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4日
分享華德福--哈姆雷特(5)後語
再見這篇,相信學校己然開學,
回想這群曾為9年級的學生,己然邁入10年級,
或面對另一種社會體制下的洗禮,成為教育體系下的高一新生.
到底這樣的模式,給受過華德福薰陶的學生,又帶來怎樣的可能?
在陰雨的一天,獨自坐了台鐵,在羅東車站下車,
於後站搭乘地區巴士,來到冬山國中門口,
綿綿細雨的天氣,走了一段不算短的路,
拜訪已下課的校園,交付了自己記錄的畢業舞台劇影像.
一來想要體驗鄉間學校通勤的感受,
二來也想知道在地教育的可能,會給都市人,帶來怎樣的衝擊?
一路上從車站走到學校,想著通勤的時數,與走路的時間.
邊走邊想,掉入了都市人常有的效率與計算的邏輯裏,
忘了一旁大自然給與的雨,光,和空氣的體驗,
而這樣經驗,也體會到曾為宜蘭人老婆所說的,
每天一大早出門,坐火車去上課,下車站又得走30分鐘的年輕歲月.
到了教室,三三兩兩的學生,散坐在教室角落,
已下課的學校,不同平時的氛圍.
心想,正好可以和學生好好聊聊,開啟了我心中疑慮的解答.
一位本自傳統小學畢業的學生,自7年級起自台北市搬家,轉入冬山華德福.
單親家庭的這位同學,家長為了讓同學找到自己的熱情,
也讓本性積極但又有主見的同學,找到一個更能尊重個人又適當的環境,遠遷於此.
家長的用心與毅力,實在很讓人敬佩.而言語中,似乎也讓人嗅到同學的焦慮.
焦慮於社會對華德福的誤解與不了解,與社會對現今功利教育的批判,
似乎重重的壓在這位學生身上.難以想像9年級的朋友,能有如此的思辯邏輯,
心中直呼驚訝,但又一旁為這尚屬年輕的靈魂,
担負這樣的自許與期待,實在有點担心.
或許,這是另一種華德福學生的典型.
另一位自幼稚園既已在華德福就學的同學,又呈現出不同的類型.
家庭來自羅東的宜蘭人,父母的工作都在宜蘭,
來華德福就學乃經過親友的介紹,進入這自主尊重的學園,
因為看過親友的成果,可以得到不同的求學態度與價值觀,就覺得很值得.
一問及與同年級的朋友或親戚不同的受教感受時,
立刻反應出完全不一樣的生活習慣與思維.
因為學校不能使用電腦,加上當天都要回家自己主動找尋交代的題目與作業,
(學校没有課本,所有授課主題全是老師前一天於黑板上繪畫而成)
所以和其它朋友,常聊的電動,電腦,遊戲,電視節目等完全不同.
讓他們能有更多旳心思在學習與成長上.
開玩笑的問及,没有共同的話題,這樣不會造成與朋友親戚的疏離嗎?
回答的却是一副自然輕鬆的口吻,還好哩!
抱著心中的疑慮,離開了學校,本以為被在地居民視為貴族化的學校,
理應看到更多的學生,抱持被保護與過於天真的心態,
結果私底下儘是非常務實,却又有定見的想法,
和都市裏制約下的學生,回答的答案完全不同,
雙眼下,看到的是篤定,又有主見的神態,實在讓我有點困惑.
回台北的火車上,又巧遇另一位同班級的學生.
在火車的輕鬆氣氛下,愷愷而談,
才知同學父母均在台北上班,因非常認同學校的理念,
把本在台北的全家,移民到宜蘭,讓小孩每天通勤上課.
父母自己則每天開車到台北上下班.
同學一樣也是原本在台北讀小學,7年級轉到華德福來.
一問到自國小到國中,都同一個老師,會不會有所厭煩而不適?
