣的建築,
是如何生存於空污雜亂的大台北裏.
二排五層樓背對背的透天住宅,各將近8棟,每戶都有正門對應到側走道.
正門的螺旋滑道,以及護欄內的主樓梯,是提供住戶出入的主要通道.
一旁靠近巷旁鐵框的裸空樓梯,當作面對公園一側的安全逃生梯.
没有電梯的五樓住宅,靠著螺旋滑道的設計,提供自行車直奔住宅的走廊,
方便快速又解決搬運物品或老年人行走不便的問題.
而地下室的大停車場,以及每戶看似獨立却又相關的空間設計,
建築體內通風涼爽,日照均勻,實在是早期兼顧花園住宅的好個案.
可惜開放的公共空間,無人管理,社區貓犬四處就地凌虐,
機車聲呼嘯而過,讓高居四五樓的住戶,雖附加了別處少有的通道,
却也帶來吵雜的戶外噪音.讓開放的現代主義建築理念,互通流動的社區空間,
在時間的累積和地方住戶的磨合上,產生了不同的結果.
近些年來產官學大力倡導新建築及新空間概念的引入,介紹了世界各地不同的知名建築師
以及推薦的各種世界建築的旅行,著實讓台灣的建築空間美學教育成長不少.
可是在欣賞各國建築時,我們看到的教化,似乎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甚至自己的官員都直指台北是醜陋的城市時,可曾了解就算現在國外力推的開放式小住宅風潮,
曾座落在台北,也可有過無數優良的建築傳統和案例.可惜當時在不同的時空,採取直接移植開放空間的理念,
最後的結果,往往都畫虎不成反類犬,要不時間過後,住宅各成員理念水準差距過大,
造成居住品質參差不齊,要嗎公共空間無人維護,社區没落導致形成真正的"社區開放式"住宅.
唯有回歸社區居民的榮譽感,再思地方百姓生活機能和社區互動的可能,
讓建築不再只是居民居住休息的巢穴,而是能方便又能保持居住品質的空間,
才是再造台北都市住宅機能的唯一辦法.
入口處進入眼簾的,是一路通到五樓的滑道螺旋斜坡,當然還有己變成公共垃圾區的彎道口.
一旁白磁馬賽克壁磚和轉角鑲嵌條狀磚,讓人看到50/60年代仍存的タイル技術.
入口一旁整排的木質信箱,以及四處飛奔的機車.
標準的現代主義手法,鐵杆護欄,線條與幾何,簡單的混擬土建築無任何裝飾紋.
連續的鐵杆護欄和圓弧而上的車道.
最妙的是車道旋階而上,是別處少見的公有空間景象.
樓梯,滑道,線條,光影,陽光,風流.完全亳無熾熱之感.
圓弧形的條狀氣窗,日照下的光影,正是最讓人陶醉的時刻.
順著滑道而上,另有一番風景.
頂樓是通透的涼爽和明媚的日照.
又見摩拖車.
每一樓在滑道內的走廊,可以直達家門口,不用再爬樓梯,通風採光都良好.
看似普普風的鐵窗隔間,反應出60年代的建築美學與設計風格.
我不是地產仲介,這則也不是代銷文案,
60年代"完美家庭"的指標性建案.
想搬來入住者,請小心四處獸犬遺物,機車吵鬧聲以及可能的宵小.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19 則留言:
真是酷呀~那外牆很像是前陣子才被拆掉的台大洞洞館呢~
就在你家附近嘛 我高中同學老邱曾經帶我去過 他一直想騎追風直接衝上去 不知後來成功沒
to Benson:風格還是有些差異,只是不知是那個建築設計幹的.
to Nick:要一樓騎到五樓,是絕對没有問題的.
請問這住宅的位置大概在哪呢?
小弟挺好奇想去看看~
會是修澤蘭嗎?不然是王大閎?
提到集合住宅,最近安平有個小小的展覽,是有關集合住宅預想的,是台南的府都建設主辦的。
http://www.mobile01.com/waypointtopicdetail.php?f=202&t=2088556&p=1&img=0#26947941
展期是到06/12為止,雖然不是老建築,不過那天實際看看,展覽雖小,但很少在台南能看到這樣的展覽,感覺還滿有趣的 (我是外行人只能看熱鬧..)
有興趣的話提供做參考。
這概念在歐美行之有年,也是個不錯的建築方向,唯一旦是開放性的住宅社區,若不好好管理或社區認同和互動,很多到最後都叫好不叫座,草草收場.尤其住戶水準參差不齊,時間又要拉很長一段來觀察,實不容易.
to Benson:
不好意思,都不是上述你所謂的建築師,這些人的語彙很清楚很好認.
有人說是"盧毓駿",其它我就不知了.
這間真是美得沒話說
(單棟)可以說是印老貼的前十名
稍作修飾
可以擠身經典
(當然這種事在台灣應該不會發生說)
方邊公開位置嗎? 想去朝拜一下
真美
您好~可以提示在"哪一區"嗎,尋寶很有趣! 閱讀您的網誌增長非常多歷史知識,非常感謝!
你好,想知道這棟有趣的建築物位在哪,不知是否方便告知地點呢?
拜目前台灣法令所賜!
受限偉大的公設比,像這種理想的公共空間,早已不復存在...
您好、想請教大約在哪一區嗎?剛好要找這種建築的房子來拍電影、這個場景真的太棒了!!
年輕時候經常在此棟進出,每戶雖是公寓,但因為由斜坡道進入,通過一個天井到達自己的門口,有堆疊式透天厝的感覺。但也因此客廳的採光不是很好。但是很有趣就是了。
懇請告知地址 今天在附近繞了三個小時
問了附近的老人 住戶 卻無人知道這間公寓
拜託拜託
不好意思,還是把地址砍除,
一來怕生人打擾集合空間,
二來,也真期待大家用同理心,
多關心自己週糟的環境,
說不定也可看到您平常看不到的一面.
心,是在細節裏的.
願大家共勉!
你好:我想請問這棟建築的位置,想要去朝聖拍拍照。謝謝~~~
張貼留言
請非Google用戶「留言身份」請使用「名稱/網址」,網址可不填,唯勿匿名,以便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