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2日
分享雙面URS下的台北--均質文創空間下的都更政策
最近在台北,很多被廢置的空間,都標榜為URS系列的再造應用.
有的本是公有空間,因過渡到未來的規劃用途之前,先成為URS平台開放出來給產學界使用.
有的本是私有空間,則因老屋容積移轉問題,舊屋主全面棄守,捐給政府
進而形成URS均質平台下產官學合作應用的實驗場域.
這些全無民眾參與的URS都市規劃,再搭配全面性都更,
無疑己經為未來台北的空間政策,敲起了喪鐘.
走在台北私有庶民生活文化大本營的大稻埕,不管形同"隠形街屋"般的URS127,
或是前陣子城隍廟對面,實踐大學舉行的"裝置藝術牽紅線 月老廟展青春"URS44,
都讓人看到庶民南北貨街區裏,被政府完全置入的空間痕跡,扭曲而孤立.
本為私人領域的空間,没有任何探求過往歷史,和私有領域永續經營的可能,
反而出現的,是和既有街廓無所互動的街區權力美學,
奇想再造的歷史和美學孤島般的空間,產官學合一的街區再造計劃,
讓没有任何居民參與的社區,進入一個亳無生活機能改善的放任社區.
没有增設停車場的現況,和街區人車管理政策的無政府狀態,讓走在這條街區上,險象環生.
而整修後的新街屋,仍可以看到電線桿和有線電視纜線仍舊佔據這更新完的老山牆立面.
在資本主義完全主導的台北空間發展模式下,
一再再被誤用的容積率移轉政策,讓己得利的原住戶,
在没有任何在地文化認同誘因和長期居住環境没有改善的情況下,
棄守舊街屋而捐給市府,造成今天空屋一個一個成為市政府手中的"URS系列產品".
而近期完全顛覆既有街區社會結構的URS,簡直和艋舺北皮寮老街做法如出一徹.
再造的,不是老街庶民的傳統光榮認同,反而是亳無所云且又無知的政府補助展覽.
而毫無成果的URS,不省思如何回歸私有空間在地居民社造和連結的種種可能,
反而又要推出文創+都更街屋的補助辦法,在台北大搞特搞一翻.
一個己經誤用容積率策略的政府,為了解決滿手歷史建物的空屋,
又要再花一堆經費來找另一個政策來補強,這樣的文創美學,確也只是再次証明又是權力結構下的展現.
庶民,政府,傳統,文化,歷史,美學,學界,產業,建築,空間.
讓大家看到的,是完全亂了套的都更政策.
反觀本為公共空間的華山大草原URS127,中山煙酒配銷所的URS21,
中華路東吳大學前的URS89-6,看到的却是另一種建築業的互動空間
上述場域附近均有大幅土地開發商著墨的痕跡,均質平台的URS系列却成為最佳地產代言角色
文創此時又成為設計營建的最佳夥伴,同樣的URS,在公領域和私領域裏,雙面的角色,隨著上演.
私有空間的均質公有化,和公有空間BOT式的文創商業化,
才是今天台北歷史建物古蹟空間被完全扭曲的終極兇手.
更有趣的是,己被均質公有化的URS,又將在未來"都更+文創"的政策下,
再次走入BOT式文創產業的私有化空間改造.
完全亂了套的都市政策,如同這些年來的季節一般,四季不分.
而地方政府對台北空間古蹟的教化意義,也己全然退化到不知所為的渾然境界!
被URS44 SM的街屋,吊在迪化街著名指標老屋上的HANGMAN,
乾脆解釋成廟台前幫城隍廟演新世代布袋魁儡戲算了.
回家一查,才知又是URS21相同創作者的指導傑作(請看URS21的文創品牌現象)
難道政府一定要讓這些文創學者,搞濫街屋,搞臭文創嗎?
最近被改成面目全非的華山,歷史建物的教化意義,只是附庸,政府在乎的却是BOT後的商業果實吧!
該給文藝團體表演場地的華山,變成被BOT的餐廳和賣店.
而該讓私有歷史空間延續的街屋,却成為文創團體的使用場地.
這實在是再再考驗台北市民都市記憶錯亂的能力!
被再重置的URS27,重歸反諷的塗鴉,又再次証明民眾權力的賦與,換回的又是再次的美學暴力.
隱形街屋下的URS127,是官學之間互動下未知的結果.
該給空間實驗的"朗讀違章",却發生在建築廠商都更整合未完成的URS89-6附近的廢墟裏.
一旁仍未放棄居住於斯地的住戶,情何以堪?
聞名的光點,是公有空間被BOT化的初案.也是當今街區完全被商業化的肇始者
已達成繁榮街區目的前美國在台大使館,是否可以再回到公有空間闡述歷史記憶的場域來呢?
