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3日

分享

流動的寶石--東京國立新美術館


上次說到參選過東京都知事的黑川紀章,其風格非常奇特,早期在東京銀座代謝論的中國銀行大樓,是相當知名的作品,先不論其論點在現今是否適用,其個人特殊的人格特質,就己獨樹一格,去世前完成的遺作東京國立新美術館,完工後至今無人不讚嘆其細膩流動的線條,及如寶石般通透反射的光影,成為黑川作品中最為人提及而稱讚的建築.


這棟日本樓板面積最大的美術館,最讓人感到舒服的,是那無所不在的流動線條,和光影與空氣的對話,不論晴天,或是陰天,都散發不同的氛圍,就算小坐在咖啡廳的椅子上,仍可感受到那流動的空氣,空間,讓人通體舒暢.而不同時間的燈光影像,更增添了不同的情趣,冏異於安藤的單一,和伊豐的曲線,黑川在這棟建築中,似乎又回到了光及透的世界來,而這也是早期黑川的作品大阪民族學博物館中,重要的要素,只是材料上,施展了不同的魔法,這次是以玻璃和木材為主.


位於六本木與乃木坂,青山靈園間的新美館,其實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地理位置,尤其對台灣人而言.青山靈園裏,全是日人早期官員之墓,治台的後藤新平就是埋在這裏,而乃木坂則是曾為台灣總督乃木希典的故居.而新美館原址,戰前則為舊步兵第三連隊兵舍,是226兵變的重要成員,二戰後曾為美軍接管,後來分配作為東京大學的生産技術研究所.有趣的是,新美館並没有因此全部拆除兵舍,反而保留一下部份兵舍做為當地市民歷史記憶的展覽空間,作為新舊歷史的對話窗口,雖然很少人知道步道一旁的這個空間,也很少有人去參觀,但這樣的心思也說明在除舊佈新的歷程裏,對歷史的尊重和反省,在日本民間裏,是一直存在的.


2007年開幕的新美館,去年參觀時正好在展覽梵谷的畫作,整個偌大的展場,仍應付有餘,一樓的咖啡廳極為彈性的配置以及二樓的小bar,三樓的法式餐廳,讓人感受到博物館和美術館的經營,充份利益外部化的方式,才有可能支持高品質的展覽內容.而不是外部利益無效率或不經營,反過頭來去找嘩眾取竉的展覽,來沖高門票數.看看成功的新美館,想想台灣,仍有不少學習之處.當然透明的寶石,若在台灣,也不一定能抵擋的住台灣多變的氣侯,以及恐怖的空氣污染!


從乃木坂地鐵出來的入口,一開始就預告流動的曲線


一入眼簾的,就是碩大的杯體,到底還和安藤的Suntory有幾分雷同


玻璃帷幕的流動立面,好像一張透明紙,架在門前,串連圓錐體,杯體和柱體,透動而連貫的奇妙組合
其實2000年在大阪府的国際会議場內,一樓大廳就可以看到小一號的風格,只是這一次黑川來玩大的.
但却玩出更適合的味道,也比大阪Suntory美術館流動空間的狹小,更展大氣.


入口著名的錐體大廳


後側工整的展覽大樓,清水柱,直立木板隔間,直線與流動的對話,展間和藝文交流空間的融合,簡捷而俐落


間隔木材的隔間及光線,有太多日本同時期設計師的風格


一樓挑高通透的咖啡廳,仿佛這裏是商場,不是美術館


一路走來的步道,還是曲線


走到那裏都是無邊無際的曲線


建築左側的休息區,其實是最空曠,最舒服的休息區,桌椅皆採用丹麥傢俱設計名師Hans Wegner的名作


這樣的玻璃,都忍不任讓人多看幾眼,建築變成是軟的,柔的,流動的,透明的


杯體的清水模,和流線的帷幕,對比大阪的Suntory Museum裏的冰塊清水模,和威士忌酒杯般的帷幕
實在不知當初黑川在做這棟作品時,是不是有意要和安藤對GA一下呢?


入夜後的新美館,帷幕更像流動的寶石,2007年的作品
似乎成了上海世博會台灣館帷幕天燈建築的設計參考
而這應該也是黑川2007年在去世之後所想像不到的吧!

4 則留言:

扮臥虎,何必藏龍 提到...

我在建築雜誌裡見過這個美術館,想不到你拍得更真實漂亮!讚!

Inhelix 提到...

學長,是你的鏡頭讚啦!

mei1977 提到...

好想坐在那兩個咖啡杯裡喝下午茶喔...

Inhelix 提到...

没待在杯子裏過,只待過杯底.
不過真正感動的
還是對舊建築空間及人文歷史的尊重
不會因流線的新時代建築而完全被遺忘!

張貼留言

請非Google用戶「留言身份」請使用「名稱/網址」,網址可不填,唯勿匿名,以便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