回答的居然是還好,這樣也省去了相處的問題,
而老師與學生,如同親人一般,一個動作就知道大家在想什麼,
這樣的師生關係,冏異於傳統學校的師生情誼,
讓老師與學生的關係,不再對立,老師的付出,也多了更多.
又問及曾在台北市上學的差異時,答案却又直覺是回不去了,
宜蘭少了台北的壓力,忙亂,讓他在這學校,找到了自己.
也比較有能力與時間去想其它的事.
我問他每天坐火車通勤不累嗎?
他直說還好,一大早起床,習慣了.
我反而回應他,初中高中生活,這種通勤經驗,要好好珍惜.
長大以後,保証會很懷念這樣的記憶,在宜蘭,陽光,雨水,火車,綠田.
坐上急奔雪隧的客運上,回想著剛剛走在前往冬山車站的路上,
看著一些開車來載學生回家的家長,和一旁己然因學校的發展,開始農田豪宅化的農村現象.
有點担心,儘是要開車騎車造成的城鄉差距,是台灣現階段非常重要的問題.
没有了車子的鄉村,在台灣根本是如同没有腳一樣,
而訴求自主尊重與社區在地化的校園,又如何解決這樣的城鄉差距,
以及如何去說服在地社區的了解,和一同現境改變的紛擾與回饋,
實在是考驗著學校主持者的能力與信心.
如果可以,這樣的發展,是否也可以逆轉過來,幫助城鄉,造成另一種成長與平衡.
而台灣未來的教育發展,是否也可以讓鄉村的學校,不再以功利發展為導向,
反過來提供都市裏教育的另一種理想選擇呢?
然而,呈如學校老師和大家長所說,小朋友的成長,家長也是要一起成長.
但為什麼有如此多的家庭與父母,願意如此遠自他鄉將小朋友送來此地呢?
這實在是現階段教育體制非常應該思考的問題!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3 則留言:
在12年國教實施後,或許為這股反思力量提供了更多沃土…
Inhelix 你好
卸下班級導師,進入行政工作,偶爾想念起與那群年輕人工作的時光,會來再次回味哈姆雷特系列分享。很欣喜,多一篇後記,可惜你的造訪沒有碰面的機會。
班上的孩子一半留下來成為十年級生,一半進入主流高中、私立高職,目前大家的適應狀況都很好,最近聽到的一則趣聞,一個到高中唸書的男生,國文課時老師正教到「再別康橋」,老師說會唱一句的,期末總分加1分,我們那孩子問:「會整首可以加5分嗎?」老師竟然回答好!「再別康橋」曾經是我們八年級時熱愛高唱的一首歌,總是在「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爛裡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激動不已。
從最初的起心動念「為孩子作對的小小事」,慈心的老師們以探尋人與內在生命的關聯作為教育入徑,在教育場域中認識孩子本質性的內涵,提供示範性的圖像。期待和諧地發展人類本性中的力量來促進人性。進而培養出自由的人,成為自己的主人,使孩子將來能夠自己決定自己的目標、指導自己的生活。核心關懷的是人的自由與獨立尊嚴的圖像。
我們試著轉化在地文化,實踐社群生活,未來十年的目標,創造城鄉翻轉的教育產業。
歡迎再來宜蘭。
老師好:
感恩於華德福的工作人員,願意以一已之力,投身於人身平衡的教育工作,這樣的毅力,不是常人能有,都市中賴以生存的我們,實在汗顏.
其實做事,都是回歸初心,是否自成產業,不用在意,走一條没人走的路,對的路,又要長長久久,在這社會很難說服別人.在觀察華德福中高年級學生時,感到學生中都有一種篤定的力量,這和在都市遇到的學生,很不一樣,這種相,是學校與老師造就的,非常不簡單.對台灣未來的發展,勢必會產生很大的影响,不論未來資源如何,請堅持下去,這個教育基地,相信一定會變成未來重要的參考根基.
張貼留言
請非Google用戶「留言身份」請使用「名稱/網址」,網址可不填,唯勿匿名,以便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