請不要忘記,私有空間的社區人文歷史意義,才是街區可長可久發展的重要準則.
而尊重公有和私有空間長期歷史下來的社區結構,才是再造地方產業和空間的碁本法則.
參考資料:
文創結合都更 最高補助7成5
http://www.cna.com.tw/ShowNews/Detail.aspx?pNewsID=201104070283&pType0=aLOC&pTypeSel=0
URS44 牽紅線「霞海城隍月老廟。永樂青春香客樓
觀念平台-「朗讀違章」深刻反思都市價值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11 則留言:
> 難道政府一定要讓這些文創學者,搞濫街屋,搞臭文創嗎?
我也常有如此感覺,不知咱審美觀是否已過時?
>我也常有如此感覺,不知咱審美觀是否已過時?
這篇文章悶了好久,看到這些政府主導的URS美學污染,
實在很懷疑台灣這二三十年來解嚴後的美學教育,
到底是出了什麼問題!
政府和這片土地沒有關聯…哀…
>政府和這片土地沒有關聯…哀…
政府和資本家比較有關聯...哀
其實不用太期待政府推的那些文創。朗讀違章是建商改建前和建築師辦的展覽(建商讓建築師可以放手玩空間)。迪化街的那兩個開放的街屋展覽有好有壞,可以進去私人的街屋看看其實也不錯。以台北的狀況來說過渡時期的空間使用錯亂或誤用..至少不是變成怪手下的磚塊或是新大樓(只能等後續有好的經營者經營)
值得期待的反而是台南私人經營的空間,已經形成一個很好的風潮,就等它吹到台北吧
老話一句:我在乎的是人與空間的關係.
台南的成功,是在相對没有資源的投入下,
學生們用最少的資源產生出來的結果,
這樣的現象,間接解決人去樓空的孤寂,
但不代表可以用來套在台北的舊空間裏,
而期望它會成功.
台北,身為一個資源最多的城市,
不好好思索重建老城區傳統社區結構及生活機能改進的可能,
反而以"都更+文創"的方式來收買文創學生商業的模式,
美化都更的失敗,來切斷在地生活空間的可能.
都更,花博,文創,全部向新建築文創靠攏.
而在補貼政策下的再造,己看到未來被撕裂的社區結構,
更難以彌補.而社會資源配置的不公平性,完全忽略,
這叫一旁經營傳統機械的黑手們,情何以堪!
至於是不是不會成為新大樓,要靠時間才有機會証明,
現在保証不會拆除可能還嫌太早了點!
看 這種東西真的很難看 亂掛亂吊一通就叫文創 把這兩個字給玩爛玩臭 這些號稱藝術家的人到底有沒有自覺阿
補充一下 鄙人並不反對創作 只是 美感 原創度.... 這些最基本的條件要顧一下(簡單說就是品味) 不然真的很像把不成熟的學生作業放大 再用美好的辭彙虎爛包裝 就說是文創 到底想羞辱誰
>不然真的很像把不成熟的學生作業放大 再用美好的辭彙虎爛包裝 就說是文創 到底想羞辱誰
是啊,這個部份你比較專業!
那個展覽是實踐學生的展覽(她本質上即是學生的展覽,讓學生自由的發揮,即使不成熟但下次會進步,而且並沒有動到建築本身),美感和品味每個人都有各自看法要,範圍是很廣的。討論歸討論.酸人不會讓台灣的整體環境進步
匿名先生可能對本文不太了解,文中對學生和教授毫無惡意.
而本人對學術單位的空間再利用並没意見,
是學生也好,是教授也擺,也只不過是政府結構下的資源再利用而已.
本文從頭到尾要批判的對象是政府,是怎樣的公器可以如此切割台北老街區的歷史記憶?又是怎樣的誘因,讓一個飽有文化深度的大稻程,
必需要去接受這種亳無本土文化延續的"外來"文化挑戰.
要辦活動不是不行,重點是利用的是怎樣的空間?
其意圖是什麼,想挑戰什麼?
上次看到該活動的宣傳,策展的學者,
也對該展覽能引以在地的居民以為是該活動是廟會的一環,
或市民以為掛在牆外的是大形傀儡而感到有趣自豪,不是嗎?
若策展單位能多一點在地的尊重,那地區百姓也會產生更多的包容.
若學術單位要對號入座,那也只有歡迎了.
只是裝置藝術的本質,本來不就是讓更多人來討論嗎?
至於使台灣環境進步這事.我還覺得做這些事,只會讓台灣更退步咧!
張貼留言
請非Google用戶「留言身份」請使用「名稱/網址」,網址可不填,唯勿匿名,以便回應!